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泽州中秋习俗

泽州中秋习俗

泽州中秋习俗

泽州中秋习俗是山西省的地方传统民俗文化。中秋节,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位于晋城市的珏山,自古就是祭月赏月的极佳场所。晋城市泽州县中秋节期间的主要活动:一是祭月、拜月,也被当地人称为拜“月婆婆”。二是看望外祖母。三是赏月、吟诗颂月。四是庙会。活动一般持续三天。农曆八月十三,发麵、温柿子、备果品;八月十四,蒸(或烤)月饼;八月十五,白天看望外婆、送月饼,参加庙会活动,晚上祭月、拜月。珏山祭月活动由道姑主持,先在祭场中央设大香案,案上献供品,其中月饼和柿子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要切成莲花状。燃烛,焚香,诵经,祭拜。老百姓在中秋节既可以举家上山参加集体祭月,也可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家祭,家庭祭月一般由当家主妇主持。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泽州中秋习俗
  • 节日时间:农曆八月十五
  • 节日类型:传统习俗
  • 流行地区:华人地区
  • 节日起源:《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
  • 节日活动:祭拜月神
  • 节日饮食:蒸(或烤)月饼
  • 节日意义:今宵掷笔台边月来照幽人物外游
  • 设定地点:珏山月,天下奇
  • 设立机构:金代状元李俊民
  • 设定时间:中秋到珏山祭月

习俗简介

珏山自古就是祭月赏月的极佳场所。据青莲寺宋元符元年(1098)石柱题记记载:泽州通判段约同晋城令耿敏、县尉黄叔敖等“步月临流,传觞赋诗”。金代状元李俊民在中秋珏山赏月时留下“山吐三更月,松摇万壑风”的诗句。金代泽州刺史许安仁留有“今宵掷笔台边月,来照幽人物外游”。
中秋的传统习俗在泽州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代代传承。珏山的自然风光与传统中秋节习俗、天体崇拜、月亮崇拜相得益彰,使得中秋文化在此展现出与众不同、独具特色的风韵,号称“珏山月,天下奇。”具有了极为丰厚的人文底蕴。

习俗活动

泽州中秋节期间的主要活动:一是祭月、拜月,也被当地人称为拜“月婆婆”。二是看望外祖母。三是赏月、吟诗颂月。四是庙会。活动一般持续三天。农曆八月十三,发麵、温柿子、备果品;八月十四,蒸(或烤)月饼;八月十五,白天看望外婆、送月饼,参加庙会活动,晚上祭月、拜月。
按当地习俗,每逢中秋之夜,当皎洁的月亮冉冉升起时,要举行大型祭祀月亮神的活动。珏山祭月活动由道姑主持,先在祭场中央设大香案,香案的摆放要朝着月亮升起的那个方向。案上献蒸月饼或烤月饼一盘、精製的提糖月饼一盘;献5盘水果,一般为柿子、毛豆、西瓜、苹果、葡萄等,其中月饼和柿子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接着,红烛高燃,焚香诵经,开始祭拜。祭月通常焚香三炉,头炉28支,先祭月亮守护者二十八宿;二炉36支,祭三十六天罡;三炉72支,祭七十二地煞。三炉香焚罢,参与者应随主祭者一起跪拜。祭月仪式结束后,参与者均可分得一份月饼和水果。老百姓在中秋节既可以举家上山参加集体祭月,也可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家祭,家庭祭月一般由当家主妇主持,过去大户人家在八月十五要蒸28种动物用来祭祀。主妇祭祀完毕,全家人依次跪拜,然后由主妇按全家人数平均切开月饼,包括在家的和外出的,还有灶王爷的一份。
当地有结婚头一年娘家为新成婚的女儿“送十五”的习俗。“送十五”的是女方的家人和亲人,所送东西有粗月饼(即蒸月饼或烤月饼)9个、细月饼(即精製的糕点类月饼)9个、肉2斤、小米若干,俗称“送四合”。月饼的做法、配料非常讲究,比如9个粗月饼中必须有蜂蜜红糖馅的(祝福甜甜蜜蜜)、香油瓜籽馅的(“送子”之意)、红小豆馅的(表示相思、思念)等。粗月饼一般没有模具,全凭手艺做出各种花样,其形状均为较大的圆形麵饼,内包馅料,表面装饰麵塑图案,或蒸或烤而成,烤月饼用果木枝为柴。娘家人“送十五”到男方家后,与男方的家庭成员相互祝福、共话家常,中午一起吃“十大碗”,至傍晚时分返家。“送十五”习俗仅在女儿婚后头一年。第二年开始便改为女儿、女婿八月十五到女方家探望了,所带礼品仍然是月饼、时令水果等,但是所送月饼就不能再有瓜籽馅之类的了,当晚要返回夫家,当地有“宁留女一秋,不许过中秋”的说法。

非遗保护项目

2000年,珏山开始举办中秋文化节,既将中秋习俗活动保留下来,又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传承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同时,2011年泽州中秋习俗被国务院公布、文化部颁牌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珏山独特的祭月活动受到各方的关注,中秋到珏山祭月的人络绎不绝。
非泽州中秋习俗非遗保护项目颁牌仪式非泽州中秋习俗非遗保护项目颁牌仪式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泽州中秋习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