浣溪沙·日射云间五色芝
浣溪沙·往年宏辞御题有西山晴雪诗一般指本词条
《浣溪沙·日射云间五色芝》是金末词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词。词的上片,作者回忆二十年前,汴京的灿烂与辉煌,以及御题赋诗的憧憬。下片则写遭劫后的破败荒凉,以及亡国之臣的失落。全词运用简明对比的写法,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像余地。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浣溪沙·日射云间五色芝
- 创作年代:元代
- 作品体裁:词
- 作者:元好问
- 作品出处:《遗山乐府》
作品原文
浣溪沙1
往年宏辞御题有西山晴雪诗2。
日射云间五色芝3,鸳鸯宫瓦碧参差4。西山晴雪入新诗5。
焦土已经三月火6,残花犹发万年枝7。他年江令独来时8。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 浣溪沙: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正体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
- 宏辞:金章宗明昌初年,为选拔超常人才,特设的制式科目,又叫博学宏词科;御题:即皇帝的命题。
- 五色芝:即祥瑞的灵芝,古称仙草。五色,指彩云,写祥瑞的气象。
- “鸳鸯”句:指宫殿上的琉璃瓦,仰为沟,俯为脊,脊上雨水往沟里流下。因俯仰之边相扣,故喻鸳鸯。差参,高低错落叠放。
- “西山”句:自注云:“往年宏辞御题有《西山晴雪》诗。”
- 三月火:指项羽烧秦宫室,大火三月不灭, 见《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引兵西屠鹹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后世遂以“三月火”为遭劫之典”。这里指蒙古军攻汴京,放火焚毁宫室。当年,金灭北宋时,亦然。汴京屡建屡遭浩劫。
- 万年枝:指年代久远的大树。
- 江令:指南朝陈国之江总,字总持。好学,能文。尤善五七言诗。陈后主即位,授尚书令。大权在握,伤于浮艳,不持政务,但日与后主游宴后庭。陈亡人隋。后来诗文中以江令喻有文才之人。作者以江令自喻,慨叹沦为遗民的伤痛。
白话译文
往年参加宏辞科考试,陛下出的题目有以“西山晴雪”作诗。
阳光照耀在云间,犹如五色灵芝。俯仰生姿的鸳鸯宫瓦,参差反射着青碧光彩。西山晴雪的美景,如今重新进入了诗篇。
故都遭遇鹹阳三月火般的浩劫,城郭已化为焦土,而残花依然在万年久远的枝头萌发。在那年江令郎独自归来的时候。
创作背景
这首词约作于蒙古乃马真后四年(1245年)。这一年,词人因三女迁葬事重回汴梁。金亡已十多年了,亡国之臣重游故都,观看眼前景象,联想起往年科举考试的题目,自然感慨万千,由此他写下这首词抒发痛悼故国的深情。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该词採用今昔盛衰对举之法,写世事之变迁,道无尽之哀感。
词的上片追忆往昔盛况。“日射云间五色芝。鸳鸯宫瓦碧参差。”灵芝,能益精气,强筋骨,久食延寿,旧来以为兆瑞之草。如《神农芝论》云:山川云雨、五行四时、阴阳昼夜之精以生五色神芝,皆为圣王休祥焉。汉朝有灵芝生于宫,每每君臣欢庆,大赦天下(见《双书》《东观汉记》等)。此词谓皇宫所生五色神芝,藉以象徵太平盛世。虚处着笔,正、反映射全篇。下面一句是说,丽日照耀下的宫殿,红墙绿瓦,流光溢彩。宫瓦俯仰相次,故以鸳鸯名之。如《长恨歌》云“鸳鸯瓦冷霜华重”,即指此。亦称鸳瓦,李庾《东都赋》所云“鸳瓦鳞翠,虹梁叠壮”即是。以上只两句,即将国运昌泰的气象勾勒了出来。“西山晴雪人新诗”,是景致,是文事,也不无怀念旧君之意。作者于词下自注云:“往年宏辞御题有西山晴雪诗。”以上怀旧,只用侧笔出之,与杜甫诗“忆昔开元全盛日”云云之正写不同。于此又可见词与诗在表现方式上有直婉的不同质素。
词的下片文情陡转,与世事突变合拍。“焦土已经三月火,残花犹发万年枝。”“三月火”,是对蒙古军队的愤怒控诉。“万年枝”,盖谓社稷倾覆,故都化为一片焦土,而花儿犹自开落,成为人世变故的见证。两相对照,愈见物是人非。末句“他年江令独来时”,强调“他年”、“独来”,显然突出了词人旧地重游,一来表明词中所写均为自己此行所见所感,二来表明自己和江令一样已是沦为异族臣民。一个亡国遗民来到残破不堪的故都,此情此景,难以为怀。其深沉的故国之思,黍离之悲自在不言中。全文上结晴雪入诗,下结江令独来,一文事,一文士,有照应勾连之妙趣,通体停匀,双结工稳婉转。
名家点评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吴庚舜《中国历代着名文学家评传》:《浣溪沙·日射云间五色芝》等,反映离乱,堪称“丧乱词”。不过这些作品客观描写少,主观抒情成份多。
作者简介
元好问(1190年—1257年),字裕之,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曾于遗山(今山西定襄境内)读书,故自号遗山山人。少聪慧,七岁能诗,十几岁就名震京师。辑有《中州集》《中州乐府》和《王辰杂编》等书,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工诗词,诗风雄浑开阔,情辞沉郁悲凉。词则可以代表金词的最高成就。其小令婉约,长调豪放。有《遗山集》。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浣溪沙·日射云间五色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