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猱是骨刻文演变而来的汉字,来自读音为náo,引自丁再献、丁蕾《东夷文化与山东·360百科骨刻文释读》十九章欢新投们甲货第二节,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
- 中文名称 猱
- 拼音 náo
- 部首 犭
- 字码 U+7331
- 五笔 qtcs
现代释义
骨刻文演变:
猱【獿】náo
<名>
兽名 [macaque]。猿属。身体便捷,善攀援。又名"狨"或"猕猴",因其牙齿尖锐,又称之为"锐齿猱"。
发多孙秋美派怕 毋教猱升木。--《诗·小雅·角弓》
又来自如:猱升(猿猱上初可浓印最校厚声掉地食树。比喻像猿猴似地轻捷攀登) "惚"
另见hū
练算抗众负 猱【獿】náo
<形>
形容轻捷、轻快 [spry and light]
猱进鸷击。--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60百科又如:猱进(轻捷地前进);猱援(轻捷攀援);猱狞(轻捷勇猛)
古籍解释
康熙字师营断鲁典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并奴刀切,音峱。《玉篇》兽也。《广韵》猴也。《诗·小雅》毋敎猱升木。《传》猱,猨属。《笺》猱之性善登木。《疏》猱则猿之辈属,非猨也。陆玑云:猱,猕猴也。楚人谓之沐猴,老者为玃,长臂者为猿,猿之白腰者为獑胡,獑胡猨骏捷於猕猴,然则猱猨其类大同也。《埤雅》狨,一名猱。颜氏以为其尾柔长可藉,制字从柔,以此故也。《尔雅·释兽》猱猨善援。《疏》猱,一名蝯路月手权爱轮落。善攀援树枝。
又《尔雅·释兽》蒙颂,够谓意目突连猱状。《疏》蒙颂,一名蒙贵。状似猨,故曰猱状。 《集韵》本作夒,或作獿獶蝚。
又《集韵》而由切,音柔。或作夒,通作蝚。
露散洲看占 又《广韵》《集韵》并积路磁女救切,音糅。义并同。
又《纪影鲁线烟式政停发集韵》乃豆切,音耨。义同。《诗·小雅》猱升半茶客天示乐原百色耐木。沈重读。
文言文
《猱》选自《古今谭概》
《古今谭概》
兽有猱,小而善缘,利爪。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久而成穴,虎殊快,不觉也。猱徐取其脑啖之,而以其余奉虎。虎谓其忠,益爱近之。久之,来自虎脑空,痛发,迹猱。猱则已走避高木。虎跳踉大吼,乃死。
加点字
1.猱:náo,猿类动物
2.缘:顺物而爬
3.殊快:很舒服。快,畅快
4.徐:渐渐地
5.奉:给,指恭敬地给
360百科 6.谓:认为
毛支转实组房连7.益爱近之:即"益爱之近之",更加喜欢亲近它
8.迹:追寻,动词
9.走避高木:即"走避王互受生光弦于高木"逃跑,躲避在高高的树上
10.跳踉:跳跃。踉,lián阶六苗年连州它任包g
《贤奕编·警喻》
明刘元卿《贤奕编·警喻》载一则寓言,讲述黠猱媚虎顾打创厚意但的故事。
兽有猱,小而善缘,利爪。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不休,成穴,虎殊快,不觉也。猱徐取其脑啖之,而汰其余以奉虎曰:"吾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之,以献左右。"虎曰:"忠哉猱也!爱我而忘其口腹。"啖已,又弗觉也。久而虎脑空,痛发,踪猱。猱则已走避高木。虎跳踉大吼,乃死。
野兽之中有一种叫供布猱,小而善于爬树,爪子锋利。老虎的脑袋痒,就让猱挠个不停,挠出了窟窿,老虎非常舒服,不觉得脑袋挠破了。猱慢慢地取它的脑浆吃,剩下残余的用来沿克燃感献给老虎说:"我偶然得到些美食,不敢私自享用,用来献给您。"老虎说:"忠心的是猱啊!爱我而忘了自己的口腹之欲。"吃父此取杆完了,还没有察觉。煤面却振久了老虎的脑袋空了,疼痛发作十编水论白福案求,寻找猱的踪迹。猱却已经逃跑到高树上了。老虎蹦跳大叫,便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