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Rubber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是中国唯一以橡胶树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国家级研究机构。
橡胶所围绕天然橡胶产业发展中重大科学问题,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对天然橡胶科技的重大需求,重点开展基础研究,大力开展套用基础研究,重点突破天然橡胶产业发展中基础性、全局性和前瞻性的重大科技问题和关键技术。
据2018年1月研究所官网资料显示,研究所设有12个科研部门和6个管理机构;有科技干部职工208人,其中高级职称76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
- 外文名:Rubber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
- 简称:橡胶所(CATASRRI、RRI-CATAS)
- 创办时间:1954年
- 现任领导:所长:黄华孙
党委书记:方骥贤 - 地址:中国海南省儋州市宝岛新村(571737)
历史沿革
1954年,华南特种林业研究所在广州成立。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

1958年,研究所迁移到海南儋州时下设橡胶系。
1978年,橡胶系更名为橡胶栽培研究所。
1983年,依託研究所建立了国家橡胶树种质资源圃。
2002年,科技部、财政部、中编办联合下文,批准更名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
2011年11月,挂牌成立了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中心。
2016年10月,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林下资源综合利用研究中心挂靠橡胶所成立。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据2018年1月研究所官网资料显示,研究所核定人员编制数843人,其中创新编制190人。所本级有科技干部职工208人,其中,高级职称76人,研究生学历148人,博士65人。有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28人。
研究所拥有国家天然橡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天然橡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农业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海南省十大杰出青年、海南省突出贡献专家、海南省“515人才工程”第一层次、第二层次人选、海南省省委省政府直接联繫重点专家和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等各类专家30多人。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何向东、郝秉中、吴云通、袁燮辉、吴继林、罗大敏、杨少琼、陈守才、魏小弟、林钊沫、吴小平、黄华孙。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郝秉中、吴小平、田维敏、黄华孙。
农业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黄华孙、罗世巧。
海南省突出贡献专家:田维敏。
海南省“515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林钊沫、田维敏、黄华孙。
海南省“515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罗微。
海南省省委省政府直接联繫重点专家:黄华孙。
科研部门
据2018年1月研究所官网资料显示,研究所设有遗传育种研究室、栽培与生态研究室、土壤肥料研究室、生理生化研究室、采胶研究室、林下经济研究室、木材综合利用研究室、产业发展研究室、智慧型化采胶设备研究室、天然橡胶加工研究室、橡胶植保研究室等11个研究室及天然橡胶科技服务中心,另设有油棕研究中心。
国家橡胶树种质资源圃

研究所拥有国家橡胶树种质资源圃、国家橡胶树育种中心、国家天然橡胶产业技术体系、农业部橡胶树生物学与遗传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儋州热带作物科学观测实验站、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海南省热带作物栽培生理学重点实验室、国家重要热带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橡胶分中心等8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平台。
研究所已建成橡胶树新品种培育基地、 橡胶树高产栽培试验示範基地、橡胶树良种繁育基地、橡胶树保护性栽培苗圃、橡胶园土壤肥料定位监测基地等。
设施设备
- 仪器设备
截至2015年12月,研究所共有科研仪器设备830台(套),总值3822.261万元。其中:20-50万元仪器设备26台(套),总计844.03万元;50-100万元仪器设备11台(套),总计689.60万元;10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3台(套),总计321.04万元。
雷射显微切割系统

如以20万元为大型仪器设备的界线,大型仪器设备占研究所仪器设备的4.82%。另外,依託研究所管理的院属大型仪器设备:分子标记发掘和分型系统、雷射显微切割系统、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仪等10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6台(套),价值833.64万元。
- 基地建设
截至2016年11月,良种苗木繁育基地总面积为610亩,分为3个功能区(Ⅰ区、Ⅱ区、Ⅲ区)。其中Ⅰ区占地280亩,分为设施育苗区和大田生产区两个亚区,包含育苗棚(锯齿型膜温室棚、平拉膜温室棚、荫棚、炼苗棚)、沙床、袋育小苗圃(袋小苗)、地播苗圃;Ⅱ区占地40亩,为橡胶树自根幼态无性系(组培苗)生产区,包含实验室区和设施育苗区两个亚区;Ⅲ区占地290亩,为大田生产区,包含增殖圃和地播苗圃。基地出圃的种苗主要是橡胶研究所拥有自主智慧财产权的热研7-33-97、热研7-20-59和热研8-79等,每年可以生产各类优质天然橡胶种苗总计100万株以上。
速生丰产基地採取橡胶所与试验场 “所场共建”的模式建设。截至2016年11月,基地橡胶树种植面积1837亩,开割橡胶1363.4亩,未开割473.6亩。种植材料包括普通芽接苗、籽苗芽接苗、自根幼态无性系苗(组培苗);种植品种包括热研8-79、热研7-33-97、热研7-20-59、热垦6-28、热垦5-25等品种。
民营胶园示範基地。
种质资源
- 农业部儋州油棕种质资源圃
农业部儋州油棕种质资源圃依託橡胶所建设,总面积375亩,其中核心种质圃75亩,基本保存圃300亩。
截至2015年底,已入圃保存276份共5026株,其中核心种质圃已入圃保存73份共710株,来自马来西亚、泰国、刚果金等国的薄壳型油棕新品种12个,从中初选出优异种质70份,优异种质中有绿果型油棕10份,无壳型油棕8份,高产、早熟薄壳型油棕38份;基本保存圃已入圃保存203份共4316株,包括育种无壳型父本材料2份168株。
- 国家橡胶树种质资源圃
国家橡胶树种质资源圃是依託橡胶所建设,截至2016年11月,苗圃占地460亩,其中保存苗圃110亩,大田鉴定圃350亩,共保存橡胶树属6个(变)种资源6075份,其中Amazon野生巴西橡胶树种质资源5710份,Wickham种质350份,橡胶树属其它种材料15份。所有种质以植株形式进行实地保存,苗圃保存所有资源,株行距1.5米×1.5米,每份资源种植3株;大田圃种植2090份资源,株行距3米×7米,每份资源种植5株。
到2007年止,共完成橡胶树资源收集8000余份,编目保存6060份,相继对苗圃内保存的5889份资源进行了包括形态特徵、产胶特性、生物学特性、抗性等多性状鉴定评价,对大田圃保存的162份资源进行了生长、产胶量、乳管特性、抗风性、抗寒性等性状鉴定。到2008年已完成圃内保存所有6060份资源的共性和特性数据的标準化整理。通过鉴定评价,发掘出31份优良种质、18份特异种质和一批创新材料,并育成小规模推广级以上品种13个。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据2018年1月研究所官网资料显示,研究所先后取得科研成果300余项,获国家、部、省级成果奖100余项。
国家发明一等奖:橡胶树在北纬18-24度大面积种植技术(1982)。
大型全苗新植胶园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橡胶树优良无性系的引种、选育与大面积推广套用(1999)。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龄橡胶芽接树割胶制度改革与推广(1992)、中国橡胶树主栽区割胶技术体系改进及套用(2006)。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橡胶晚熟无性系PR107初产期刺激割胶制度研究(1996)、中规模推广级橡胶树优良品种热研88-13的选育(1992)、巴西橡胶树阶段发育的研究和幼态无性系的利用(1992)、橡胶死皮树浅刨皮施药处理和复割的开发研究(1991)、草甘膦在橡胶等热带作物园中的套用研究(1985)、巴西橡胶花葯培养优良品种的新技术(1985)。
海南省科技成果转化特等奖:橡胶树热研7-33-97推广套用(2009)。
科技服务
研究所于2005年成立了科技服务中心,截至2016年6月,服务中心共有专职科技服务人员21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9人,本科学历7人。
服务中心年均培训基层技术骨干和科技示範户10000名以上,通过远程信息服务平台,向农户传送橡胶栽培、病虫害防治、割胶技术、灾害预警等各类实用技术及科技资讯信息20000条以上,发放技术手册、技术光碟10000余份。
文化传统

所徽由双圆构成,外圆上半部分为研究所中文名,下半部分为研究所英文名。
所徽内圆左侧及最下为橡树及培育橡树的土地,橡树上的四条白色斜槓及右侧碗状物意指天然橡胶提取胶质的过程;右侧部分上方为橡胶在中国的产地分布,下方为研究所的英文简称及创建时间。
现任领导
所长(副局级):黄华孙
党委书记(副局级):方骥贤
副所长(正处级):罗微、谢贵水、梁淑云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