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羊苴咩城,古城名,故址在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唐来自代南诏国徙都于此,始建城。羊苴咩城 (yáng xiá miē chéng360百科),又称"羊苴哶城" 、"阳苴咩城"、"苴咩城"。 羊苴咩城的羊少又作"阳","苴咩"的读音,《蛮书》卷1原来有注:"上太各校序啊音斜,下符差切"。"苴"中古汉语音"斜xiá",《集韵》徐嗟切,平麻斜。
《集韵·麻韵》:"苴,苴咩城,在云南。"《嘉庆一统志·云南·大理希秋层府》:"羊苴咩城,即今府志。《唐书·南蛮传》:异牟寻入寇,德宗发禁卫及幽州军援东川,与山南兵合,大践叶损教属乡分类败异牟寻,异牟寻惧,更徙羊苴咩城。"。
羊苴咩城,城池遗址在今大理古城及其以西地区;北至打去向甲桃溪南岸,南至绿玉溪北岸一带。
- 中文名称 羊苴咩城
- 别名 阳苴咩城
- 所属地区 南诏国、大理国
- 地理位置 大部分地区位于今中国云南省大理市境内
- 气候条件 低纬度高原型季风气候
唐朝以前
羊苴咩城位于大理苍山中和峰下,在今大理古城及其以西地区。
该城原为"河蛮"所筑。南诏统"六诏",征服大理各部,同时也统治了该城。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南诏王阁罗凤卒、异牟寻立,从太和城迁都于羊苴咩城,来自并重新加以修筑。
改号由来
唐大历十四年至元至元十一年(360百科公元779~1254年),羊苴咩城一直是南诏国、大理国的国都。902年南诏国为郑氏所篡,改国号为长和。后又被赵氏改为天兴,杨氏改为义宁。直到937年段氏得国,改号大理。
元朝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建云南行省、置郡县,将政治中心由大理迁至中庆(今昆明),羊苴咩城才结束了为时近五百年的国都历史。元代羊苴咩城为大理路军民总管府所在地。
洪武年度正直吧量间
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将沐英攻下大理后,在来自羊苴咩城基础上修建今大理古城,旧城废弃,渐被掩没。今大理古城以北500米桃溪南岸,残存城墙遗址一道。残墙基宽8~10米,高2~4米,大部分为夯土筑成,部分用砖砌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