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百灵属

百灵属

百灵属

百灵属(学名:Melanocorypha):小型鸣禽。体型及多数种类的羽色略似麻雀,适应于地栖生活,腿、脚强健有力,后趾具1长而直的爪;跗跖后缘具盾状鳞;喙短而近锥形,适于啄食种子;翅尖而长,内侧飞羽(三级飞羽)较长;尾羽中等长度,具浅叉,外侧尾羽常具白色。

以植物种子、昆虫等为食,常集群活动;繁殖期雄鸟鸣啭洪亮动听,求偶炫耀飞行複杂,能“悬停”于空中;在地面以草茎、根编碗状巢,每窝产卵3-5枚,孵化期10-12天。世界性分布,但80%以上的种类在旧大陆的草原、荒漠、半荒漠等地;新大陆较少,南美仅1种,即角百灵。代表种如:蒙古百灵和凤头百灵。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百灵属
  • 拉丁学名:Melanocorypha
  • :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 :鸟纲 
  • 亚纲:今鸟亚纲
  • :雀形目
  • 亚目:鸣禽亚目
  • :百灵科
  • :百灵属
  • :6种
  • 亚种:15亚种
  • 命名者及年代:F. Boie, 1828
  • 英文名称:Sky Lark

形态特徵

百灵属的鸟类均为中小型鸣禽。体长17-19厘米。头与背部呈褐黄色,间杂有黑红斑点,眼四周毛色稍淡,颈部为淡黄色,颈下有明显的黑红色带,下体呈灰白色,喙、足为淡黄色。跗跖后缘不似一般鸣禽之呈棱状,而为钝圆形,具盾状鳞。雌鸟似雄鸟,但颜色暗淡。它们的嘴较尖细而呈圆锥状,嘴尖处略有弯曲。鼻孔上有悬羽掩盖。翅膀稍尖长,尾较翅为短,后爪长而直。
体型及羽色略似麻雀,适应于地栖生活,腿、脚强健有力,后趾具1长而直的爪;跗跖后缘具盾状鳞;喙短而近锥形,适于啄食种子;翅尖而长,内侧飞羽(三级飞羽)较长;尾羽中等长度,具浅叉,外侧尾羽常具白色。

栖息环境

生活于草原、沙漠、小灌丛、近水草地等空旷地区。尤其喜欢草本植物生长茂密的湿草原地区。常出入于河流和湖泊岸边一带草地上,也出入于水域附近的草地或盐硷草地上,冬季有时也到公路或人类居住地附近。

生活习性

常于地面行走或振翼作柔弱的波状飞行。于地面,或于飞行时,或在空中振翼同时缓慢垂直下降时鸣唱。高飞时直冲入云,在地面亦善奔走,受惊扰时常藏匿不动,因有保护色而不易被发觉。常站高土岗或沙丘上鸣啭不休,鸣声尖细而优美。平时在地上寻食昆虫和种子。主要以草籽、嫩芽等为食,也捕食昆虫,如蚱蜢、蝗虫等。
其中代表种蒙古百灵体较云雀稍大,翼亦较尖长,羽色与之近似。可饲养为观赏鸟。善鸣。鸣声嘹亮宽广,婉转多变。传说能学百声,故称“百灵”。可仿效多种禽兽之声, 能“成龙配套”地鸣叫。行动敏捷,飞翔很快。飞时直唱入云,故又名告天子。

分布範围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地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国有分布。
百灵属分布图百灵属分布图

繁殖方式

雄鸟求偶时在空中鸣唱或在高空拍动翅膀。巢呈浅杯形,用杂草构成,置于地面稍凹处或草丛间,其上有垂草掩蔽。5-6月间产卵,端午节前后开始孵化。每窝产卵3-4枚,卵白色或近黄,表面光滑而具褐色细斑,大小约为23×18毫米。两性轮流孵化11-12天雏鸟破壳而出。刚出壳的雏鸟赤身裸体,只在一些部位长有绒羽,7天后才睁开双眼。这期间由双亲共同哺育,主要是餵食昆虫的幼虫。幼鸟在8天以后离巢,并且在14或15天以后飞行。

该属品种

百灵属(6种,15亚种)
中文名称学名亚种
1.
二斑百灵
Melanocorypha bimaculata
3亚种
2.
草原百灵
Melanocorypha calandra
4亚种
3.
白翅百灵
Melanocorypha leucoptera
3亚种
4.
长嘴百灵
Melanocorypha maxima
3亚种
5.
蒙古百灵
Melanocorypha mongolica
6.
黑百灵
Melanocorypha yeltoniensis

保护级别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百灵属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