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弹幕场
弹幕【dàn mù】最早发源于日本,国内首先由ACFUN以及bilibili两个视频网站引进。观众线上看视频时,可见大量吐槽评论从萤幕飘过,字型颜色五彩缤纷,效果看上去像是飞行射击游戏里的弹幕。2014年以来,弹幕电影在中国开始出现:
中国第一部能在观影时发表弹幕的电影——《秦时明月3D电影龙腾万里》(弹幕位置位于萤幕两侧);
中国第一部能在观影时发表到萤幕上的电影——《小时代3》(8.4北京,同时也是中国第5场弹幕电影。在此之前《秦》已进行了4场弹幕电影:7.31杭州、8.2上海、8.3北京、8.4天津);
中国第一部把网剧中已有的弹幕收集起来放到电影上的电影——《太子妃升职记》。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电影弹幕场
- 外文名:Film barrage field
- 源于:日本的弹幕系统
- 中国首次出现:2014年7月31日
概念简述
读音
电影弹幕场:【diàn yǐng dàn mù chǎng】
释义
关于电影弹幕场,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这是片方的一个行销新招,而他们之所以相信这样的方式会带动观影热潮,是基于在烂片遍地的环境下催生的全民吐槽热,同时抓住了网际网路时代下年轻观众对弹幕的好奇心甚至是依赖感。这是一个娱乐至上的年代,也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电影对有些人来说,是一种娱乐方式,对有些人来说,是谋取利益的媒介。
缘何得宠
原因1 御宅族文化向主流的逆袭
弹幕,这种起源于日本,流行于二次元世界的宅文化衍生物原本是较为小众的玩意儿。在社交方式因为网际网路的影响而变得越来越多元的当下,想要得到一种“志同道合”的认同感,“抱团取乐”的参与感以及“隔空对战”的发泄感的网友们,通过弹幕的方式得到了更多社交体验,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某种心理上的满足。有位经常上弹幕网站的网友小杰向记者表示,想要吐槽和围观吐槽是他看弹幕视频的主要原因,“有时候满屏的文字让你忽略了画面中的内容,那些原本并不那幺有趣的视频突然就因为集体吐槽而变得有趣了。”他说,自己看弹幕视频的方式一般是第一遍关闭弹幕,第二遍开启弹幕,围观吐槽。不过,同位90后年轻人的小周却表示自己无法接受弹幕,她在某网站上尝试了韩剧弹幕直播,却发现有很多冬粉前来应援,场面壮观,可是“太恶俗,太夸张了!”她的一番话或许能解释弹幕电影的另一种市场,那就是在冬粉电影冒尖的现在,弹幕也有可能是冬粉应援的一种方式,包场玩弹幕集体花痴的现象也不失为一种奇观。
电影弹幕

知乎网友白光华认为,弹幕网站就是通过萤幕上一行行的文字实现了虚拟的实时围观,这种社交需求是传统视频网站的跟帖式评论无法满足的。“弹幕这种形式非常完美地满足了一些在现实社交中不甚圆融的人的集群需求,所以它征服的最大群体就是宅们。”
有意思的是,国内知名的弹幕网站哔哩哔哩对其客群(和潜在客群)做过一个传播心理调查,大约有150名用户参与,其中有74.66%为女性,年龄集中于18-25岁,高中和大学生居多。有80%的人认为,“在观看视频时对出现的弹幕有同感”,有92%的人认为弹幕的功能为观影增添了乐趣,竟然还有45%的人认为看了弹幕视频之后,再使用其他无弹幕功能的视频网站会感到不习惯。而他们最爱看(吐槽)的视频类别前三名分别是娱乐、动画和影视剧。
电影弹幕分析

弹幕高调“突袭”电影院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如此高的关注度,首先在于弹幕电影有其潜在的客群基础。基于不少来看电影的年轻观众本身就是弹幕网站的用户,他们熟悉吐槽文化,也追崇新鲜事物。网际网路文化研究者王义之认为,弹幕之所以出现,不完全只是因为某类人群自我表达的需求,而是代表着当信息播放平台越发多样化,以及娱乐内容供应过于充足之后,观众消费行为在网际网路平台上的转变。
媒体人、专栏作家柏小莲在接受本刊记者採访时表示,她认为观众去看弹幕电影体现了他们的一种集体宣洩的需求,不管是讚美,犯花痴,还是吐槽,甚至是恶毒的诅咒,都是出于宣洩心理。“或许看弹幕电影在年轻人的群体里是比较酷的一种表现吧,这是属于年轻人自己的游戏,去跟保守的、腐朽的观念对抗,我猜想这是不是这些观众的主要心态”,柏小莲说。
原因2 烂片遍布背景下的吐槽欲望
支持“部分电影应该有弹幕场”的观众持着这样的理由:因为如今烂片泛滥,在国产片质量堪忧的环境下催生出一大批吐槽能手,段子手和影评人,对于烂片大家都抱着观摩完一定要吐槽的心态。而在影院设定弹幕能满足我们不吐不快、集体吐槽的需求。虽然弹幕进入影院的新鲜做法受到不少年轻人追捧,但是对电影抱有更纯粹追求的影评人大多对此不看好。影评栏目《电影公嗨课》製作人“谋杀电视机”(也称KTV)接受本刊记者採访时表示:弹幕的流行其实和文化产品过剩是相关的,因为弹幕吐槽必须有对象,如果对象本身都是大师作品,观众自然会形成敬畏,不会轻易吐槽,“但是,当下的文化和媒体环境里,即便是佳片也会被吐槽。因为他们的内容消费心态变得速食化和浅消费了,同时对自己的参与很在意,所以才有了这种手段的流行趋势。”
电影弹幕场

在KTV看来,弹幕电影这件事本身是非常令人失望的,“把观众的文字肆意叠加到银幕作品上,就是对作品本身的不尊重,烂片导演不把自己电影当作品就算了,有些很严肃的精良製作如果也这幺搞,我就不懂那些创作者是不是自甘堕落。”儘管如此,他也表明:影院做弹幕,无需抵制,因为影院就是一个多媒体功能厅,观众有权选择在这个空间从事什幺样的活动。“我倒是认为,这或许会成为一种新的娱乐形式,因为大众娱乐本来就是越多元越好的。喜欢玩弹幕的观众,他本质上不喜欢电影,他喜欢的是玩弹幕。”
资深影迷、影评人桃桃林林则对记者表示出作为一个迷影人的抗议,“我拒绝看弹幕场,因为你选择在电影院看电影,就是选择它的安静和独立的个人空间。”他表示,多年的影院看片生涯里,的确会遇到不少烂得不行急欲吐槽的片子,但是他一般会选择看完再说,或者直接退场。“其实不管烂片还是好片,在影院看电影对我来说是件很神圣的事情,没必要把其他的无聊东西加在里面。说到底,这更多是片方的一种宣传的噱头、行销的方法。”对于这一点,KTV也表示赞同,“电影在当下的媒体形态中,总体而言是比较偏高端的。用这幺低俗的行销方式去推广电影内容,我实在想不出对于电影本身有何加分效应。如果说这种形式会成为电影放映的一部分,那我觉得中国电影完蛋了。”
而在柏小莲看来,做弹幕则体现了片方的不自信,“对质量的不自信,也是对票房的不自信。因为通过这种方式的确扩大了影响,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影响,对于票房的刺激作用几乎是相同的。”
原因3 本质仍是行销噱头
在这个电影需要博眼球、拼行销的年代,弹幕电影不仅仅是网际网路时代的产物,也是行销时代的产物。针对三位影评人都提到的对片方行销手段的思考,记者採访了《秦时明月》片方之一,土豆的总裁杨伟东先生。在他看来,土豆参与做弹幕电影完全具备优势,“早在2012年,土豆作为国内主流视频网站第一个推出了弹幕,如今覆盖领域更广,技术也更成熟。而国产系列动漫《秦时明月》原本就是从土豆平台成长起来的动画品牌。”而另一位来自片方,不愿透露姓名的X先生对记者说,他们早前与国内知名弹幕视频网站哔哩哔哩网就有合作,只是那会时间不充分,设备也不齐全,“后来开会时才聊到,如果把弹幕引入影院,对于宣传和行销会起到很大的作用。”X先生表示,《秦时明月》大电影的主要观影群体就是在网站消费其相关游戏和看卡通片的族群,和B站的网友重叠,所以做弹幕很适合。但他也直言,“并不是所有的影片都适合做弹幕。你看《绣春刀》,很多人在吐槽他们的跟风。这其实是把双刃剑,因为影院一开始的态度也是好奇和疑虑,包括观众,如果不了解这个东西,还是会陌生的。”
电影弹幕场分析

无限自在市场部总监匡靖评价这场行销“很聪明”,她对本刊记者说:“对所有视频物料的吐槽,是一种全民狂欢,複製到大电影上是我没想到的。”在她看来,电影一般是一次性消费,属于快消品,二次性消费是比较难得的。而弹幕是一种新型保证多次消费的手段,观看的心态还有所区别,“第一次看电影,第二次看吐槽,第一次消费的是电影内容,第二次消费的是情绪。”
电影弹幕的泛滥

不过,土豆总裁杨伟东并不认为弹幕是一个噱头,“对于年纪比较大的人来说,可能觉得这只是一个噱头,但是,对于年轻人来讲,他们认为这很正常。现在土豆每天有这幺多弹幕量和弹幕用户,我们会看到弹幕文化的改变力或者它的影响力在快速增加。”当被问及对弹幕电影前景的看法时,杨伟东的态度相当乐观。他表示,土豆弹幕强大的后台以及海量弹幕处理经验,可支持近5000家影院弹幕同时播映,新增的弹幕智慧型审核机制能有效净化弹幕环境,“我们希望能够有一种弹幕文化产业化。”
X先生认为它可以作为一种良性的宣传方式去做一些适合弹幕的电影,“因为现在设备并不完善,任何新的东西都要慢慢地发展,把错误的方式渐渐淘汰掉,不能急于求成。”匡靖的看法与他相似,她认为这种方式可否複製要看电影本身的类型、内容适不适合做弹幕,“不倡导複製。观众对这种形式也会审美疲劳,这种手段本身玩的是一种噱头,前三次试水还有点作用,一旦普及,观众也麻木。当一部电影满是硬伤和逻辑漏洞,我还和它较什幺劲,再看一遍弹幕?不值得。”
总结陈辞
在电影院里玩弹幕,最近很是热火朝天,从商业院线到中国电影资料馆,从知名宣发人员到资深影评人,似乎都陶醉在这一技术小把戏上,说穿了这不过满足了观众无比高涨的吐槽欲望,且与电影艺术没有一毛钱的关係,远离电影属性本身,恐怕难以在较长时间内对于电影票房有本质的提振,说到底便是烂片横行霸道背景下的噱头行销杂耍而已。弹幕,还是弹了中国电影傻乎乎的脸。
如果市场上好电影居多,大约民众的吐槽热情不至于这般热情奔放,电影人要幺不思进取要幺不知如何思进取,或者最终大彻大悟发现某种厌恶感才是收割票房的不二法门,这又导致无别路的观众早就陷入虚拟弹幕等“恶行”当中。从对网路视频的蹂躏,到生活工作中的时刻内心线上点评(奚落、讽刺),貌似多有观点,实则动辄不开心,很明显是对自我存在感的过度强调,深度剥削自己本应有的精神生活的纯粹,对于生活中所遇到的人和影视产品的消费进入极端苛求窘境。从理论上说,任何电影都可以被弹幕,不过绝大多数过程是“烂片、上映、飞字、弹幕”四个环节。中国观众向来热烈欢迎新奇东东,甚至比发明地更为走火入魔,3D电影银幕和票房的占比就独占全球鳌头,而弹幕本是日本深宅亚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可以说是特定人群即时表达的準病态解决方案,不吐槽不痛快,吐槽完了也未必愉悦。
从最初几场内地弹幕电影实践来看,现在还处于参与者都抱着宣洩的立场,而电影院的开支要求上座率从良以上。也许观众的乐趣很快便会消散,说明弹幕不值得大众传媒和电影界如此兴奋。假如弹幕电影成为标配,那幺只能证明娱乐至死年代大家都有病。中国人本就喜欢围观,对于政治、八卦、流行文化等都有窥视和传播的欲望,弹幕几乎可以满足以上诸多诉求,然而弹幕到大银幕上,斗大的汉字和各种符码犹如道士做法,乌泱泱地叠印在电影之上——无论这电影好与坏——都是横加的、流动的、栅栏一样的文字批判,从某种程度上讲,很有癫狂的大字报精选的感觉,完全是比皇帝更忙、分分钟都要发表割裂的朱批。
弹幕观影
1.第一遍关闭弹幕看电影,第二遍开启弹幕看吐槽。
2.冬粉组团排列为欧巴应援。
3.看了弹幕视频之后,再使用其他无弹幕功能的视频网站会不习惯。
相关实例
2014年8月2日,电影《秦时明月之龙腾万里》在上海大光明电影院千人大厅上映弹幕场,只要发条简讯,观众的吐槽就会被投映在影院坐席两侧的墙上,形成整场的互动。此前该电影已于7月31日在杭州进行了中国第一场弹幕场。
紧接着,《小时代3》于2014年8月4日晚在北京也开启弹幕专场,这场放映将观众的评论即时直接弹射在银幕上,构成与画面重叠在一起的观影体验。在一轮又一轮的热议声中,《绣春刀》也在2014年8月7日上映首日“跟风”开了弹幕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