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八)》是陶渊明的作品。此诗作于陶渊明看破来自东晋黑暗,辞官隐退之体运浓固时。陶渊明在偏僻山村,没宣油察尼有世俗侵扰,时常醉酒之后反而诗兴大发,胡乱扯出一张纸,书360百科写感慨,等到第二天清醒后,再修改润色。写好的诗稿越积越厚,让老朋友帮忙整理抄录。一共得到20首诗,陶渊明把这一组诗题为《饮酒二十首验朝革的松》。此诗表现了陶渊明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 中文名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八)
- 外文名 Tao yuanming drinking first 20 (eight)
- 时 间 辞官隐退之时
- 作 者 陶渊明
作品原文
饮酒(二十首)(其八)
东晋 陶渊明
青松1在东园2,众草没其姿。
凝霜3殄4异类5,卓然6见高枝。
连林7人不觉,独树众乃8奇。
提壶9抚寒柯10,远望时复为11。
吾生梦幻12间,何事绁尘13羁14。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1、青松:青松:青翠的松树,因松树四季常青,喻指坚止着管贞不移的志节。。"
2、东园:陶渊明居所之东的园圃,陶渊明《停云》:"东园之树,枝条载荣。"亦泛指园圃。
3、凝霜:凝结来自成霜。南朝 齐 谢朓《评失细六振培有固格民打校猎曲》:"凝霜冬十月,杀盛凉飙开。"
4、殄(tiān):尽,绝360百科。如殄灭,殄歼,暴殄天物(任意糟蹋东西)。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武殄暴逆。"
5、异类:本意是指不同种类,有时也可作杰出的才能。同时,它也是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蔑称。这里指松树之外的其他草木。
6、卓然:卓越貌,汉 刘向 《说苑·建本》:"尘埃之外,卓然独立,超然绝世,此上圣之所游神也。"
7、连林:连着的林子,意树木相连。
8、乃:文言虚状包开志词,才,表示事情发生信得晚或结束得晚如。西汉司马迁验良子《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跑占干庆阶果每剂优训被?"
9、提壶:壶:指识好血纸探李深搞督本探酒壶。提壶,提壶芦,提葫芦挂。此谓提来酒壶。 欧阳修《啼鸟》诗:"独有花上提壶芦,劝我沽酒花前醉。"
10、寒柯:树枝。寒柯,指冬天树木或树干。《初学记》卷三刑存转区脱功行志注和攻引 南朝梁元帝《纂要》:"行言美倍亚陈冬曰玄英……木曰寒木、寒柯、素木、寒条。"
九掉将厂企总如干 11、远望时复为:此句倒装,谓时复为远望,即时时向远处眺望。
12、梦幻:梦中幻境,多喻空妄。唐 黄滔《祭宋依高员外文》:"人生梦幻,夫复何言!"
13、绁(x社鱼挥写运肉些iè)尘:绳索,系牲口的缰绳。如,大绁(粗大的绳索),缧绁(捆绑犯人的绳索)。差殖普领羁绁(马辔,喻束缚)。绁尘,束缚,犹言尘网。
14、羁:束缚,拘束。如,羁押,羁绊,放荡不羁。
白话译文
青翠的答处在过周点松树生长在东园里,荒草埋没了它的身姿。等到寒霜凝结的时候,其他植物都枯萎了,这才显现出它卓尔不群的高枝。在一片树林中人可能还不觉得,单独一棵树的时候人们才局超称奇。我提着酒壶抚弄寒冬中的树干,有时候又极目远眺。我生活的世界就是梦幻一样,又何必被俗世的尘嚣羁绊住脚步呢。
作品鉴赏
《饮酒》一诗通过对东园青松在"凝霜"前后的境遇,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对历史对社会的某来自种认识和感悟。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席是众距乡在东园里的青松,被各种各样的繁茂的杂草淹没,使其挺拔的姿态完全不能展现出来。这本来似领是极为普通的自然现象,但诗人用一个"没"字,将青松与杂草的关系及鲜明表现出来。原本俊秀的青松,由于身在东园的杂草之中,杂草出尽了风头,人们爱这柔嫩可人的杂草尔资星穿写孔走右科帝难甚至还胜过爱青松。
直到有一天,"凝霜殄异类"之时,原本生长得千娇百媚的各种藤蔓杂360百科草,在一夜之间就不复存在了,这些原本趾高气扬地盖过青松之姿的杂草,一瞬间就倒在青松脚下了,于是青松便"卓然见高枝"了。在众草被"殄"之后,青松卓尔不群的形象便展露出来了。
诗人久居官场,深谙官场的黑暗与倾轧斗争,并对这械场查这种现象深恶痛绝。在这首诗中,诗人以"东园青松"为喻,表明真正的英雄人才,在严峻的考验中才会显现出来。平日里,英才与庸才一样,庸才的趋炎附势、阿谀奉承的小人之举有时甚至还会盖过英才的光辉,只有经过复聚少伟三张力笔越司成一场"凝霜殄异类"般的严峻考验后,英才才会"卓都钢设变镇然见高枝",而庸才则只能被淘汰掉。诗人以独特的表现手法,传神地描写了青松的两种不同境遇,景中有情,情中含理。全诗以"凝霜殄异类"作为转折,因而该诗结构严谨,内涵丰富,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械岁背余垂的经过孔子的这一指点,松柏之美,便象征着一种高尚的人格,而成为中国文化之够危载型段一集体意识。中国诗歌亦多赞罗叹松柏之名篇佳作。尽管如此,陶渊明所写《饮酒》第八首"青松在东园",仍然是极有特色。"青松在东银燃树村玉写园,众草没其姿。"青松之姿,挺秀而美。生在东园,却为众草情留松厚烈岩婷零声记所掩没。可见众草之深,其势莽莽。青松之孤独,也不言而喻。"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殄者,灭绝也。,异类,指众草,相对于青松而言。枝者,谓枝干。岁寒,严霜降临,众草凋零。于是,青松挺拔之英姿,常青之秀色,乃卓然出现于世。当春夏和暖之时节,那众草也是青青之色。而况草势甚深,所以能一时掩没青松。可惜,众草究竟经受不起严霜之摧残,终于物最是凋零了。"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倘若青松多了,蔚然连成松林曲初刑湖推乙雷倒,那么,它的与众不同,便难以给人以强烈印象。只是由于一株青松卓然独立于天地之间,人们这才为之诧异细字管器析防施封到不笔了。以上六句,构成全诗之大半幅,纯然出之以比兴。钢苦领除酒正如吴瞻泰《陶诗汇注百待立含位哥城毛服环某》所说,是"借孤松为己写照。"青松象征自己坚贞不渝之人格,众草喻指一班无品无节之士流,凝霜则是譬比当时严模均丝沿井峻恶劣之政治气候,皆容易领会。唯"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两句,意蕴深刻,最是吃紧,应细心体会。一株卓然挺秀之青松,诚然令人惊诧。而其之所以特异,乃在于众草不能有青松之品质。倘园中皆是举责转因活刑处落青松,此一株自不足为奇了。一位人格高尚之士人,自亦与众不同。其实,这也是由于一班士人自己未能挺立人格。若士流能如高士,或者说人格高尚蔚然而为一代士风,则高士亦并非与众不同。依中国文化传统,"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人人都具备着挺立人格的内在因素。"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人人都可以挺立起自己的主体人格。可惜士人往往陷溺于私欲,难能"卓然见高枝"。正如朱熹所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陶澍集注《靖节先生集》附录引)渊明少无适俗韵,晚抱固穷节,自比青松,当之无愧。最后四句,直接写出自己。"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寒柯,承上文"凝霜"而来。下句,陶澍注:"此倒句,言时复为远望也。"说得是。渊明心里爱这东园青松,便将酒壶挂在松枝之上,饮酒、流连于松树之下。即使不到园中,亦时常从远处来瞻望青松之姿。挂壶寒柯,这是何等亲切。远望松姿,正是一往深情。渊明之心灵,分明是常常从青松之卓然高节,汲取着一种精神上的滋养。庄子讲的"与物有宜","与物为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分别见《庄子·大宗师》、《德充符》、《天下》篇),正是此意。"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结笔两句,来得有点突兀,似与上文无甚关系,实则深有关系。梦幻,喻人生之短暂,翻见得生命之可珍惜。绁者,捆缚也。尘羁即尘网,谓尘世犹如罗网,指的是仕途。生命如此有限,弥可珍惜,不必把自己束缚在尘网中,失掉独立自由之人格。这种坚贞高洁的人格,正有如青松。这才是真正的主体品格。渊明此诗之精神境界与艺术造诣,可以喻之为一完璧。上半幅纯用比兴,赞美青松之高姿。下半幅纵笔用赋,发舒对于青松之知赏,以及珍惜自己人格之情怀。全幅诗篇浑然一体,实为渊明整幅人格之写照。全诗句句可圈可点,可谓韵外之致味之而无极。尤其"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二句,启示着人人挺立起高尚的人格,则高尚的人格并非与众不同,意味深远,极可珍视。《诗·小雅·裳裳者华》云:"唯其有之,是以似之。"只因渊明坚贞高洁之人格,与青松岁寒不凋之品格,特征相似,所以此诗借青松为自己写照,境界之高,乃是出自天然。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公元393年(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公元405年(晋安帝义熙元年)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公元406年(义熙二年)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