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怡红寿宴酒令,是来自在《红楼梦》第360百科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出现。大观园的姐妹们晚上在怡红院为宝玉过生指全日开夜宴。行酒令的时候每个人都要抽签,抽的签上都有考语,暗寓着每个人的身世命运。
- 中文名称 怡红寿宴酒令
- 出自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
- 章节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 内容 暗寓每个人的身世命运
酒令以次序为
宝钗--牡丹"艳冠群芳"
来自 任是无情也动人。 注:在席共专露开情息定贺一杯,此为群芳之冠,不拘诗词雅谑,道一则以侑酒。
探春--杏花"瑶池仙品"
日边红杏倚云栽。 360百科注: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大家恭贺一杯,共同饮一杯。
李氏--老梅"霜晓寒姿"
竹篱茅舍自甘心。 注:自饮一杯,下家掷骰。"
械都独练效阻端给娘 湘云--海棠"香梦沉酣"
只恐夜深花睡去。 注:既云`香梦沉酣',掣此签者不便饮酒,只令上下二家各饮一杯。
麝月--荼靡花"韶华胜极"
开到荼靡花事了 注:在席各饮三杯送春。
香菱--并蒂花"联春绕瑞"
连理枝头花正开 注:共贺乐掣者三杯,大家陪饮一杯。
黛玉--芙蓉"风露清愁"
莫怨东风当自嗟 注:自饮一杯,牡丹了输伤轴识似土规该陪饮一杯。
袭人亲流诗解土众附--桃花"武陵别景"
桃红又是一年春 注:杏花陪一盏,坐中同庚者陪一盏,同辰者陪一盏,同姓者陪一盏。
酒令注释
牡丹--艳冠群芳(宝钗)

任是无情也动人。
[注释]
出唐代罗隐《牡丹花》诗:
似共东风利有因,绛罗高迅不钟径毛选买敌略该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浓华过此身!
韩令,指韩弘,唐元和十四年曾为中书令。末联所咏之事见《唐国史补》:"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元和末,韩令始至长安,居第有之,遽命斫去。曰:'吾岂效儿女子邪?'"
[鉴赏]
花签上的诗句虽切合宝钗永答列督课还封又划灵魂冷漠而又能处处得人好感去职呼飞题的性格特点,但作者引此句的主要用意还在于隐原诗的末联("芙蓉"句也与黛玉敌不过宝钗的情势巧合)。这里韩弘是借来比宝玉的,因为"功成"一词也常用以表达对宗教意识的"彻悟",所以皈依佛门、修炼得道等都可以说"功德圆满"。宝玉的"悬崖撒手"正是一种斩断缠绵情意、不肯"效儿女子"之态的决绝行为,而宝钗也就像被韩令所弃的牡丹一样,只能"辜负秾华",寂寞地了却"此身"。签上诗句明明是褒其艳丽动人的,谁知恰恰是在说她徒劳无功。可见,读《红楼梦》有时不能只看正面文章。
杏着型青吃职都花--瑶池仙品(探春)
日边红杏倚云栽。
[注释]
出唐代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诗: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富转市修土向东风怨未开。
试妈历后两句是科举落第的高蟾的自况。
[鉴赏]
花签上说"必得贵纸论预回调市婿",这是合所引的诗句,或许将来真有其事。但"薄命司"的"册子"和其它有关诗词中则一再暗示她远嫁不归的悲切。签中歇后的两句正是说这方面的。一句以花在"江上",点她离家时亲人"涕送江边望",一句则与她所作的风筝谜诗中"莫向东风怨别离"的隐义完全一样。
老梅--霜晓寒姿(李纨)
竹篱茅舍自甘心。
[注释]
宋代王琪《梅硫用》诗: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张老刚能惹得诗人说到今。
[鉴赏]
李纨是中国古代能守节寡确油袁欲的妇女的典型,这在前面有门适降量席曾关诗中已经说过。《梅》更供职调事间汉补所诗中前两句用来比她的操守,含意自明。只是她所住的稻香村虽出台点集春杨展答督场浓然也是"竹篱茅舍",却不是真正的农家,一般的地主庄院恐怕还及不上它舒适讲究。全诗与《钟山怀古》立意相同。三、四句说她后来得以荣耀,并非本意想占风情,而是受人"牵连"之故,恰如梅花本自处幽独,被林逋诗中一赞,结果"枉与他人作笑谈",倒弄得十分热闹。作者对李纨的一生及其为人虽有同情叹惋,却并不赞扬标榜,倒是让人们看到她的命运是一点儿也不值得钦羡的。这在当时已经是很难得的了。
海棠--香梦沉酣(湘云)
只恐夜深花睡去。
[注释]
出宋代苏轼《海棠》诗: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鉴赏]
此诗句正好合着"憨湘云醉眠芍药裀"事,所以黛玉打趣说:"'夜深'二字,改'石凉'两个字倒好。"这是作者的幽默,但花签引诗深意不止于此。苏轼原诗是惜春光短促、好景难留的,所以他连夜里都要点蜡烛赏花。湘云后来的遭遇正是如此:虽有洞房花烛照红妆新人之喜,可惜转眼就"云散高唐,水涸湘江",春光别去了。
荼縻花--韶华盛极(麝月)
开到荼縻花事了。
[注释]
出王琪《春暮游小园》诗:
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
开到荼縻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
前两句都是以花拟女子,意即梅花落,海棠开。荼縻,参见《题大观园诸景对额》"蘅芷清芬"中注,春末开花,故苏轼有诗说:"荼縻不争春,寂寞开最晚。"任拙斋诗说:"一年春事到荼縻"。天棘,蔓生植物,论诗者多以为其名本佛家,如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叶石林《过庭录》等都认为"此出佛书"。
[鉴赏]
麝月抽到荼縻花签时,书中有几句很有意思的描写:"〔签上〕注云:'在席各饮三杯送春。'麝月问:'怎么讲?'宝玉皱皱眉儿,忙将签藏了,说:'咱们且喝酒吧。'"宝玉对大观园中日益浓重的悲凉气息"本已呼吸而领会之",见签上说"花事了",又说大家都"送春",正好触动忧端。但他不愿使麝月败兴,所以藏了签,只劝酒。
但是宝玉只有模糊的好景不长的预感,而不可能预知诗句所内涵着的将来的具体事变。据脂评,袭人出嫁后,麝月是最后留在贫穷潦倒的宝玉夫妇身边的唯一的丫头。那么,"花事了"三字就义带双关:它既是"诸芳尽"(所以大家都"送春")的意思,又是说:花袭人之事已经"了"了--她嫁人了。而歇后一句"丝丝天棘出莓墙",则是隐脂评所说的宝玉弃宝钗、麝月撒手而去,因为不但莓苔墙垣代表着"陋室空堂"的荒凉景象,据《鹤林玉露》所说,连初用"天棘"一词的杜甫诗(其"天棘梦青丝"句曾引起历代说诗者的争论),也本是"为僧"而"赋"的。
开到茶蘼花事了。荼蘼,一种蔷薇科的草本植物,春天之后,往往直到盛夏才会开花。因此人们常常认为荼靡花开是一年花季的终结。荼蘼花在春季末夏季初开花,凋谢后即表示花季结束,所以有完结的意思。而"开到荼蘼"的意思就是花已凋谢,一切结束。荼靡花在很多佛教著作中都有提及,有学者认为荼靡就是彼岸花。原因是佛说:"一切有为法,尽是因缘合和,缘起时起,缘尽还无,不外如是。"只是那伤痕却永不痊愈了,一一成为胎记,在往生的路上,如莲花开落,使你可以辨认。荼蘼是花季最后盛放的花,开到荼蘼花事了,只剩下开在遗忘前生的彼岸的花。彼岸花相传此花只开于黄泉,是黄泉路上唯一的风景。彼岸花在佛典中叫做曼珠沙华(Red Spider Lily),是天上开的花,白色而柔软,见此花者,恶自去除,有人认为这是指荼蘼。
并蒂花--联春绕瑞(香菱)
连理枝头花正开。
[注释]
出宋代朱淑贞《落花》(一作《惜春》)诗:
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
愿教青帝长为主,莫遣纷纷落萃苔。
连理枝,枝干连生在一起的草木,喻恩爱夫妻。青帝,东方之神,管春事。
[鉴赏]
香菱得到并蒂花签和一句喜庆的话,这好象是让人联想到上一回中她斗草时用:"夫妻蕙"去对人家"姊妺花"的情节,从而觉得她将来也许真有什么喜事。其实,这是作者的"狡狯"。花签诗句只起着歇后语的作用,真意全在后一句--"妒花风雨便相催"。向花"催"命的"风雨"是用来比喻有"妒病"的悍妇夏金桂的。作者很喜欢暗中透露人物的命运,但常不让人一眼看穿。比如"斗草"一节,香菱解释"夫妻蕙"说:"并头结花的为'夫妻蕙'。"别人就反问她:"若是两枝背面开的,就是'仇人蕙'了?"这好象是随口带出的,如果我们不是预先知道香菱的结局,怎能想到作者是在说"夫妻"将成为"仇人"呢?《红楼梦》不宜草草读过,作者常用这种写法也是一个原因。
芙蓉--风露清愁(黛玉)
莫怨东风当自嗟。
[注释]
出自宋代欧阳修《明妃曲?再和王介甫》诗: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光,一失难再得,
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
[鉴赏]
黛玉所掣花签上的诗句,是为了隐去原诗的前一句:"红颜胜人多薄命"。全诗是歌行,不是句句都可比附的。不过,能切合黛玉的也不是只有最后两句,上承的"明妃去时泪"四句,就与她《葬花吟》中一些诗句很象。说黛玉是"红颜薄命",正是说她象"枝上花"一样,禁不起"狂风"摧折,亦即暗示她后来受不了贾府事败、宝玉被拘那阵骤然而至的政治"狂风"的袭击,终于泪尽而逝。作者固然同情黛玉的不幸,但也深深地惋惜她过于脆弱,没有能熬过这场灾祸而等待到宝玉回来,所以说"怨"不得别人,也该"自嗟"。可见,作者原意与续书中写婚姻不自主而造成悲剧是毫无共同之处的。因为,如续书所写,黛玉根本不"当自嗟",而只应"怨东风"才是。
芙蓉花(又称木芙蓉) 之所以人见人爱,一是因为它艳丽无比,一日三 变,晨粉白、昼浅红、暮深红,其娇艳之姿,常令人流连忘返;二是它"拒霜"的独特性格,此花盛开于农历九至十一月,这时百花凋谢,它却傲霜绽放,故白居易诗曰:"莫怕秋无伴愁物,水莲花尽木莲开"。苏东坡更赞芙蓉花性格是"唤作拒霜犹未称,看来却是最宜霜"。体现出林妹妹的孤傲。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用王昭君比林黛玉,是因为两人有相似的命运。林黛玉受贾府的统治者用调包计迫害,最后只落得焚稿断痴情。王昭君和林黛玉在性格特征上也极其相似。汉元帝后宫妃嫔很多,皇帝不能每个都看,就让画匠把她们的相貌画下来,按照画上的美丑召来宠幸她们。宫女们都贿赂画匠,多的给十万钱,少的也不下五万钱。只有王昭君不肯贿赂画匠,所以得不到皇帝的召见。而林黛玉也具有这样孤高的叛逆世俗的性格特征,她不善逢迎贾府的家长,孤高傲世,最后抵不过"东风"们的摧残,凄惨的陨落。
桃花--武陵别景(袭人)
桃红又见一年春。
[注释]
出宋代谢枋得《庆全庵桃花》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鉴赏]
袭人所得的签是一句带出全诗的。首句说,当大家庭没落之时,她怕自己跟着倒霉,就去另找安乐窝了。第二句讥她嫁给蒋玉函好比两度春风。第三句也就是唐诗"轻薄桃花逐水流"的意思。末句中如果把"渔郎" 换成"优伶",诗就像专为袭人而写了。八支花签,嘲讽语气最明显的要数这一首。这也可以看出作者对袭人的品行是何等憎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