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来自族羌族自治州汶360百科川县西南部,邛崃山脉东南坡,距四川省会成都130公里,交通乱今销妒这照项供者便利。保护区始建于1963年,面积20万公态温互顷,是中国最早建立的综尽承求黄营灯轴曾语合性国家级保护区之一够,是国家和四川省命名的“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卧龙自约然保护区是国家级第三大自然保护区。四川省面积最大、自然条件最复杂、珍稀动植物最多的自然印保护区。保护区横跨卧龙、耿达两乡,东西长52公里、南北宽62公里,总面积约70万公顷。主要保护西南高山林区自然生态系统及大熊猫等珍稀动物。
- 中文名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适宜游玩季节 3-5月、9-11月
- 保护对象 大熊猫等动物
- 建议游玩时长 1-2天
- 所属国家 中国
基本简介

卧龙自然保护区以“熊猫之乡”、“宝贵的生物基导急额架看你因库”、“天然动植物园”享誉中外,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司区内共分布着100多只大熊猫,约占全国总数的10%来自。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的其它珍稀濒危动物金丝猴、羚牛等共有56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共有12种,二类保护动物 44种。据统计区内其它动物种类如:脊椎动物有450种,其中兽类103种,鸟类283种,两营星校苏居南栖类21种,爬行类25种,鱼类板赵批距怕屋诗沙套推西18种;昆虫约1700种。据已采集的植物标本统计,区内植物有近360百科4000种。高等植物1989种,在种子植物中营快诉脚,裸子植物20种,被子植物1604种。被列为国家级保护的珍贵濒危植物达24种,其中一级保护植物有珙桐、连香树、水清树,二级转联封众着概处装伯改保护植物9种,三级保护植物13种。保护区内还有丰富的水能蕴藏量。
历史沿带死因们矛是药频婷量革
1963年,建立家解陈矛听自然保护区。面积2万公顷 。

1980年,与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合作在卧龙建立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
198示犯调义木在新架化出石3年,加入国际“人与生物圈计划”。主要保护对象是大熊猫等珍稀动散书既久香早升物及森林生态系统。
1980年,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并与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合作建立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
198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将卧龙保护区内汶川县的卧龙、耿达两个公社划定为汶川县卧龙特别行政区,实行部、省双重领导体制,由林业厅代管。
同年7月,省政府实谁语只距推盟结、原林业部联合作出了将四川省汶川县卧龙特别行政区改为四川省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的决定,与卧龙自领载实频乐杨厂也边然保护区管理局合署办公的综合管理体制。
地理位置

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来自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区项演县西南部,邛崃山脉东南坡,距四川省会成都130公里,交通便利。
自然气候
最高峰为西南的360百科四姑娘山,海拔6250米,附近高于5000米的山峰有101座。群山环抱,地势从西南向东北倾斜 ,溪流众多。年均温8.9℃,最高温度祖露汉判庆婷强目29.2℃,最低温度-8.5℃,年降水量931毫米。
旅游景赵尔迫题状号委做区
巴郎山景区

自邓生继续前行便是巴郎山景区。在这里,你可看到明显的植物垂直分布带谱,感受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象变化。观赏草甸野花损严固特过套承克讨、成群的牦牛、流石滩、雪山、翻腾的云海和过山烟云。蹬上高峰回望卧龙,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真爽剧贵跟。
邓生原始森林
保护区管理局局机关上行30公里,下车后只需几分钟时间,您就进入到原始森林中。踏着厚厚松软的落叶枯枝,置身于高大的古树密林之中,尽力呼吸着原始森林中特有的急教歌气息,周围如此宁胶商静,间或几声鸟鸣,让人飘飘然仿佛进入了人间仙境。

银龙峡谷

保护区管理局局机关破责上行11公里,位于皮条河右侧,与英雄沟对望而互为姊妹沟。沟口山如斧削,沟狭壁峭,是典型高山峡谷地质地貌的代表。沟内步道平缓,夏季凉风习习,是休闲漫步欣赏自然景色的好去处。沟内村汽胡米尔权乡阳克观音崖、灵芝崖蕴藏神奇传说。沟的深处有即将开发的优质矿泉温泉、百亩杜鹃林、成群的野生牛羚和岩日细流存末首黄剂羊、壮观的瀑布。
中国卧龙大熊猫博物馆

“中国卧龙大熊猫博装席单认须种川物馆”是我国唯一的以展示单一物种国宝大熊猫的博物馆。该馆由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题写馆名,分六部分向人们展示大熊猫的生存环境、历史演变、自身特性、伴生动物,以及大熊猫的人工饲养、繁殖、保护研究和自然保护区管理事业的发展,国际组织与机构和热任被安点击命子和半备尽爱大熊猫友人的支持,开展大仍检发作序甲局事字熊猫国际合作研究等所取得的思针气治术雷财练成就,揭示大熊猫的奥秘。
小熊猫生态馆

这是一个小熊猫半野生放养场,是卧龙研究大熊猫伴生动物极边声初裂使旧感社的基地,游客可置身于其中感受小熊猫的生态环境,可爱指种雨握钱减延买乱把的小熊猫与您近在均落若切投攻原游洋咫尺,向您撒娇求食,或偶然发现他们在树上、林中或草丛里,让您惊喜。
大熊猫苑
这里是世界规模最兰充大的大熊猫圈养场,饲养有不同年龄阶段的大熊猫66只。为你展示圈养和半野生放养下大熊猫的生活,大熊猫专家进行的研究工作。春暖花开时,你可聆听熊猫求爱绵绵情歌,观看大熊猫婚配的热闹场景;金秋时节,你有机会目睹熊猫宝宝的降生过程。更大的惊喜则是与大熊猫零距离接触并合影留念,感受人、动物和大自然的和谐,留下美好的回忆。

正河

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机关下行11公里,海拔1600~2500米,该沟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原始植被保存较好。沟内密林深邃;步道平缓;群峰挺拔峻秀;飞瀑飘逸;溪流奔泻;栈道行于山腰;索桥横跨南北。常见牛羚、野猪、苏门羚等野生动物出没,是品味原始自然风光的好去处。
设计理念
卧龙自然保护区的“中华大熊猫园”的规划设计,把生态资源、研究实践、拓展建设、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把就地取材、因势利导、顺应自然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大熊猫野化驯养区、大熊猫产仔区、大熊猫野外放归过渡区、大熊猫野外放归试验区等互动一体的功能区的规划设计,成功的完成了“保护是前提,研究为中心,放归是目的”的指导思想。为提供更多更优化更合乎自然的物种研究大熊猫创造了更优秀的条件,使卧龙名符其实成为世界上最生态、最优秀、最先进、最前卫的保护、研究大熊猫的中心,进一步得到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领导及有关专家、学者的瞩目和关心。
创造原生环境中的大熊猫生态景区,与一般意义上的野生动物园和主题公园有显著差别,它并不是简单地将不同生长环境中的动物集中到一处野生动物园或主题公园进行喂养;卧龙是大熊猫的原生地,将大熊猫放归野外,实行半野生放养的这一科学试验,为进一步将人工繁殖的大熊猫完全放归自然提供了探索性思路,真正实现自然生态原则。我们力图通过对此项目的规划设计,来凸现卧龙大熊猫资源的地域特征及生态景观的唯一性,打造出中国生态景区的一个世界级品牌"熊猫之乡"。
旅游指南
旅游购物
旅游纪念品:大熊猫玩具,熊猫文化衫,仿真熊猫,熊猫杯、盘、碟、书、画、蝴蝶标本(盒装蝴蝶、蝴蝶卡),红叶书签,藏羌服饰及饰品等各类纪念品。
山珍类:各类野生山菌、香菇、木耳、山野菜等。
野生药材:贝母、天麻、雪莲花、灵芝、红景天、绞股蓝、羌活、黄芪、何首乌等。
土特产品:卧龙老腊肉、香腊猪腿、药蜂蜜、土鸡、花椒、蔬菜瓜果等。
旅游线路
过境游
1. 成都-卧龙-黄龙-九寨沟
2. 成都-卧龙-四姑娘山
3. 成都-卧龙-米亚罗
4. 成都-卧龙-九寨沟-黄龙-平武-江油-绵阳
目的地旅游
1. 成都-卧龙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
2. 成都-米亚罗-卧龙二、三日游
3. 成都-青城山-卧龙二、三日游
4. 成都-都江堰-卧龙二、三日游
参观须知
1. 禁止靠近,追赶,猎杀,捕捉区内野生动物。
2. 禁止采折花草,损坏树木和采集标本。严禁野外用火。
3. 禁止损坏,涂抹,挪动各种标志、设备。
4. 区内深沟险壑,水流湍急,请勿冒险攀缘或下河嬉戏。
5. 不得超越规定的旅游线路游览,以防不测。注意山体滑坡和山上飞石。
6. 未经许可,任何团体或个人,不得私自在野外搭帐篷过夜。
7. 请保持环境卫生,不得乱扔垃圾污染环境和水源。
8. 请各旅游团体和个人自觉遵守本须知。违者自负全责。
开发建设
卧龙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63年,面积2万公顷,是中国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国家级保护区之一。1974年3月面积扩大到20 万公顷。1980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并与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合作建立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 心。1983年7月,省政府,原林业部联合作出了将四川省汶川县卧龙特别行政区改为四川省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的决定,与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合署办公的综合管理体制。
国家和四川省命名卧龙自然保护区为“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多年来,卧龙自然保护区着眼于建设一流的国家自然保护区目标,坚持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方针,特别是大熊猫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90年至2001年已成功地人工繁殖大熊猫34胎,51仔、成活42仔,现已同山东鲁能信谊旅游集团签订开发协议,力争实现2005年前建成大熊猫生态旅游胜利的目标。在2012年当时,区内经济得到有效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发生根本性改善,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向符合中国国情的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卧龙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面积达11.8万公顷,约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6.7%,灌丛草甸覆盖面积约3.04万公顷,复杂多变的自然条件造成了植物种类与群落的多样性。
自然植被:卧龙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区系起源古老,具有较多的特有种属和子遗植物。根据植物种类组成和植被的外貌特征,卧龙的植被可化分为以下6种类型:
(1)常绿阔叶林:分布在海拔1600米以下地段,建群种主要有樟科、山毛榉科、山茶科和冬青科植物。林内有少量桦木科、槭树科和胡桃科等的落叶阔叶树种,林下有大面积的白夹竹(Phyllostachys nidularia)油竹子(Fargesia angustissima)和拐棍竹(Fargesia rebusta),植被外貌四季常绿,季节变化不明显。
(2)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分布在海拔1600-2000米地段,建群种中,常绿的有山毛榉科、樟科等树种,落叶的有桦木科、胡桃科、槭树科等树种,局部地区有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水青树(Te tracentron sinense)领春木(Euptelea pleiospermum)等珍稀的古老孑遗植物伴生,林下层以拐棍竹为主,植被外貌季节变化明显,春夏深绿与嫩绿相间,入秋则绿、黄、红、褐等诸色渗杂,冬季仅林冠有少量绿色点缀于白色世界中。
(3)针、阔叶混交林:分布在海拔2000-2600米地段,建群种中,阔叶树种有红桦(Betul albo-sinensis)槭树(Acer spp.)藏刺榛(Corylus forox)椴树(Ti lia chinensis)等,针叶树种有铁杉(Tsuga spp.)表吊杉(Picea brachytyla)四川红杉(Larix mastersiana)松树(Pinus spp.)等,林下广泛分布着拐棍竹,局部地区有大箭竹(Yushania ch ungii)冷箭竹(Bashania fangiana),植被外貌季节变化显著,春夏呈翠绿色,秋末冬初则七彩斑阑,构成卧龙自然保护区的一大景致。
(4)寒温性针叶林:分布海拔2600-3600米地段,建群种有表吊杉,多种冷杉(Abies spp.)方枝柏(Sabina saltuaria)四川红杉等,林下有大面积的冷箭竹,约占全区竹类总面积的50%,局部地区还有大箭竹、华西箭竹(Fargesia nifida),植被外貌呈暗绿色,季节变化不明显。
(8)耐寒灌丛和高山草甸:分布海拔3600-4400米,耐寒灌丛以紫丁杜鹃(Rhododendron violaceum)牛头柳(Salix dissa)细枝绣线菊(Spiraea myrtlloides)华西银露梅(Potentilla glabra)和香柏(Sabina pingil)为主,高山草甸有:以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为主的杂草类草甸,以羊茅(Festuca ov ina)为主的禾草草甸,以矮生蒿草(Kobresia humilis)为主的莎草草甸,夏季百花齐放,景色宜人。
(6)高山流石滩稀疏植被带:分布在海拔4400-5000米地段,主要由多毛、肉质的矮小草本植物组成,如多种凤毛菊(Saussurea spp.)多种赀耳草(Saxifrag a spp.)多种红景天(Rhodiola spp.)蚤缀(Arenaria spp.)点地梅(Andresace spp.),另外还有少量的地衣和苔藓植物。
动物资源
保护区内有各种兽类50多种,鸟类300多种,此外还有大量的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昆虫。区内分布的大熊猫约占总数的十分之一,被誉为“大熊猫的故乡”。除了大熊猫外,还有金丝猴、扭角羚、白唇鹿、小熊猫、雪豹、水鹿、猕猴、短尾猴、红腹角雉、藏马鸡、石貂、大灵猫、小灵猫、猞猁、林麝、毛冠鹿、金雕、藏雪鸡、血雉等几十种珍稀野生动物。鸟类种类繁多,占中国特种鸟类的50%。是世界上古老生物种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地区之一。这些动物主要生活在2200~3600米之间的气候温凉的针阔叶混交林及箭竹林地带。
动物群落: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动物区系组成,随海友的增高,东洋界成分逐渐减少,而古北界成分逐渐增多,根据区内的各种自然因素及动物的区系和种类组成,动物的地理分布可划分为以下5种类群:
(1)亚热带南方嘉湿动物群:分布于海拔1150-2000米的常绿阔叶林及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区系组成主要是东洋界的种类,有少量的古北界种类和广布种。生态地理动物群落是由季负区亚热带阔叶林和林灌动物群组成。半树栖生活的有南亚热带的云豹,暖温带的猕猴,中亚热带的藏酋猴,亚热带的红腹锦鸡,广泛分布的鸢,以及古北界的雀鹰、松雀鹰、红脚隼、领鸺鹠、斑头鸺鹠等猛禽类,林灌型动物有季风区的豹、黄喉貂,北亚热带的金猫,中亚热带的大灵猫、小灵猫,南亚热带的豺和水鹿。山溪水栖的有以鱼类为食的水獭,游禽类的鸳鸯和珍贵稀有的凶猛鱼类-川陕哲罗鱼。
(2)适温性南北动物群:分布于海拔2000-2600米的针阔混交林带。动物的区系组成与上带比较,东洋界种类开始减少,而季风区古北界种类有所增加,生态地理动物群落是由适温性针阔混交林灌动物群组成,树栖种类有西南特有的古老动物金丝猴,猛禽类除金雕和鸢等广布种外,主要是古北界种类,如雀鹰、松雀鹰、普通鵟、棕尾鵟、秃鹫、乌雕、红脚隼、雕鸮、灰林鸮等,半树栖的有南亚热带的云豹,中温带的黑熊和北亚热带的金猫等猛兽,东洋界的红腹角雉,古北界的勺鸡、血雉等。林灌生活的主要是喜马拉雅横断山脉型的大熊猫、小熊猫、林麝等,还有南亚热带的水鹿,季风区的黄喉貂等,林缘峭壁活动的主要是北亚热带的鬣羚。
(3)寒温性北方动物群:分布于海拔2600-3600米的针叶林带。区系组成中,兽类的东洋界成分与古北界成分混杂掺半,而鸟类则主要是古北界种类,树栖种类主要是古北界种类,如斑尾榛鸡、血雉、雕鸮、灰林鸮、松雀鹰、棕尾鵟、普通鵟、乌雕等,另外还有少量的东洋界种类,如金丝猴、红隼等和广布种金雕等。林灌生活的主要是大熊猫和小熊猫,林缘有高地型的马熊、马麝,林缘峭壁、峰林和岩石间活动的有鬣羚、斑羚、岩羊等。
(4)耐寒性高地动物群:分布于海拔3600-4400米的高山灌丛草甸带。区系组成主要是古北界的种类,除少量西南地区和北方种类外,主要是青藏高原的高地型动物,西南山地的种类有扭角羚、绿尾虹雉、藏马鸡等,青藏高原高地型的种类有白唇鹿、白臀鹿、雪豹、马麝、岩羊、雉鹑等,北方型的有石貂,中亚型的有兔猕等,另外还有古北界的普通鵟、兀鹫、胡兀鹫等大型猛禽。
(5)耐高寒的青藏高原动物群:分布于海拔4400米以上的流石滩稀疏植被带。如雪豹、白唇鹿、白臀鹿、岩羊、雪鹑、藏雪鸡等。它们全属青藏高原向东延伸的种类。
重要物种
兽类
有86种,录属7目24科,其中啮齿目7科26种,食肉目7科23种,食虫目3科14种,偶蹄目3科12种,翼手目2科6种,兔形目1科2种,灵长目1科3种。
区系组成复杂,它既有北方的种类(如全北界特有的鼠兔科、跳鼠科及主要分布于全北界的鼹鼠科),也具有南方的种类(如旧大陆热带-亚热带特有的竹鼠科及主要分布于这一地区的猴科、灵猫科和豪猪科),更具有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特的有或主要分布于这一地区的兽类,如大熊猫、小熊猫、四川水麝鼩、蹼鼩等。
从兽类的区系从属关系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古北种:主要或完全分布于古北界的种类,共26种,占保护区已知兽类种数的30.21%,如狼、狐、藏鼠兔和岩羊等。
(2)东洋种:主要或完全分布于东洋界的种类,共54种,占62.79%,台马铁菊头蝠、短尾猴、猕猴、金猫、云豹、大熊猫、小熊猫、四川短尾鼩和毛冠鹿等。
(3)广布种:广泛分布于古北界、东洋界的3种,即香鼬、野猪和小家鼠,占保护区的3.5%。
(4)区系从属关系不明者3种,占3.5%。
由于该区地势相对海拔高度变化大,兽类垂直分布差异明显。其趋势是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各垂直带的兽类种数递减,古北种逐渐增加,东洋种、广布种逐渐减少。除高山灌丛草甸带外,各带中占优势的是东洋种,占种数的75%以上,而古北种均在21%以上。
兽类中不少种类是我国特产或主产的珍稀动物,其中属于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有熊猫、金丝猴、牛羚和白唇鹿等四种,其数量除白唇鹿外均较大;属于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的有猕猴、短尾猴、小熊猫、兔狲、金猫、猞猁、云豹、豹、雪豹、林麝、马麝、毛冠鹿、水鹿、白臀鹿等14种;属于国家三类保护动物的有石貂、大灵猫、小灵猫、斑羚、鬣羚、岩羊等六种。
除国家规定的保护动物外,毛皮兽和制革用的动物种类共22种,如黄鼬、赤狐、黄喉貂、貉、果子狸、豹猫、小鹿、豺和猪獾等。药用动物的种类也较多,其中许多属于国家保护动物,如林麝、马麝、水鹿和白唇鹿等;此外如猴、豹、鬣羚和斑羚等的角或骨均可入药。
鸟类
该区共有鸟类232种和另3亚种,隶属13目38科,其中繁殖鸟212种,非繁殖鸟20种。在繁殖鸟中,其区系从属关系可分为三个类型:
(1)古北种:有113种,占繁殖鸟种数的53.3%;
(2)东洋种:有85种,占40.1%;
(3)广布种:有14种,占6.6%。
该区鸟类在区系组成上,古北界与东洋界的种类互相渗透,混杂十分明显。例如有属于古北界华北区的雨燕,有属于典型的青藏高原种类的雪鹑、雪鸡、雉鹑、岩鹨、林岭雀、高山岭雀和多种朱雀等;有属于北方型的旋木雀、牛采伯劳等;有属于东洋界而为西南区特有的种类如血雉、绿尾虹雉、斑尾榛鸡等;也有在东洋界特别繁盛而分布在该区的画眉类、山椒鸟和太阳鸟等;还有主要分布于华中区的红腹锦鸡。
各垂直带的鸟类其种群替代现象明显,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到高山灌丛草甸带,古北种的种数及其占繁殖鸟类种数的百分率逐渐增加,各带东洋种的种数及其占该带繁殖鸟类种数的百分率随海拔的增高而降低;广布种的种数及其所占百分率也是随海拔的增高而明显地降低。
在保护区内珍稀鸟类也不少,属于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的有红腹角雉、绿尾虹雉、藏马鸡等三种;属于国家三类保护动物的有金雕、蓝马鸡、血雉三种。区内有我国特产的鸟类29种,占全国特产鸟类的50%,如斑尾榛鸡、雉鹑、绿尾虹雉、橙翅噪鹛、酒红朱雀等。羽用鸟类有20种,主要是雉类、鹰雕类,尤其是雉科鸟类达11种之多,数量也较大,它是重要的狩猎鸟类。在保护区内,仅食虫鸟类就达69余种,另外还有苍鹰、鸮类等。
爬行类
该区爬行类共有14种,隶属于2目5科,其中蜥蜴类三种即蝘蜒、康定滑蜥和白条草蜥;蛇类11种即美姑脊蛇、横斑锦蛇、紫灰锦蛇、颈槽游蛇、斜鳞蛇、翠青蛇、福建颈斑蛇、乌梢蛇、丽纹蛇、菜花烙铁头、山烙铁头等。其中美姑脊蛇、横斑锦蛇仅见于四川,可能是四川盆地西缘山地的特有种。区内爬行类均属东洋界成分。
大部分蛇类均分布于海拔2500米以下的地区,菜花烙铁头是有毒蛇,在保护区内为优势种。蝘蜒、斜鳞蛇、颈槽游蛇等为常见种。
两栖类
该区两栖类共有10种,隶属于2目4种,其中有尾目一种即西藏山溪鲵;无尾目九种,即沙坪角蟾、多顶齿突蟾、宝兴齿蟾、华西蟾蜍、沼蛙、日本林蛙、花臭蛙、理县湍蛙、四川湍蛙等。
就上所述两栖类的区系成分来看,均为东洋界成分,其中沙坪角蟾、金顶齿突蟾和理县湍蛙是四川特有种。沙坪角蟾在二十一世纪初仅分布于四川盆地西缘山区,金顶齿突蟾早在三十年前首次在峨眉山金顶发现,这里是它的第二个分布区。北方山溪鲵、华西蟾蜍、四川湍蛙主要分布于西南区;宝兴齿蟾在2012年时仅分布于四川、甘肃;其余种类主要分布于华在区、华南区。
鱼类
有6种,即齐口裂腹鱼、重口裂腹鱼、细尾条鳅、石斑鮡及两种未定名的条鳅,隶属于2目3科。
六种鱼都是定居型鱼类,就其区系从属关系看,两种裂腹鱼和三种条鳅属于中亚高原山区区系复合体,是高寒冷水性鱼类,属古北界成分;石斑鮡属于中印山区区系复合体,是适应急流水域的典型代表,属东洋界成分。所以保护区的鱼类应属古北界,但有个别东洋界的种类渗入。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