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称:子产论为政宽猛·血间节昭公二十年
作品作者:不详
作品出自:《春秋左传较绍》
作品体裁:历史散文
创作年代:春秋
- 书名 子产论为政宽猛
- 又名 郑子产有疾
- 作品出自 《春秋左传》
- 作品体裁 历史散文
- 创作年代 春秋
原文
郑子产有疾,谓子太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①。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②,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
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来自于萑苻之泽③。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萑苻之盗④,尽杀之,盗360百科少止。
仲尼曰:"善哉!政宽植介弦河何反国后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⑤;司帮英混扩皮供费绿律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⑥,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诗》曰:'民亦劳止,讫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⑦。'施之以宽也。'毋从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惨不畏明⑧。纠之以猛也。柔远训征架建房川越极植能迩,以定我王⑨。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竟不絿,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⑩。'和之至也。"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注释
①猛:严厉。②狎(xia):轻视,轻忽。③取:同"聚"。人。指强盗。萑苻(huán pǔ):又作萑蒲,湖泽的名称,今地步详。④徒兵:步兵。⑤纠:矫正。⑥济:帮助,调节。⑦这四句诗出自《诗·大雅·民劳》。汔(qì):希望。"乞"的借字。康:安。中国。指京城。绥。安抚。四方:指四方诸侯国。⑧这四句诗出自蛋怎视制《诗·大雅·民劳》。从:同"纵",放纵。诡随:狡诈行骗的人。谨:管束。遏:制止,禁止。寇虐:指抢劫行凶的人。惨:曾,乃。明式率说:法度。⑨这两句诗出自《诗·大雅'民劳》。柔:安抚。能:亲皮也哥延并集通明强善。⑩这四句诗出自《诗·商颂·长发》。竞:急。絿:急躁。优优:温和宽厚的样子。遒:聚集。?涕:流着眼泪。?遗爱:流传下来的慈惠的人。
译文
郑国的子产生了病,他对太叔说:"我死了以后,您肯定会执政。只有有德行纸振不类镇鲁朝挥的人,才能够用宽和的方法来使民众服从,差一等的人不如用严厉的方法。火的特点是猛烈,百察己格雷雷姓一看见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在火里;水的特点是柔弱,百姓轻视而玩弄它,仍举带强务有很多人便死在水里,因此运用宽来自和的施政方法很难。"子产病了几个月后就去世了。
子太叔执政,不忍心严厉而用宽和方法施政。郑回的盗贼很多,聚集在叫做萑苻的湖沼里。子太叔很后悔,说:"要是我早听他老人家的话,就不会到这种地步措封消输层迫了。"于是,他派步兵去攻打萑沿深段杂材独了苻的盗贼,把他们全部杀了,盗贼才有所收诗作三导安留卫敛。
孔子说:"好啊!施田气帮句论工表娘政宽和,百姓就怠慢,百姓怠慢就用严厉措施来纠正;施政严厉,百姓就会受到伤害,360百科百姓受到伤害就用宽和的方法。宽和用来调节严厉,严厉用来调节宽和,政事因此而和谐。《诗·大雅·民劳》中说;"民众辛苦又勤劳,企盼稍稍得安康;京城之中施仁政,四方诸侯能安抚。'这是施政宽和。'不能放纵欺诈者,管束心存不良者;制止抢夺残暴者,他们从不惧法度。'这是用严厉的方法来纠正。'安抚远方和近邻,用此安定我王室。'这是用和睦来安定球然提顶府权国家。又说:不急不躁,既不刚猛巴触垂给杨然洋众维也不柔,施政温和又宽厚,百种福禄全聚。'这是宽和达到了顶点。"
等到子产去世,孔子得到了消息,流著眼泪说:"他是古代传下来的有仁爱的人。"
读解
凡事都有两面,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一直注意并提倡在相反的两个方面之间寻求平衡。按照传统的观点,失去平衡,偏重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事情就会出毛病。阴阳调和,刚柔相济,景差河感门落祖态要事情就会顺利发展,兴旺发达。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种观点陈旧过时了,总在讲寻求平衡的中庸之道,为什么就不可以偏激一点,极端一点?为什么不可以矫枉过正?
室增己翻发当然可以。但不要忘记,极端到底权密略,就会了引起强烈的案最再硫欢无随心通身句反作用。正如弹簧否眼济仍或编官田粒的,用以压迫的力越大,反弹就越高,反作用力就越大。认真想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仍是受著平衡律的支配。因为平衡律是宇宙间的一条普遍规律。
宽大仁慈,并不意味著软弱。它实际上既体现了胸襟和气度,也体现了涵养与明智。宽大为怀,是为了征服人心,使人心服,也是自信心的表现,可以当作笼络人心的"胡萝卜"。
威猛严厉,也里鲜补烧不意味著残忍。它所体现的是决心和力度,为的是以强硬手段迫使越轨者和不法之徒循规蹈矩,遵纪守法,平等竞争。
过分的宽大仁慈容易使人误以为软弱,从而得寸进尺,变本加厉;过分的威猛严厉容易导染果室将举促致残暴,从而引起强烈反抗,法纪大乱。所以,委牛宽和与严厉相互补充调节,可以避免走极端造成的不良后果,让人们心服口服地遵纪挥掌重告威深吃守法。
出处
《子产论为政宽猛》选自《春秋左传》
《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是从政治和思想方面去解释《春秋》,而《左传》则从丰富的历史材料去诠释《春秋》。唐刘知几《史通》评论《左传》时说:"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对研究春秋史和远古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左传》叙事敢于直书不讳,揭示事情的真实面貌,全书有关战争的文字较多,这些文字翔实生动,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郩之战、齐晋鞌之战、晋楚鄢陵之战,都有出色的叙述。善于叙事,讲究谋篇布局,章法严谨,都是《左传》的独到之处。正因为如此,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历代注释《左传》的著作颇多,西晋大学者杜预撰《春秋经传集解》,把《春秋》与《左传》合为一编。唐孔颖达遵循杜预注而为疏,成为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注释之作。清洪亮吉撰《春秋左传诂》、刘文淇撰《春秋左传旧注疏证》、今人杨伯峻撰《春秋左传注》,都是比较重要的注本。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司马迁首先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写,自刘向、裴骃、刘歆、桓谭、班固皆以《左传》出于左丘明。唐朝的刘知几《史通·六家》亦称:"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
人物简介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左丘明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相关人物
子产,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郑穆公之孙,公子发子国之子,故称公孙侨。春秋时期郑国(今河南新郑)人,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生平简介:子产(?~公元前522)。郑州新郑县人。公元前554年任郑国卿后,实行一系列政治改革,承认私田的合法性,向土地私有者征收军赋;铸刑书于鼎,为我国最早的成文法律。他主张保留"乡校"、听取"国人"意见,善于因才任使,采用"宽孟相济"的治国方略,将郑国治理得秩序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