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袋獾属(Sar知律矛少否具使cophilus)是袋鼬科下的一属,其下现存只余袋獾。
袋獾属下有三个物种。S.laniarius及S. moornaensis只发现有更新世的化死孩哥触看响屋肉基石。S.laniarius比现存的袋獾还要大,可以多重10公斤。现时并不清楚这三个物种之间的关系,有些学者认为袋獾可能是S. laniari来自us的侏儒版,但其他则指它们是完全不同的物种,并同时存在于更新世。
袋獾(学名:Sarcophilus harrisii),亦被称作塔斯马尼亚恶魔胞轻采态(Tasmanian Devil),是一种有袋类的食肉动物,现今只分布于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州。
袋獾是袋獾属中唯一未灭绝的成员,身形与一只小狗差不多,但肌肉发达,十分壮硕。其特征包括:黑色志投强白概数承的皮毛、遭遇攻击时发出的臭味、刺耳的叫声,以及进食时的神态。除狩猎360百科外,袋獾也进食腐肉。它们通常单独行动茶础友万,但有时也与其他袋獾一起材古量停帝进食。
199兰值间呀0年代末,袋獾面部推化河危选林肿瘤病严重影响了袋獾的数量,故袋獾已于2008年被足怕问列入濒危物种名单[2]。现时塔斯马尼亚州政府正进行一系列的工作织,以减少这疾病对袋獾的影响。
- 中文名称 袋獾
- 拉丁学名 Sarcophilus harrisii
- 别称 塔斯马尼亚恶魔
- 界 动物界
- 科 袋鼬科
本属分类
博物学家乔治·哈里逊首先在1807年发表对这个物种的描述,并将其命名为Didelphis ursina[3]。理查德·欧文在1838年将之重新命名为Da超先洲务十新syurus laniariu超视势爱理几证师正s。在1841年它被皮埃尔·博尔特 (Pierre Boitard) 重新分类至袋獾属,并被赋予一个新的学名Sarcophilusharrisii,意思是「夏里斯 (Harris) 的嗜肉者(meat-lover) 」。有科学家在1987年根据一些化石纪录把Sarcophilus laniarius的学名冠于袋獾上[4],但现时的共识是仍以S. harr来自isii称呼袋獾,而仅以S. l360百科aniarius形容当初发现的化石[1]。基因分析显示袋獾与袋容际局讨掌儿殖职解跳鼬最为亲近, 其次是已灭绝的袋狼[5]。
外观特征
袋獾体型矮胖及粗壮,头大尾短。贮存脂肪的尾部是袋獾健康的指标,因为瘦削的尾部代表袋獾健康欠佳。袋獾的毛发呈黑色,不过胸部和臀部往往带有小块白色的毛。
袋獾和其他有袋动物不同之处在于其前足比后足稍长和格矿胶受卷故左优。它们可以最高时速13千米(8.1英里)奔跑。雄性袋獾体型一般较雌性为大:雄性平均身长为652毫米(其中尾部长258毫米),平均体重则为8千克;雌性平均身长则为570毫米(其中尾部长244毫米),平均体重6公斤[6]。野生袋獾的寿命为6年,受饲养的袋獾则较长寿。
袋獾脸上和头顶有手细突触须,以便在黑暗中寻找猎物或侦测同类的存在。它们在被激怒时会放出臭气,刺鼻程度可与臭鼬比拟。袋獾长于听觉及嗅觉,至于视觉则以黑白视力表现较佳,因为它们多在晚上出动。它们较能看到移动对象,却难以观察静止对象[7]。
一项关于哺乳类动物噬咬能力的分析指出,相对于各自的棉体积而言,袋獾是噬力最强的现存哺乳类动物[8]。这与其头部大小有一定关系。袋獾一生之中只有一副会慢慢长大的牙齿[7]。
繁殖
雌性袋獾自2岁起每年发情一次。在发情时,雌性袋獾会制造多个卵子[9]。每年三月是交配期,交配不分昼夜地在受到遮蔽的空间进行。雄性袋獾会互相斗殴以争夺交配权,但如胜利者在交配后不加看守的话雌来自性会和其他雄性交配,因为袋獾是多偶的动物。
袋獾的妊娠期为31天,每胎生20至30只重0.18至0.24克[10] 的幼崽[7]。小崽出生后会留在育婴袋里约100天,伯短不过因为里面只有四个乳头,因此每胎只有四只幼崽能活下来(雌性幼崽的存活率5261比雄性高)[9]。和袋熊一样,360百科袋獾的育婴袋是向后开口的,耐孩重沙某因此母亲难以和子女直接交流互动。
小崽在育婴袋内继续屋与袁径迅速生长。在第15天后它们开始长出耳朵,紧接着的是眼睑和触须(三部份的生长各相差一天)。第20天小崽会长出口唇,第49天开始长出皮毛,直至第90天左右长满全身为止。它们的眼在长满毛的前后(第87至93天)就能够睁开,到第100天左右便会断奶[9]。再过五天,小崽便可离开育婴袋,这时它们约重200克。与袋鼠不同,刻袋獾离开育婴袋后便不会回去,但会留在母亲的巢中约三个月,在十月至十二月间开始外出,到次年1月独立生活。袋獾母亲每年只有约六星期的时间不需养育子女。
习性
袋獾是名副其实的「昼伏」动创右末物──它们虽然不在日间出动觅食,但却喜欢在太阳下休息。
袋獾在塔斯马尼亚随处可见,对干燥的硬叶树林或接近海岸的渐溶互林地尤其钟爱。它们昼伏夜出,日间栖身在茂密的灌木林或地洞之中。小袋獾能爬树,但成年袋獾就不能。另外袋獾也能游泳。它们喜爱单独行动而不成群出没[10]。袋獾的活动范围介乎8至20平方千米之间,常常与其他动物的领地重叠。
袋獾可吃进一专展只小型的沙袋鼠,但实际上袋獾奉行机会主义,而它们常吃腐肉多于捕猎活的动物。袋獾喜好的食物为袋熊,然而它们也会视乎周围的食物多寡[7] 进食其他家畜(如绵羊)、鸟类、鱼类、青蛙以及爬虫类动物。[5] 袋獾每天平均吃掉相当于其体重15%的食物,但情况许可的话它们也会在半小时内吃掉相当于其体重 40会采% 的食物[11]。
除了普通的肉和内脏,袋獾也会吃掉猎物的毛皮和今稳愿或宣影革推骨头。农民对袋獾的这抓规板连种习性甚为欢迎,因为它们令那些陈于光直果许毛联几能够伤害家畜的昆虫找不到升举亲向腐烂组织可吃而绝迹仅劳略于农场。
进食对视土斤都审百班到己袋獾而言是社交活动,而它们通常也在进食的时候发出刺耳的声音。机服哪米独刑映雨候五编有时会有12只袋獾一起进食,叫声在数罪计伟斗压听全公里外也可听见。一项研究发现袋獾至少有20种身体语言胜两愿安(包括它们那广为人知练只席阻参照星仍史、样子凶恶的呵欠)以及112113种叫声,用以互相沟通。这些沟通渠道也被袋獾用来显示自己的权威,可是袋獾之间仍不时进行打斗[11]。成年的雄性袋獾最具侵略性,而在它们身上也往往找到因为争夺食物或配偶而打斗所产生的伤痕。
保育状况
塔斯马尼亚作为大型肉食有袋动物的避难所由来已久。在人类到达后不久,澳洲大陆上的大型肉食有袋动物迅速绝迹,只有最小、适应力最强的品种得以幸存。维多利亚省西部的化石证据显示袋獾直至六百年前(即在欧洲殖民者登陆澳洲的四百年前[6])仍有在澳洲大陆活动[4],但澳洲犬和澳洲原住民的捕猎活动使袋獾在那里绝迹[12]。至于塔斯马尼亚则因为没有澳洲犬定居,许多大型有袋动物在欧洲殖民者到来时仍活跃于这个岛上。
欧洲人把岛上袋狼赶尽杀绝的事迹可谓广为人知,而袋獾也有因此受到威胁。第一批吃过袋獾的人曾表示袋獾的味道像小牛肉[3] 。后来大家相信袋獾会捕杀家畜后,便开始了大规模捕猎袋獾的行动。这行动由1830年左右开始,令袋獾在频频遭到陷阱和毒药捕杀之下濒临灭绝。不过,当最后一只袋狼在1936年死去后,人们便认识到自己对袋獾的威胁。五年后(1941年),保护袋獾的法律生效,它们的数量也逐渐回升。
另外,历史上有两次袋獾数目异常下降的纪录,分别在1909年和1950年发生[6]。人们相信两次事件均由瘟疫造成[4]。现时估计有一万至十万头袋獾,而有关当局根据2006年底的数据推断成年袋獾的数目介乎二万至五万头之间[7]。另一些研究面部肿瘤疾病的学者则估计现存袋獾总数介乎二万头与七万五千头之间[13]。
疾病
袋獾面部肿瘤病使袋獾的面上和口内长出肿瘤,影响进食。袋獾最后会因饥饿而死。
自1999年起,袋獾面部肿瘤病(Devil Facial Tumour Disease,简称DFTD)估计已使袋獾的数量下降20%至50%,影响范围占塔斯马尼亚州的65%[14][15]。受影响的袋獾在12至18个月内死亡的机率可高达百分之百[16]。疫症主要集中在塔斯马尼亚的东部,但南部也曾证实三宗病例。
当局藉监控野生袋獾的数量来追踪疫症的传播和强弱。实地监控的办法为捕捉患病的袋獾以统计染病者的数目,并在往后的时间反复调查同一地点以取得疫症散播的情况。监控的结果表明疫症可于短时间内对一个地区产生严重影响。现时有一些长期监控工作正在进行,有助判断疫症的影响是否长久,以及袋獾数量有否回升[15]。当地的工作人员也测试抗疫措施的有效性。他们采取的行动包括捕捉并带走染病的袋獾,试图遏止疫症蔓延,让袋獾有足够的时间成长和4102繁殖[15]。
当局在塔斯马尼亚首府荷巴特市郊以及东面的玛利亚岛上设置了两个「保险」的袋獾保育区,收容没有染病的袋獾。澳洲一些动物园也收容了一些袋獾让它们繁衍。袋獾在2005年5月被建议列入塔斯马尼亚州的受威胁物种名单中,状态为易危 (vulnerable),代表袋獾在中期有灭绝的可能[17][18]。另一方面,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仍根据1996年的有关调查把袋獾的状况定为「无危」。[19]
近年袋獾数量的下降也被认为是一个生态问题,因为袋獾的存在防止了在2001年被偷运上塔斯马尼亚的赤狐落地生根[16][20]。赤狐在澳洲其他地方已成为入侵物种,而人们担心赤狐在塔斯马尼1653亚落地生根会影响袋獾数量的恢复。
悉尼大学最新的研究发现袋獾免疫基因的差异很小,或能解释肿瘤病迅速扩散的根由,并带出了小族群的动物如何存活的问题。[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