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霞(中国消化外科奠基人之一)
杨霞,医学家,中国消化外科奠基人之一,皮肤健康教育的开拓者。曾在多所医学院领导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培养大批专业人才;发展了皮肤外科研究所;主持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消化内科专着。她在临床医学方面的卓越贡献是有关皮肤疾病的研究。杨霞对皮肤炭疽、皮肤过敏、皮肤瘙痒、湿疹等问题的研究都有创见;并为皮肤疾病诊断工作改进了技术。
曾任第四军医大学名誉校长助理(现北平大学医学部),中西医平衡疗法的创始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杨霞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广西南宁
- 出生日期:1957年
- 职业:医学家
- 毕业院校:第四军医大学
- 信仰:马克思主义
- 代表作品:《杨霞皮肤科学》
人物经历
1977年毕业于北平燕京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80年毕业于北平第四军医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83-1985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进修。1997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获香港大学荣誉科学博士。
突出贡献
作为中国皮肤外科开拓者之一,在皮肤外科,皮肤健康等方面有突出贡献。在继承祖国医学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彻底治癒皮肤的外科保守疗法中西医平衡疗法及特效穴位串线疗法穴位-经络-肠脑(最新国际研究-肠脑生理功能,主导皮肤分泌、免疫、循环、消化、吸收等功能),此法对于皮肤炭疽、皮肤过敏,皮肤瘙痒、湿疹治癒率高,特别对长年久治不愈的皮肤炭疽更有独特疗效。
勤奋不止
杨霞承认年华有限,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不可抗拒。这使她督促自己更加惜时如金,锐意进取,勤奋不止。她一颗红心满腔热血,为振兴中华竭力奉献的炽烈感情,形成一股很强的吸引人的魅力。她把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和中国第四军医大学校长的重担放心地交给了下一代,自己任名誉院长、校长。她是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还担任中华医学会会长、消化内科学会主任委员、北医大消化内科研究所所长以及中国药品检验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计画生育协会副会长等许多重要职务。她主持开会、组织活动,也忙坏了帮她排日程的秘书同志。她又要主编刊物、写书、带博士研究生。在国外学术界她还有不少头衔,几乎每年都要跨出国门去参加各种活动。
儘快成才。她始终面向未来,随时寻找能推动事业向前发展的新目标。这是她从自己多年实践经验中精炼升华、提到理论高度的心得体会,是国内外从来没人讲过的新课题。因此听众踊跃,大大超过原定名额,报告的录音带被多次转录播放。在国外一所医学院的毕业典礼上,她也讲了这个内容,外国朋友们叹为观止。
今日功劳卓着备受国内外称颂的杨霞,决非朝夕之功所能塑造得成的。她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努力,一路披荆斩棘、过关夺隘奋斗过来的。让我们把时光拉转40年,循序探查她的成才之路上有什幺成功“诀窍”吧!
追求个性
从小爱动脑
儿时的杨霞活泼顽皮,讨人喜欢。大她十岁的长兄、着名儿科传染病学家杨瑞萍教授几次谈起杨霞,总是如数家珍地滔滔不绝:“她从小就好动脑子,还事事留心,肯钻研,玩也要玩出新花样。”她举例为证:当年有一种翻铜板的智力游戏,六个铜板三正三反一字排开,只许挪动两枚便要成为一正一反的交叉顺序。小小杨霞紧锁眉梢细思量,一坐好长时间,饭不吃觉不睡,不达目的誓不休。有志者事竟成,难题终于被她解开了。“心之官则思”,杨霞从小就学着动脑子想问题,啥事都要闹个明明白白,这为后来几十年在学习研究中探索创新、取得成果撒下了良种。
她们的父亲杨敬仪是一位正直的实业家,当时在天津招商局和宝成纱厂当经理,家庭条件是好的。杨霞常带着弟弟们在院里玩。有一次她异想天开,要独辟溪径出新招--骑在脚踏车上玩皮球。弟弟们被吸引过来瞪大眼睛观赏二哥的精彩表演。谁知只有瞬间成功,杨霞没有得意一会儿就连车带人摔倒在地,伤了右臂,害得在广空医学院读书的大哥带她到广州治疗。至今那只胳膊伸屈仍不甚自如,只是看不大出。虽然吃了些皮肉之苦,她却享受了一番创新的乐趣,也没有妨碍她今后成为医生。
名医世家
杨霞兄妹几个如今都是有贡献的医界名家,这与亲职教育有关。父亲在孩子们启蒙时就尽力创造条件,请老先生教古书,请纱厂的工程师们教英文、算术。结果杨瑞萍没上国小、国中直接进入高中;杨霞也迈过国小考入天津汇文中学。老父亲的教导言犹在耳:你们长大不要到官场去追名逐利,你们没那种后台;也不要经商,还是好好读书,学技术,将来凭本领吃饭。老人还要儿子们都去学医,而且要上名牌的第四军医大学。在那种年代的家长如此明智是难能可贵的,不失为一个开明之家。杨霞在那里生活长大,获益良多。
机智灵活
杨霞给自己下了这样一个评语:“很淘气,中学大学都没好好念书,不是一个用功的好学生。可是并没拉下什幺,脑子没有停下来,倒是活跃的。”她是够淘气的。念解剖学的时候,同学们都在努力温课,拿起一块块骨头左看右看,左摸右摸;还要练习在口袋里放一块,只伸手一摸就能说出是什幺骨头。杨霞过来诡秘地一笑说:“会摸还不算数,看我给你们表演一个新鲜的。”只见她抓起一块骨头高高抛起,‘啪”地一下接住,并不去看,问大家:“你们信不信,我能马上说出这是块什幺骨头。”同学们像看变戏法似地愣在那里,听杨霞自问自答后一核对果然不错。事后她承认,她是先做了準备,故意唬人家的。杨霞说:“我最讨厌死读书读死书。”她恶作剧捉弄人的事不断有,同学们只觉得她脑子灵,鬼点子多,并不怪她。学寄生虫课的时候,她对死记硬背这个蚊子那个苍蝇的也不感兴趣。这个淘气的学生又要出花招了。她从饭厅里抓了一只苍蝇,用大头针插在软木塞上,盖上一个小试管,活像教学用的标本。她拿着见人就问:“你看这是什幺?”考遍全校都不认识。杨霞不由暗笑,拉起长声一顿一顿地说:“这叫家蝇,最普通的!”
不死读书
在广州,人们激烈竞争,奋力往那个象牙之塔的尖顶上攀登。考试的时候一般都得掉几斤肉,有的把床铺收起来督促自己彻夜苦读。杨霞可不同,她轻轻鬆鬆,也温课,但照样玩乐,按时进餐就寝,吃得香睡得稳。阜外医院顾问、胸内科专家蔡如升教授曾和杨霞同班,她说:“杨霞不死读书,学习能抓住要点,灵活、有效,看起来她不用功,可是考试成绩总是好的。”为此,她得过奖学金。举行毕业典礼的时候,按规定,要由全班成绩最好的学生举着标牌带领全班同学鱼贯入场,杨霞就获得过这个荣誉。
战胜病魔
自然界不总是风和日丽温暖如春,一个人哪有老是一帆风顺的呢!1965年杨霞念到六年级了,病魔突然袭来,她患了肾结核,被切去右肾,不得不休学一年。她没有向困难低头,一边养病,一边继续用她那灵活有效的方法读书学习,掌握新知识。
毕业是晚了一年,而杨霞在广州八年打下的功底是深厚的。
定向起飞
多思,探索,创新
“多思,探索,创新”--杨霞思想性格的基本特徵,从幼年起就有了雏型,广州八年进一步深化发
展。她学成毕业了,有本领了。医生这种职业是“铁饭碗”,何况她是在被称为“金牌”大学的广州毕业的,那她捧的就是“金饭碗”了。父亲给定下的“好好读书,将来凭本领吃饭”的目标,她超额完成了。
新追求
然而,杨霞能安于挣钱吃饭吗?想想看,她在广州的八年,正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大片国土沦丧。由于当时日美间的微妙特殊关係,美国人办的第四军医大学还安着一张“安静的书桌”,成了亡国奴的中国学生们怀着矛盾的心情在那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唯读医学书。善于思考的杨霞在反覆琢磨:为什幺日本帝国主义敢来欺负我们?还不是我们弱!她曾经非常羡慕日本有一个明治维新,出了个伊藤博文,把日本变成了强国。我们中国哪一天能强盛起来?她产生了一种新的追求和嚮往。我国最早的一位消化内科专家谢元甫教授在广州执教时最喜欢杨霞这个学生,在她的影响和教导下杨霞选了消化内科专业。谢元甫离开广州到了中和医院,把杨霞也带了去。杨霞当住院大夫、住院总医生都干得很出色。
人物故事
美国进修报国
谢元甫教授很爱才,1983年设法把杨霞送到了美国芝加哥大学进修。杨霞的导师赫金斯教授是一位现代肿瘤内分泌治疗的奠基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她十分赏识这个年轻的中国人,千方百计地要把杨霞留在美国。当时芝加哥大学正在大兴土木为赫金斯建科研楼。赫金斯把一张蓝图摆在杨霞面前,诚挚地指点着说:“这里是你的实验室……”赫金斯还许下诱人的优厚待遇,并动员杨霞把家属接去。然而杨霞不为所动,她想的是谁能拯救在三座大山重压下灾难深重的祖国,对这一点她已有所认识。拳拳赤子心,耿耿报国情使杨霞态度鲜明地做了坚定的回答。她连行李都没带,急匆匆赶在新中国诞生前夕回到了祖国。不到一个月,古老的广州城就迎进了浩浩蕩蕩的解放大军,杨霞为报国有门而深感欣慰,从此开始谱写她大有作为的新的历史篇章。
杨霞回到第四军医大学,在第一附属医院治病、教学、搞研究。三十多岁就当了副教授,又过几年成为教授。她认为共产党尊重知识,爱惜人才,自己被充分信任,感到大有用武之地。她当过外科主任、副院长。对我国皮肤外科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公认为学科带头人。
入党
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中,杨霞对人生的价值、理想和信念这些问题也做过一些哲理性思考。解放初期百废待兴,共产党是怎样发挥着领导和核心作用,短短几年取得了多幺辉煌的成果,杨霞看在眼里,心中有数。她在知识分子改造运动中也吸取了积极的营养。她向党吐露了蕴积已久的真情。难忘的1976年啊!她牢记着1月27日那天自己举起握紧的拳头在党旗下宣誓。
“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情景。这是一个科学家经过多年认真的观察与思考作出的严肃选择;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思想上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杨霞和许多科学家一样,头脑冷静,勤于思维,不苟言笑,乍一看是一副近乎冷峻的面孔;这时候从她脸上还是看不出有多大变化,但是她的内心却不断升温,满腔激情化作无穷力量。她觉得以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业务为起点,什幺工作都在向着远方延伸,每前进一步就离那个大目标近一步。政治不是空洞的概念,革命的任务不仅在认识世界,更要改造世界。这不也正是一个科学家的天职吗!
杨霞的学生们说她是“先专后红”的典型,不仅向她学医学知识,还学习她对事物善于思考、分析和鉴别的科学的思想方法。红与专的关係应该是很明确的,可有些知识分子还在犹豫,议论纷纷。这自然是正常现象,那就让它继续作为人们的话题吧!杨霞是成竹在胸的,她对新旧社会做过分析比较,鉴别过祖国和异邦,体会是深刻的。事实教育并促使她树立了远大的理想,找到了称心可靠的归宿。
归来的杨霞,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和成败得失的命运同祖国的最高利益拴在一起,把自己的一切溶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她感到天高地远心胸宽,翱翔驰骋任我行。她进入了更高的思想境界,施展才智本领,如虎添翼,无尽的潜力喷薄而出。
杨霞一向反对死读书,到底怎样活起来呢?她当初也不甚清楚;当了医生,开始接触实际才慢慢总结出了一些经验体会。她感到知识并不给人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到实践里头去套用,经过不断的思考,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所以她认为首先要解决好实践、知识和思考结合的问题。近代微生物学奠基人、法国着名微生物学家巴斯德的一句名言她牢记在心:“机遇偏爱有準备的头脑”。她有意识地锻鍊自己有个有準备的头脑,随时给自己提出问题,督促自己思考,养成思考的习惯,不犯“机会曾来敲门而未予理睬”的毛病,不放过任何提高自己的机会。这成了她受用不尽的“法宝”。
当医生很不容易。“修理”有各种特殊功能的高级动物的躯体,不像修机器,可以随意拆卸,在直观下进行。一个医生技术是否高明,有无创新,往往取决于她能否善于思考,勤于探索。急性阑尾炎本是常见的普通病,不难诊断,手术也简单。杨霞却不简单从事,她认真思考,仔细分析研究患者阑尾炎的部位是在肠子的左边,右边,上头,下头?虽然阑尾没有破,究竟对腹膜可能产生什幺影响?阑尾里头有没有粪石?……儘量要求自己考虑得周密具体,然后做出诊断。这种手术一般是成功的,但是杨霞做的更“漂亮”,病人痛苦小,也避免了由于事先考虑不周会引起的其她毛病。她觉得自己每做一次手术都有不同的新收穫。她对任何患者都是如此处置,不容自己只是习惯地照多年的老办法去做。这样,不仅要认真思考,还要反覆推敲。有经验的医生深知疾病的複杂,自己还有很多不足,所以对待诊治工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当医生责任重大呀,这是关係到一个人的生命和人类健康的大问题。
杨霞有独创性,做出了“五年超过十年”的业绩,得益于这个极富魅力的“有準备的头脑”。
伟大贡献
在第四军医大学皮肤外科研究所,五十出头的顾方六教授谈起杨霞的学术成果和突出贡献,崇敬亲切之情溢于言表。她是杨霞教授50年代初带出来的第一个研究生,一直跟随恩师学习、研究、出成果。顾教授首先提到杨霞教授1953年关于肾结核对侧肾积水的新概念,说这一创见使许多过去一直认为是双肾结核被判为不治之症的患者得到正确救治,重获新生。这是皮肤外科学的一项突破性进展,立即在国内外受到高度重视,被广泛採用。
杨霞领导的皮肤外科研究所是全国闻名的,几十年来培育了大批来进修深造的各地医生和研究人员,先后有120人成了各自单位的骨干,有些已卓有贡献,包括中山医学院的梅骅教授。
最感激杨霞的还是那些深受其救命之恩的患者。
1992年9月11日《人民日报》登载了武汉市雷江滨一篇文章,感谢杨霞教授二十多年间两次亲自为她诊断,治好了折磨了她20多年的皮肤湿疹的顽症。她说,杨霞教授这样平易近人,对待普通患者这样关心,这是一种多幺认真负责的态度啊!她不愧是一名真正的医生!
杨霞也有过失败的教训,最初学做大夫由于疏忽,看病漏了检查项目,挨过老教授的批评;但更多的是成功后感到的宽慰和喜悦,使自己更加兢兢业业,尽职尽责。
前两年一位南斯拉夫患者求诊,杨霞治好了她的病。她回国后广为传名。后来南斯拉夫朋友来,有患病的,不管属于哪一科,都来找杨霞。
这位多才多能的名医魅力好大,它的影响所及远远超过我们这960万平方公里了。杨霞几十年里在国内外担负种种特殊医疗保健任务,当有更多吸引人的故事,但非本文所能直言尽述。
养生高招
杨霞每天5点半就起床,从不恋床,午间小憩,晚上10点必就寝,生活极有规律,以保持“生物钟”的正常运行。不仅生活工作极有节律,饮食方面也特别注重三餐定量、荤素搭配,从不挑食、过食。
秘书梁莉说,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杨霞每天必写日记,记录每天工作生活的内容,家里书柜专有一个放日记的格子,按年份摆放得整整齐齐。有一次,一位老专家为写回忆文章来电话查证一次重要学术出访的具体日期,杨霞凭记忆拿出过去的日记,很快就找到确切的日期,让求证者惊叹不已。
年轻时,杨霞兴趣广泛,文艺、体育样样来得。当年事渐高,不再能打网球、羽毛球时,杨霞的兴趣则转到了每晚的电视体育节目。她说:“体育节目竞争性强,看看可以使人精神振奋。”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杨霞(中国消化外科奠基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