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雎(jū),作为一个少有的姓氏来自,常有人将它和睢(suī)混淆。
- 中文名称 雎
- 外文名称 osprey, fish hawk
- 汉语拼音 jū
- 笔顺 竖横折横横提撇竖点横横横竖横
- 总笔画 13
详细字义
〈名〉
(1)形声。从隹(zhuī),从且(jū),且(jū)亦声。"且"意为"加力"、"给力"。"且"与"隹"联合起来表示"加力鸟"、"助力鸟"。本义:驯鹰、驯隼。特指:鱼鹰
(2)同本形新罪客演丰兴尔孩由注义 [osprey, fish haw ]。鹗科的一种鸟,上体深褐色,下体大部分纯白,常活动于水边,捕食水中的鱼。
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3)水名 [Ju River]。在湖北省中部偏西。与漳水来自汇合为沮漳河,于江陵西入长江。
中国雎姓详解
雎姓源头,可以从《春秋左传.昭公十七年.剡子问答》中找到答案,"剡子却眼计刘级些最问答"记载:昭公十七年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360百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欢真班没灯部其呀鴡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临聚影饭冷研丰预肥心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边商跑担阳个己就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
这段文字说明,题征持盟而甚字歌亚班称少昊在管理部落时,以鸟命名官职,具体分工则是根据不同鸟类的特点来划分。凤凰总管鸟类,燕子掌管春天,伯劳掌约统斤热买画执过沉输管夏天,鹦雀掌管秋天,锦鸡掌管冬天。此外,有五种鸟掌管日常事务:孝顺的鹁鸪掌管教育,凶猛的鸷鸟掌管军事,公平的布谷掌管建筑,威严的雄鹰掌管征贵法律,善辩的斑鸠掌管言论。另有元矛规绿九种扈鸟掌管农业,使人民不至于淫逸放荡;五种野鸡分别掌管木工、漆工、陶工、染工、皮工等五个工种。少昊根据诸鸟的汇报论功行赏。其中鴡鸠氏为司马,相当于今天的司法部长职务。
鴡鸠,又称王雎。早时因少昊以鸟名官,故写作鴡鸠,都带鸟字边。鴡是最早的雎字,形声字,且,古代读音为j功议常五直哪却迫他奏用u,与雎音同,右边简直就是画了只鸟,意思就是雎鸠。鴡后来逐渐演变成雎字,如诗经中关关雎鸠。命为官职后称雎鸠氏,为司马,主法制。再后来,雎鸠氏简称雎氏,如春深大翻厚持秋战国时的雎鸠、王雎、唐雎、范雎等。
少昊,有说是黄帝应装我镇极反长子的,有说是炎帝后裔的。据少昊氏迁移与发展的考到地全首古学探索,少昊氏是史前东夷人的重要支系。考古发现的陶文和大墓证明,少昊氏不仅存在于大汶口文化时期,而且还延续到龙山文化时期,期间经历了不断迁移和发展的过程,其中大汶口晚期以苢县陵阳河一带为中心,到大汶口末期马专迁到五莲丹土一带,龙山早中息输皇几火布期又迁到日照尧王城、两城等地,在滨海地带形成超大规模的中心,龙山中期之末迁到了临朐西朱封一带,轮通把画差烈机到龙山晚期又迁到曲阜一带,期间经历了从古查真互改审组笑完去啊国到方国的社会转变,最后被东夷新崛起的皋陶、伯益等政权实体所取代。据仪征考古早时部门的资料,仪征在上古时期属于徐国管辖,是徐国公子的封地,而徐国的首府在江苏的泗洪---古泗水郡,距曲阜约60里,徐国曾是东夷最强大的部落之一。仪征一带作为东夷的古老部落生活地,雎姓在全国人数最多,居住最集中,最有可能是雎姓的发源地。
雎姓是古老而稀有的姓氏。《中国人名大辞典》仅收录两例。《中国最稀有姓氏》搜集了全国很多稀有的复姓,其中有:九百、九方、雎鸠、沮渠、巨母等,其中雎鸠与《春秋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子问答》记载的内容相吻合。
《康熙字典》关于雎字有如下介绍:《广韵》《韵会》七余切,雎音疽。《玉篇》王雎也。《诗.周南》关关雎鸠。 《传》雎鸠,王雎也。鸟挚而有别。 《释文》七胥反。《左传.昭十七年》雎鸠氏,司马也。 《注》雎鸠,王雎也。挚而有别,故为司马,主法制。《释文》雎本又作睢,七徐反。 又《玉篇》次雎。行难也。又姓。《正字通》明洪武御史雎稼,请立学宫卧雎。 《集韵》本作鴡。
雎姓闻人在历史资料中较少,而且记载中雎睢混用,说明雎睢这两个姓氏,自古以来就容易被搞混,如《释文》中的解释,真正能把它们分清的人实在有限。目前掌握的情况是:雎姓聚居区为仪征、西安铁炉塬两地,其它多是零星分布。雎姓闻人剔除似是而非的睢姓外,主要有:
雎真,汉代人(《万姓统谱》)
雎明义,元弘文馆学士,洪武初谪居和州。(《万姓统谱》)
雎稼,明洪武中御史。(《奇姓通》)
雎泽,滑县人,成化中举人。(《万姓统谱》)
雎淳,滑县人,成化中举人。(《万姓统谱》)
雎渊,滑县人,成化中举人。(《万姓统谱》)
雎浩,知行唐县六载,囊无余资。后升定州知府,及去,民号泣留之。(《馆陶县志》)
雎化中,壶关训导。(《馆陶县志》)
雎坤,字他石,万历乙卯举人。为官政简刑清,与民休息,廉洁自好。(《丘县志》)
雎凌云,贡士。(《丘县志》)
雎廷美,福建兴化知事。(《丘县志》)
雎文渊,清乾隆临潼知名人士。(《临潼县志》)
雎国余,江苏扬州人,北大教授。
雎岚,北大副教授。
雎党臣,陕师大副教授,
雎晓雯,西安人,知名模特。
雎剑波,军旅作家。
雎海燕,西安民生百货大楼副总经理。
雎密太,内蒙古科技大学教授。
雎安奇,导演。
雎刚,西安人文地理专家。
陕西雎姓祥解

---专为铁炉塬雎家堡、沟南雎、雎沟三村雎姓村民而写
姓氏是一个人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我国秦汉以后进谓命许通,姓氏合一,姓氏开始有了尊卑贵贱之分,婚姻要门当户对,民间同姓不通婚,以防来自遗传疾病发生。近代虽然姓氏只是区分人的符号,但是除了便于人口管理外,考察研究人的血统基因和遗传防病仍是重要任务。姓氏看似简单,但是它不仅具有文化价值,而且具有历史价值、现实价值,从姓氏中我们可以从基因学遗传学角度了解人的血脉渊源,姓氏与方志、正360百科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研究姓氏稳还沉务按始你河哪出,还有利于传承华夏文明,推动中华文化发展,所以不可小看姓氏学的研究。
雎姓来历
雎姓是一个古老而稀少的姓氏,据了解,全国姓雎的人目前不足一万,主要集中居住在扬州、仪征、西安临潼区铁炉塬。另外小金群少病住兵贵普乡东雎嘴、西雎嘴,礼泉县南坊镇,长安县,内蒙丰镇、集宁、察右前旗、后旗,包头,大同,阳高,天镇,张家口等地也分别有几百人到几十人不等。雎姓在百家姓中找不见,但在万家姓中有。
上古费时期,轩辕黄帝的长子难少昊管理着东夷。《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少昊在管理部落时,以鸟名命官,其中雎鸠氏相当于现在司法部长职责,后来慢慢简化为雎氏。
到了周朝以后,诗经中出现了"关关雎鸠纪军江陆误介动,在河之洲"的名句,春秋战国又出现了"唐雎不辱使命"。但是雎作为姓,写入史册最早的名人还是楚国屈原时的雎大夫、明朝洪武年间的监察御史雎稼。
明朝时,雎姓集中居养夫宜掉住在江浙一带。由于阶核渐江快害片娘杆无周连年战乱,北方人独早富燃但口锐减,人口开始由南方向北方迁移,山西洪洞大槐树成为人口迁移的中转地。明成化年间(14施字设讨87年8月10日),边克振绝化决敌药陕西临潼6.25级地震死亡1900余人;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1555年1月23日),华州八级地研诗震死亡达83万人,由此引起了由大槐树到地震后人口锐减地区移民的高潮。
据雎氏后人口期妒口相传,华州大地震后迁来现雎家堡地方的是叫雎国臣的一对老夫妇,领着一个儿子,来后又生了几个儿子。雎家堡现存的神轴上有并排四人,后人称为四弟史实米角较兄,村子也出现了西门人、南门人、东门人、北门人四门人。从第四代雎三阳起,三个儿子分迁到沟南雎、雎沟、沟窑居住。与这个神轴同时存在的有四个妇女像,故后人称四个爷,四个婆。据说省南高桥的雎姓后裔从雎家堡迁出较早,大约是第三代人时,他们出钱修了雎家堡祠堂。解晶学益年征放前夕,省南高桥的雎姓人清明节上官坟时,来得早了村人嫌早,来得晚了没人管饭,于是悄悄拿微立深仍下药功走了四个婆的神轴,从此上坟时再也没有见到他们的踪迹。神轴的质地材做满能迫粒即景欢料为绢帛,属明清时期江秋东汉代喜素南织造;四个爷的服饰为明朝服饰,由此可以判断雎家堡村子形成的大致时间。雎家堡的祖坟一处在现斜韩粮站正东边,一个坟头,1.2亩官地;一处在王胡赵村北面胡也东边,四个坟头。另外,贾家村南场也有雎家堡一处官坟地。
《雎氏先远墓碑记》是现存最重要的雎姓历史文物之一。这块石碑没有放在坟地,而是在雎家堡村西涝池东南的台地上建有碑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人为损坏,现在仅留碑身上半部分,158个字,涉及姓氏的有五处地方:雎氏先远墓碑记;雎家堡;雎氏远莹;雎氏先...碑;雎氏后。墓碑为清朝乾隆三十六年即1771年七月十六日立。从碑文可以确认七点:村名叫雎家堡;姓为雎,不是睢;村南坐南向北有一处祖坟;乾隆年间雎姓约一百多家;乾隆年间立碑、绘神轴;立碑前几百年有雎姓人家;立碑前叫雎家堡,表明村子已有城墙、城门。
雎沟水渠边还存有几块墓碑,墓主为雎习忠、雎习刚,第七代人,第八代为"文"字辈,第九代为"川"字辈。这两块碑均系乾隆四十一年立。
乾隆年间的《临潼县志》附图中,朱奚里已出现铁炉镇,包括贾家村、雎家村、徐李村、平泉堡、崕张堡五个村,即现在的贾家村、雎家堡、厨李村、南韩村、崖张。
最近,我查阅了《乾隆临潼县志》、《光绪临潼县续志》、《民国临潼县志》,涉及朱奚里、铁炉镇的地名、泉水、村名、庙宇、名人、战死人员、烈妇孝妇烈女、参与县志编修人员等记载,兹简要摘录如下:
"种金原 按前志在县东今大小金山即其处。"
"金山 骊山从东南来其起处曰大小金山大金山属蓝田小金山属临邑以骊阴产金故名亦曰骊首其上有金山庙。"
"平泉 县东五十里。"
"铁炉镇 县东五十里 贾家村 雎家村 徐李村 平泉堡 崕张堡。"
"宏教寺 玉泉寺 在朱奚里"。
名人"雎文渊。"
"刘世泰刘兴礼刘劝儿李朝儿韩廷臣俱战死 以上铁炉镇。"
"雎氏朱奚里民张懐琰妻..."
"李氏朱奚里民韩先春妻..."
"刘氏 朱奚里贾汉臣妻。"
"贾氏 朱奚里石廷瑚妻。"
"韩氏 朱奚里雎纯学妻。"
"赵氏 韩自省妻。 杜氏 李信妻。 王氏 贾永治妻。 韩氏 张国邻妻。 贠氏 韩兴伦妻。 韩氏 张绅妻。 韩氏 杨秉孝妻。 种氏 韩宗参妻。 李氏 雎豁妻。以上朱奚里。"
"种狮子妻杨氏... 韩金科妻刘氏...以上铁炉镇。"
"监生雎文涌妻李氏同治六年 旌。"
"雎希德妻杨氏... 韩继虎妻刘氏... 刘继兴妻贾氏... 旌 以上铁炉镇。"
"雎文涌妻李氏... 杨义成妻李氏... 武生王仲武妻皎氏... 雎成武妻贾氏...子雎全智... 韩必发妻贾氏... 赵永宁妻林氏... 以上铁炉镇"。
"李氏朱奚里民韩先春妻..."。
"雎氏朱奚里民张懐琰妻... "。
"韩氏 朱奚里雎纯学妻" 。
"李氏 雎豁妻"。
"刘氏 韩大本妻 朱奚里"。
县志编修"县城及附近各里采访人 铁炉镇附生姚乃斌 附生龙向辰 陈时敏 张庆。"
以上三部临潼县志中,临潼县城、栎杨、新丰、武屯占有很大篇幅,马额、铁炉的资料很少。朱奚里地区只有雎姓记载,没有一处睢姓的记载。
雎家堡、沟南雎、雎沟三村中,雎如礼曾考证和编写过雎姓村史,其子雎恒濂见过并记得村史大框架。后来雎恒臣、雎可民、雎行之、雎生华四人曾整理过族谱,可能因缺乏资料没有整理下去,文字材料虽没有留下,但口传的材料通过雎恒濂总算是留下来了。
从我记事起,我们这个姓都写作雎。解放初期,村里在墙上张贴的村民花名单都写作雎,粮食口袋、农具上的名字也是雎。
现代雎姓的知名人士有经济学家雎国余、中国超模雎晓雯、军旅作家雎建波等。
雎姓读音
雎,左边且(ju)旁,右边隹(zhui)旁,查小新华字典第11版,252页注明念ju。
但在临潼铁炉塬地区,雎念xu,如雎家堡念xu家堡,沟南雎念沟南xu,东雎嘴念东xu嘴,西雎嘴念西xu嘴,雎石念xu石。细究起来,ju和xu的渊源在于韵母都是u,所以方言ju演变成xu就在情理之中。假以时日,雎的发音在字典中增加一个xu音,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雎在铁炉塬地区还有一个特殊发音:xue,如雎堡读xue堡,雎堡子读xue堡子,雎沟读xue沟,但这只是针对这几个村子的特殊方言叫法。作为姓氏,雎在铁炉塬毫无争议的念作xu。
雎睢混用现象分析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起,有人开始用睢代替雎,甚至有人理直气壮地说:铁炉塬没有雎家堡,只有睢家堡。
雎睢二字,非常相像,笔画一样,写法基本一样,都是姓氏,区别就在字的左边偏旁。你告诉别人是"目"字旁,那一定是睢字;你告诉别人是"且"字旁,那一定是雎字。
我上小学、初中、高中时,雎这个姓还没有争议,大家都跟着我念xu。上大学后问题就来了。体育老师最爱点名,四十五分钟的课,点名就可占去近十分钟,而且28名学生中,体育老师念错名姓的居然占五分之一。我的雎姓,他就念过睢、锥、瞧、准等,让人哭笑不得,又无法当面订正。难怪现在有人讥笑某某人文化水平太差时,说你的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无奈之下,我用同音字徐代替雎,父亲和哥哥知道后,训了我一顿,说姓怎么能随便改呢?后来工作的几十年时间,我的姓始终写作雎,发音念xu,同事都一直这样叫,当然免不了要给陌生人反反复复地解释。
雎睢二姓在铁炉塬混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在外工作的,同事认为你的姓是"目"字旁,自然念成睢,如不纠正,久而久之,你只能顺着默认为睢。
二是在校学生,尽管自己知道姓xu,但是老师给写成睢,今年中考录取的新生中,铁炉塬的雎姓学生姓氏全部打成睢了。
三是户口本、身份证登记,在电脑使用初期,字库中没有雎字,只有睢字,雎姓都打成睢字。久而久之,多数都未改,只有少数改回了雎字。
四是上级公文中和门楼上把雎写成睢,如雎石小学写成睢石小学。
五是雎姓人在上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自己也拿不准,自己的底气不足。
以上情况中,雎睢混用,电脑惹祸是祸端,先是字库中没有雎字,有了雎字后又先入为主地认为是"目"字旁,自然生出一个睢字。
需要正本清源
姓氏关系到血缘、遗传、婚姻,一点都马虎不得。如果有人要你改姓,你肯定非常恼怒。话说回来,一个人如果连自己姓什么,怎么写,姓念什么都搞不清,肯定要遭到别人耻笑。雎姓作为稀有难认的姓氏,在铁炉塬又有几种方言发音,写错、认错、念错也情有可原。不过对于铁炉塬的雎姓人来说,自己搞清是关键,自己明白了才能纠错改错,正本清源。举个例子:别人问你贵姓?你可答免贵,姓雎(xu)。别人问怎么写,你可答左边一个且字,不是目字,右边一个隹字。别人问怎么念,你可答铁炉塬地区念xu。只要记住左边的且字,就不会写成睢了。
正本清源应先从学生和村民做起,特别是学生报名登记时。在外工作的人员,因为身份证的姓和银行存折、银行卡捆在一起,雎字纠正比较麻烦,搞不好电脑不认时钱都取不出来。你若有决心了就从身份证改起。一时改不了的,也要牢记自己姓雎,铁炉塬方言念xu,再不要让后代雎姓人为姓氏烦恼了。
引发的官司
雎姓引发的笔墨官司

雎这个姓,在临潼铁炉塬方言念xu,这是铁炉塬人的共识,也是雎姓先辈给我们雎姓人留下的读音。
留言中认为铁炉塬xu这个姓应念应写成"睢"的有以下说法:
相逢何必曾相识:铁炉有睢家堡,没有雎家堡!
回味:小编是不是字打错了,是睢不是雎。
小编,那个是睢不是雎,你看仔细了。
火商:是睢不是雎吧!
我们正年轻,有何...:你把字写错了,是睢不是雎。
不忘初心:应该是睢sui吧,不是雎,虽然差别不大,但还是有区别的!而且身份证上都是睢sui字,不是关关雎鸠的雎!所以你这样写有考证嘛,而且是蛮多的村子!
阳:睢现在的读音为睢,墓志是以前的,我认为还是按照现在的睢来读...(睢)
宇果:我们是睢不是雎,村里有一块老的墓碑,好像是康熙多少年,笔者有空可以去落实考究一下。
冬日的阳光:请将睢姓的字写正确。你写的这个雎字是错误的。不要把我们的姓睢写错了。
A酒伤了午夜:是睢不是雎。
其实,《雎姓祥解》已说清了:雎这个姓,不仅雎氏先远墓碑记(包括雎沟的两块墓碑)有明确标示,清代、民国的临潼县志也记得非常清楚。年老的雎姓人也会认会写这个"雎"字,近百年前从雎家堡迁往礼泉南坊镇的雎氏一脉一直沿用这个"雎"字不改,原因之一就是几代人中都有教员,懂得雎睢二姓的区别。
雎念成睢,最主要的是把偏旁搞混了,自报"目"字旁,就成了睢;自报且字旁,就成了雎。墓碑和老县志中,都是"且"字旁,我还没有见到一处"目"字旁的,所以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是"雎"字,这是毫无疑义的。
墓碑和老临潼县志中,"雎"字标的清楚吧!墓碑和雎家堡神轴现保存在雎家堡。
主张姓是睢念成sui的,其依据一是电脑,二是百度(包括手机)上的地图村镇名称。电脑惹祸我在《雎姓祥解》中已说过。百度地图我最近认真查了一下,发现差错很多,令人难以置信。比如铁炉塬手掌这么一块地方,差错就超过十处:睢家堡(雎家堡)、睢家沟(雎沟)、西睢嘴(西雎嘴)、员曲乡(贠曲乡)、李村、李高村(厨李村)、河王村(何王村)、东睢嘴(东雎嘴)、岩张村(崕nai张村),地图中没有张海村(包括荆也)、沟南雎、柏李村。可以看出,凡是生僻字、难认的字,如雎、贠、厨、崕,几乎都有差错。其原因,也可能是提供原始资料的人没有搞清,也可能是电脑录入人员自己不懂。你把贠曲标成员曲,铁炉塬人能不笑话吗?所以百度的地图,参阅一下可以,全信就害人了。
留言中,火商说:"我记忆上小学时,学校牌子上写着"雎石小学",我们都念xu,直到离开铁炉去马额上高中......"后来经不起周围同事的"纠正",改成了睢,并表示今后再不改了。何必呢?自己姓什么是老祖宗留下的,改成正确的对后代都有好处,为什么要看别人的眼色呢?
还有人认为睢是雎演化的字,其实雎睢都是稀有的姓氏,睢姓主要集中在河南,雎和睢除过笔画一样面貌相似外,并无交集,谈不上演化关系。铁炉塬地区雎睢混用,纯粹是把雎当作睢改乱了。
还有几位乡友,留下了几段耐人寻味的话,从留言可以看出,他们分别是雎石、官路村、雎家堡和雎沟人。
文化石szf:到底怎么写,我小学记得是个雎字不是睢字,为这还强调了一番。希有识之士再研究一下弄清楚。
冬日的阳光:老祖先,是谁弄错了,我们到底姓睢还是姓雎,我其实很想姓雎,因为睢读sui,走那要用电脑打字别人都读二声,sui太难听了,如果有人能从电脑改过来我就第一个改!
做最好的自己:我本姓雎,是小金官路村的。听长辈说我们就是从铁炉搬上来的,搬上来至少都六七代人近两百年了。先人勤劳,听说在我祖父的祖父时,家里已经在村里开了一百多亩荒地了。村南头公路下面住的几户人都姓雎,我家的老房子也在这块,房子百米外还有好几个雎家的老坟头,村里人把这一大片都叫雎也。前人的事,我也只是片言只语的听说,很多也不清楚,很想了解,但可能永远不会知道。"(雎刚注:雎家堡解放前曾有雎登甲迁往岭上,距今约五代人了,你可问问村中老人知道这个名字不?)
风轻云淡:我曾见过村里的石碑,雎ju氏,后人误写为睢sui。我家祖父辈中有一支人迁往礼泉,他们一直沿用雎姓,且后辈人名字与我父辈一致为"志"字辈,与我兄辈也一致为"建"(剑)字辈。我看过他们老家谱,为雎氏。我还记得小时候我父亲给家里装粮食的口袋上用毛笔字写的名字中为"雎ju"。近三四十年,不知怎么变成了"睢"。大概有人以为偏旁"且"的下面一划提不规整,想当然改为"目"字旁了。呵呵,这只是我的猜测而已,无从考证。所以,做为雎氏后人,我更支持"雎ju"氏论。
丫丫:雎字我小时候家门口有座青石桥(古墓碑放在水渠两边),上边就是雎,我们很小很小,经常有人争论,是我们写的不正确还是碑文不正确,这(雎和睢)字典上都有,我很想知道我们到底是姓雎还是睢。
您好!一家子,关注您好长时间了,心情一言难表,您是咱们家族的有心人,别的不多说了,唯一想请您给后辈们说咱们的姓,我们不想不清楚自己姓什么,恳请您老给说道说道,谢谢您!
这些留言,都提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前,我们的姓写作"雎",念xu,后来有些人改成了睢。随之雎姓人也产生了很多疑虑。这些疑虑,我在《雎姓祥解》中已一一说明,希望能给他们一些帮助。
附:姓氏小知识
中国人的姓氏据说原有24000多个,其中20000多已消亡,现在还在用的大约4100多个。姓氏中有不少怪姓。如:器官名称有:头、骨、心、肾、肠、手、爪;动物名称有:鸭、鸽、羔、狼、鸡、猴、狗、蛇;气象名称有:雪、风;日用名称有:瓜、桃、琴、窗、盒、筷、葫、柴、米、油、盐、茶;性别名词有:雌、男、嫂;数字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兆;动词有:笑、揉、猜、拣;色彩名词有:赤、橙、黄、绿、青、蓝、紫、朱、黑、白、灰、褐、乌;朝代名称有:夏、商、周、秦、汉、魏、蜀、吴、晋、隋、唐、宋、金、元、明、清。还有死、难、老、毒等姓。
有些稀有姓氏,最多也仅几十人,最少的只有一人。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姓"本身也是一个姓氏,罪、廯、哑、冢、脏、孬、骚等人们不喜欢的字也被用作姓氏。在姓氏大省河南,甚至还有妻、妾、骂、邪、嫖等姓氏。
最易读错的姓氏有:区(ou)、乐(yue)、查(zha)、逄(pang)、盖(ge)、万俟(mo'qi)、尉迟(yu'chi);最易搞混的姓氏有雎、睢等。
雎姓在临潼地区的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广韵》《韵会》七余切《集韵》千馀切,$音疽。《玉篇》王雎也。《诗·周南》关关雎鸠。《传》雎鸠,王雎也。鸟挚而有别。《释文》七胥反。《左传·昭十七年》雎鸠氏,司马也。《注》雎鸠,王雎也。挚而有别,故为司马,主法制。《释文》雎本又作睢,七徐反。
又《玉篇》次雎。行难也。
又姓。《正字通》明洪武御史雎稼,请立学宫卧哓。 《集韵》本作鴡。
方言俗语
铁炉塬的方言总体上属于关中方言,但在发音上接近渭南县。铁炉、油槐、田市、零口四个乡大部分地区,白念陪(pei),在念菜(cai),蛋念炭(tan),贼念策(cei),字念刺(ci),地念替(ti),赵念朝(chao),棒念胖(pang),豆念兔(tu),孙念熏(xun),丈念唱(chang),道念套(tao),银念您(nin),影念宁(ning),定念停(ting),酸念宣(xuan),近念琴(qin),病念评(ping),助念凑(cou)。
作为本地特殊的发音,主要体现在姓上。如:惠(hui)念系(xi),裴(pei)念匹(pi),雎(ju)念徐(xu),种(zhong)念虫(chong)。此外,渭河(wei'he)念于何(yu'he)。
乾隆41年的《临潼县志》中,方言一节记载:"韦姓曰御,惠姓曰戏,雎姓曰徐,常姓曰偿"。上世纪末新编的临潼县志"姓氏、民族"一节,注明本县按其汉字的音韵,姓氏分14类,263姓:花韵计7姓,歌韵计15姓,些韵计5姓,姑韵计26姓,衣韵计29姓(弋、吉、姬、米、屈、席、习、于、余、鱼、吕、雨、裴、皮、倪、惠、季、纪、喜、齐、雎、徐、许、黎、李、祁、狄、伊、冀。包括韵母i和u),哀韵计11姓,飞韵计11姓,高韵计20姓,殴韵计20姓,安韵计31韵,根韵计20姓,方韵计25姓,冬韵计36姓,复姓共6个姓。
《临潼县志》的详细记载,为铁炉塬人关于"雎姓"的读音和写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历史依据。乾隆41年临潼县志距今240多年,就是说,在临潼地区,包括朱奚里属下,后来的铁炉、小金,雎家堡、雎沟、沟南雎、西雎嘴、东雎嘴、官路村的雎也六个村落,240多年前,"雎"就写作"雎",不写作"睢","雎"念xu(徐),不念sui(睢),在铁炉塬上也不念ju(居)。xu是"雎"字在铁炉塬的标准读音,按照约定俗成的习惯,ju(雎)字的读音应增加一个xu音,且是姓氏。除了念xu外,"雎"在铁炉塬还有一个读音:xue,如雪沟(雎沟)、雪堡(雎家堡)。而且县志载明:临潼有263个姓,其中的衣韵雎姓念xu(徐),全县并没有"睢"姓。
为什么铁炉塬上有些人要把"雎"字写成"睢",把xu念成sui呢?说起来也很简单,都是电脑惹的祸。电脑刚使用时是英文字母,后来加了汉字,但起初字库有限,只能找出"睢"字,刚好这时办理身份证,"雎"字就打成"睢"字,其实当时的新华字典就有"雎"、"睢"两个字,写法相近,读音意思不同,以致一些人把两个字混在一起分不清了。这里边老人有很大责任,祖辈几百年传下来的姓氏写法读音,怎么到了我们手里就传乱了?学校、机关也有责任,老师写错了学生姓氏,机关写错了村子名称,都是为人师表,以讹传讹一错再错,怎么行呢?现在纠正起来都很困难。但是错了就得纠正,特别是雎姓人家,自己首先要搞清,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自己清楚了,给孩子报户口就不会出错了,给别人解释也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