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山(安徽省铜陵市郊区下辖镇)
铜陵市郊区铜山镇位于池州市贵池区境内,是铜陵的一块“飞地”,距铜陵市区约90公里,成立于1999年1月。现辖南泉、杨村、显化3个村共34个村民组、竹园、姥山2个社区和1个铜源居委会,共有民营企业18家,其中规模内工业企业2家。辖区面积34.4平方公里,总人口近1.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500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铜山镇
- 行政区类别:镇
- 所属地区:池州市
- 面积:辖区面积34.4平方公里
- 人口:1.8万
- 方言:安徽方言
- 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
- 着名景点:南泉寺,铜山矿冶遗址
- 机场:无
基本信息
铜陵市郊区铜山镇位于池州市贵池区境内,是铜陵的一块“飞地”,距铜陵市区约90公里,成立于1999年1月。现辖南泉、杨村、显化3个村共34个村民组、竹园、姥山2个社区和1个铜源居委会,共有民营企业18家,其中规模内工业企业2家。辖区面积34.4平方公里,总人口近1.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500人。铜陵有色铜山铜矿坐落在辖区境内,池州海螺公司与镇区相临。318国道、沿江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距黄金水道长江牛头山码头约10公里,交通较为便捷。铜山镇党委下辖1个党总支、20个党支部,其中民营企业党支部2个,共有党员602名。其中男党员519名、女党员83名;35岁以下党员30人、55岁以上党员307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党员31人、中专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党员70人、国中以下文化程度党员501人;农村党员122人;离退休党员437人。
铜山镇地下矿藏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铜、硫、铁、金、银、锰、煤、石灰石、石英石等20多种稀有金属和元素。尤以铜、铁、硫、石灰石储量为多。据1985年地质勘测显示:铜矿石储量约合1345.7万吨,铁矿石储量923.4万吨,单硫矿石储量1023.7万吨,煤炭储量130万吨。截至当前,铜山镇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营业收入、增加值分别为16032万元、16510万元和5216万元,利润总额达1318万元,实现税收930万元,均占年计画的92%以上,同比增长均达32%以上。
铜山镇远离市区,山多田少,交通相对闭塞。铜山镇转变观念,立足丰富的山场资源和矿产资源,将劣势变为优势。大力实施万亩笋竹林基地工程外,铜山镇围绕矿业採选发展经济,出台各种激励政策,加大考核力度,充分调动镇、村两级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并将民营企业作为镇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积极协调矿业经济中的证照、手续等问题,帮助企业增强安全意识,完善安全制度,鼓励10余家较大的民营企业技术改造,扩大规模,铜山镇固定资产投资就达850万元。铜山镇积极招商引资,吸引北京、浙江等地的客商前来办企业,从而壮大镇域经济实力。
景点
南泉寺
南泉寺位于铜山镇南泉村,始建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唐文宗太和元年(公元827年)赐额“南泉承恩寺”,鼎盛时期僧众达千余人,后毁于20世纪60年代的“四清”运动。
南泉寺开山祖师普愿禅师对佛教界影响深刻,普愿与百丈怀海、西堂智藏一同入师高祖,被佛教界称之为马祖门下三大士。公元795年,普愿来到南泉山伐木造禅宇,开荒种粮食,潜心研佛法,三十年不曾离开南泉山,直至公元827年,御史大夫兼宣歙观察史陆亘,迎请普愿下山弘扬佛法。南泉禅师弟子千余人,其中高僧辈出,名震海内外。如赵州从谂(shen),为河北观音院(今河北柏林禅寺)第一世;长沙景岑为长沙麓苑(今长沙岳麓山寺)第一世;子湖利蹤为衢(qu)州(今浙江衢县)子湖崖定业禅院第一世;其韩国弟子双峰道允禅师学成归国后,传法折中禅师,形成韩国“禅门九山”之一的狮子山派,直至今日仍经常有韩国信众来南泉山礼佛参拜。
普愿禅师的佛学思想在佛教界影响深远,其留下的 “南泉斩猫”“南泉牡丹”“南泉山下水牯牛”等禅宗公案,更为后世禅师所津津乐道。2003年12月25—27日,由池州师专九华山佛教文化研究中和韩国《禅文化》月刊杂誌社共同发起,由池州师专政法系、学报编辑部和韩国佛教春秋社联合主办的中韩南泉普愿禅师学术研讨会在池州市召开,来自韩国亚洲大学、光州大学、东国大学、顺天大学、东亚细亚禅学研究所和中国湘潭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江西师範大学、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池州师专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二十余人聚集一堂,共同探讨了唐代着名禅师南泉普愿的生平、法嗣、人格魅力、禅学思想以及南泉禅学与儒、道的相互影响、在海东的传播和影响等问题。研讨会之后,中韩专家一起参观了南泉寺遗址。
铜山矿冶遗址
铜山矿冶遗址,为汉唐时期的铜矿开採与冶炼遗址,其上限可追溯到春秋之际。遗址位于今铜陵市郊区铜山镇铜陵有色铜山矿业公司作业区,主要分布在铜山、姥山、南泉村和杨村一带,散布面积约10平方千米。採矿遗址位于铜山北坡和姥山南坡。铜山矿在露天开採时,发现过古代开採的井巷废坑,坑内有支护用的坑木和一些採矿用的生产工具及生活器皿。冶炼遗址主要集中在铜源居委会张村,整个村庄坐落在渣堆之上,面积约5平方千米。炼渣堆积厚度在0.6—1.5米左右,炼渣量估计在10万吨以上,按1:10的铜、渣比率推算,当时铜山地区产铜量可达万吨以上。
该遗址的炼渣多为扁条形,呈灰黑色,表面有流动的褶皱纹,是由于在炉前开沟放渣流动所致。这反映当时炉体有所增大,造渣技术得到了改进,冶炼水平较早期有了很大进步。但在铜山还发现有较早的锅底形炼渣,渣内夹杂有木炭,表明冶炼水平尚有一定的原始性。铜山矿冶遗址的发现,为研究皖南古矿冶遗址的分布及青铜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实物材料。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铜山(安徽省铜陵市郊区下辖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