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洽川乌鳢
洽川乌鳢,陕西省合阳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誌产品。
洽川乌鳢生长在黄河中游秦、晋、豫三省接壤之处的合阳县洽川风景名胜区,孔子吟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地方。时任中共中央总书江泽民当年视察陕西就餐时,就品尝过合阳县选送的十五条洽川乌鳢,江总书记品尝后连说“好鱼好鱼”,从此渭北人民就送洽川乌鳢“江宴鱼”的绰号。
洽川乌鳢性寒、味甘,归脾、胃经,疗五痔,治湿痹,面目浮肿,能够“补心养阴,澄清肾水,行水渗湿,解毒去热”;具有补脾利水,去瘀生新,清热等功效,主治水肿,湿痹,脚气,痔疮,疥癣等症。
2016年11月04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洽川乌鳢”实施地理标誌产品保护。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洽川乌鳢
- 产地名称:陕西省合阳县
- 品质特点:体色墨绿,肉质鲜美,营养丰富
- 地理标誌: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誌产品
- 批准文号:国家质检总局公告2016年第112号
- 批准时间:2016年11月04日
产品特点
乌鳢俗称乌鱼、黑鱼,隶属鲈形目,鳢科,鳢属,体前部圆筒状,后部侧扁,体呈灰黑色,主要生活于水体底层,是一种经济价值和营养医学价值较高的淡水名贵鱼类。作为一种底栖、肉食性鱼类,生性兇猛,喜生活于沿岸泥底水草丛生的浅水区。
洽川乌鳢体色墨绿,腹部渐淡,花纹似蟒蛇皮,头顶部有七星状斑纹,类似汉字“夔”字形状,尾鳍上有小型黑色斑点,背鳍、臀鳍均有黑白相间的花纹,最大体长80多厘米,重10多千克,是黄河洽川段特有的鱼种。洽川乌鳢以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并具有去瘀生肌,滋养补血的功效而盛名。
洽川乌鳢

产地环境
乌鳢作为一种底栖、肉食性鱼类,生性兇猛,喜生活于沿岸泥底水草丛生的浅水区。陕西省沿黄滩区洽川黄河湿地是中国最大的黄河湿地,面积达167万亩,水草丰腴,生态环境良好,为乌鳢的生长繁育提供了有力条件。
历史渊源
2008年经农业部批准,成立了黄河洽川段乌鳢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2009年,农业部批准的第二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名单揭晓,黄河洽川段乌鳢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名列其中。
2009年6月29日,洽川乌鳢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在合阳县挂牌成立。保护区总面积2.58万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1.43万公顷,实验区面积1.15万公顷。
2013年,合阳县举行黄河洽川段乌鳢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鱼类增殖放流活动,共放流乌鳢4万尾。
洽川地理

生产情况
2016年,洽川乌鳢养殖面积4万余亩,年均产量达5030吨。
产品荣誉
2016年11月04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洽川乌鳢”实施地理标誌产品保护。
2012年黄河洽川段乌鳢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增殖放流活动

地理标誌
地域保护範围
洽川乌鳢产地範围为陕西省黄河合阳段主河道及其他养殖水域(即黄河洽川段乌鳢国家级水产种植资源保护区所规划的区域範围)。
质量技术要求
一、种源
乌鳢。
乌鳢。
二、产地要求
1.水域要求:黄河洽川段主河道水及沿河湿地滩涂。
2.水质要求:水深1.5米至3.0米。溶氧量≥3毫克/升,pH值6.5至8.5,水体透明度≥30厘米。
三、养殖管理
1.苗种来源:来自天然水域自然繁殖、人工增殖放流的苗种及保护区範围内具有苗种生产许可的鱼场繁育的苗种。
2.养殖方式:天然水域自然生长。
3.放养时间:3月下旬至6月初,水温15℃以上时进行。
4.放养密度:增殖放流密度为750至1200尾/公顷,规格:体重150克/尾、体长10厘米至15厘米。
5.环境、安全要求:饲养环境、疫情疫病的防治与控制必须执行国家相关规定。
四、捕捞
捕捞规格:体重≥800克/尾,体长40厘米以上。
五、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
体色墨绿,腹部渐淡,花纹似蟒蛇皮,头顶部有七星状斑纹。
2.理化指标
项目 | 规定值 |
蛋白质,克/100克 | >18.5 |
脂肪,克/100% | <2 |
16种胺基酸总量(克/100克) | >15 |
3.安全及其它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它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专用标誌使用
洽川乌鳢产地範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合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使用“地理标誌产品专用标誌”的申请,经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洽川乌鳢的检测机构由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中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