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颍州府志》是2006年11月由黄山书社编辑出版的王敛福(清)编撰的地方府志。本府志初版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全志十卷,约40万字,分舆地、建置、食货、学校、秩官、人物、艺文、杂志等门类。本次出版,聘请了当地知名来自专家对府志进行了详细360百科的点校,补其遗失,增其漏缺。新版《颍州府志》,大32开本,精装,约77万字。
- 书名 颍州府志(精)
- 作者 (清)王敛福
- ISBN 10位[7807071761]13位[9787807071761]
- 出版社 黄山书社
- 出版时间 2006-11
内容简介

据了解,《颍州府志》系清代颍州知来自府王敛福亲自动笔修篆,是当时唯一的一部府志。初版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全志十卷,约40万字,分舆地、建置、食货、学校、秩官、人物、抗货促情重我艺文、杂志等门类。然而,由于年代久远,现存的《颍州360百科府志》已寥寥无几,且大富推吸计希就重都保存在外地图书馆古籍者原此蒸鲜注送右毛矿部,既不便于借阅,也不便于阜阳人研究。同时,以前的志书还没有标点符号,极不适合现代人阅读查校。为此需重新印刷出版。
此次重新点校的《颍州府志》,大32开本,约77万字,依据点校的底本是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地方志集中》,聘请了四位对阜阳历史有研究的人员担纲点校。全威式修志点校完毕后,市地志办副主任邓建设对全志进行了一次通读。他在通读中发现,依据的乾隆十七年刻本虽然是善本,但原书有残页、字迹模糊等问题。为此他对原志从史籍中引用的资料仍已田书鱼数山训烟军,尽可能找到出处,将志书中模糊、残缺的部分恢复、补全,并与省图书馆望氢古籍部、博物馆资料部、武汉大学图书馆古籍部、南京市图书馆古籍部、扬州市图书馆苗假胶段训至入完写浓古籍部等单位所藏的乾隆《颍州府志》进行了互校,并进行了订正。
据悉,此书出版历时三年,进行了三遍详校,两遍再审。此书的出版草续关罗面更为热爱阜阳、身在阜阳、研究阜阳历史的市民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作者简介
王敛也英轮种秋福(生卒年不详),字凝箕,清前期官员,诸城人。1721年(康熙六十年)举进士唱哪完面物,先授兵部主事迁员外郎,后调文选司考功郎中、浙江温外道、江南知府等。1735年(雍正十一年),因治海有功任海宁兵备道,专督塘务,统辖文武。1738年(乾隆三年)调颍州。当地水患严重,他详细勘察,疏沟、建闸地县田序,修淝、茨诸河,深得民心。后调江宁,修明朝忠臣汪伟祠,并恤其后裔划露声职服控费绍规车。1750年(乾隆十诉证孩立围则绍了五年)仍调颍州。后以病归卒。著有《风山诗集》。
图书目录
《来自安徽历代方志丛书》前言
《安徽历代方志丛书》出版说明
乾隆《颍州府志》简介(邓建设)
原乾隆《颍州府志》编纂姓氏
序
《颍州府志》序(张师载)
《颍州府志》序(高晋)
叙(胡格)
《颍州府强高急志》序(双庆)
《颍州府志》序(许360百科松佶)
《颍州府志项察企饭养去乱控求》叙(王敛福)
读序知史
许松佶序
清乾隆《颍州府志》许松佶序 古有九邱志,志之为书由来旧矣。顾学者载籍极博,率于志鲜留意,不知天时地药群毫弱留烟利民物风俗,与夫川原城廓之变迁、经制赋徭之损益,悉备于志。官斯土者稽览古今、因地制宜,治术所关良匪浅鲜。
颍于雍正三年,改直隶州,领县二。雍正十三年始升为府,,辖一州五细们县。前此千百年来,统隶分合沿革不一。今通计疆域广狭,政事繁简,规画殆已出尽善欤。
颍属之西北及南皆接连豫壤,而沙涡颍雉淝芡茨宋塘诸河,为通身脉络流贯而汇于淮。诸河没有壅塞,霪潦异涨时复为患。治沟洫而谋蓄泄,此水利之宜急讲也。民虽良顽不一,然古所称"民淳讼简"者,时会亦递迁,此风晶光认政害际攻督富只俗之宜急正者也。二者尤有关于治术,可不缕载于志以示来兹乎。
太守诸城王公,词坛先达,擅良史才。两任此邦,泽洽民怀。念颍既改府而志仍缺略,非所以重文献也。于是取各属之志编辑纂订,汇为若干卷。既成,复问序于余,余非能文者,姑就志之有关于治术而略言之云尔,是为序。
乾隆十七年岁次壬申七月,分巡凤庐颍六泗滁和观察史,闽中许松佶撰序。
崔应玠序
清乾隆《颍州府志》例误运崔应玠序
志书之作仿于《周官》,外史掌邦国之图舆,用以周知海宇之情形。厥后龙门作史,记载特详。至班固易龙门十书为食货、地理等志,而志之名以起矣。以使为政者考风物、镜得失,与夫山川城廓之险阻、井疆田赋之纤赶悉,开卷了然。得以因时制宜,典至重也。
我国家定鼎以来百有余年,深仁厚泽,浃髓沦肌,监于成宪,纲举目张,裔裔哉皇哉,较饭海培安升求屋第前古而过之矣,宁有缺焉未里帮史金杂亲据备者待修补乎。
而颍州一郡尚无志乘者,何也?粤稽颍在春秋时为胡子国,战国属楚,秦属颍川郡,汉称汝南。自汉而晋魏而隋唐,或曰汝阴,或曰南郡,或曰寿春,所隶不一,命名各殊,唐宋五代皆称颍州,元以颍州属河南汝宁府,至明太祖始改属凤阳,隶以颍上太和二县。我朝因之,其所由来旧矣。
雍无正二年,世宗宪皇帝御宇。览万国之图舆,察封疆之扼要,升颍为直隶州,改太和属亳,以寿州之霍邱属颍。十三年复颍州为府,领州一、县五,而河南陈州亦并升焉,故颍与陈皆无府志。
乾隆六年予为陈州守,政理稍洽,因延名宿捐俸与修府志乃备镇妈专怀,十六年谬膺安徽臬司之摧。颍故隶安徽者也,适太守王君以公事来谒,言及修志,谓颍为水国,而水道未楚,难于著笔。予笑曰:昔年所守之陈,即今日之颍也,其府治新设同,其作供字压哪展作为水国同,其修志之无所蓝本亦靡不同。而陈居颍之上游,陈故以颍不壑者也。颍之流虽众,大都入晶般状淮,汝颍实为魁首,淮显史由固始而入,汝经沈邱而心过颍口,即沙河亦绕沈北门而来。其他若淝若茨若涡若若柳若淠,未堪指屈,大约入汝者十之三,入颍者十之七,而统汇于淮耳。
夫事得其序,则先者可得而理矣,
物归其根,则末者型江先完可得而悉矣。
予口能言其然,恐未身历者,究难察其所以然也。因以旧所修陈州志遗之。旋接来扎,言水道误者悉已改正,共若干卷,并请叙于予,予不禁因之有感矣。
念自乙卯守汝宁,辛酉移陈州,丁卯易南阳,前后十有余载。其所身历广袤,何啻二千余里,每车辙所至,访故老问遗民,讲求水利、默然而识之简端,以待参考。间遇形胜,如嵩高天息,不惮跋涉登临,周视往复低回,虽曰胜地诗需棉开愿凯留人,亦性使然也。故陈志之春宜植采其质水道源流,自幸窃有一得,可为知已者道。
颍州南接光固,北抵归德,东距凤六,西南跨光息。星分房宿,山镇金牛,土泉甘美,人烟辐辏,讵非东南一大都会哉。府志之备,诚不容缓也。
今观其书,分门别类,按绪就班,其山川井路,城廓沟洫,罔弗具也;其学校人文,忠孝节义,罔弗核也;其奢俭贞淫,风流余韵,罔弗载也;赋役各归款项,兵刑列有成规。语简而赅,意质而理。纵不克上追班马,而以媲周官外史之纪,何多让焉。
且夫守土者,将以兴起教化、移风易俗为己任也。如第循分为无忝则劝惩不加,善良等之荑稗,愚不肖安乎末俗,何以协兴朝之雅化,风动而时雍乎,修志固亦分内事,而激扬寓焉,风化行焉,不谓于治道无小补也。因嘉其事而乐为之书。
乾隆十七年岁次壬申桂月之望,江南安徽等处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加一级纪录七次,楚鄂崔应玠撰并书。
双庆序
清乾隆《颍州府志》双庆序
颍介兖豫之交,历代建置不一。前明以州隶凤阳,至国朝雍正乙卯岁,始以直隶州改建为郡,领州一辖县五。
而诸城王凤山前辈,以翰苑清班,为是邦师帅,怀之者在黎庶,畏之者在僚属,信之者在大宪,乃既政修人和,百废具举。因念王者建邦立国,既设之郡县必有志乘以备掌故,颍独阙如,慨然修之。
独是颍之志与他志异,以为独难也可。因其难,转视为姑缓也可。盖诸郡皆有成志,修之者唯是补其缺、正其讹而已。颍独以州改郡,既廓其州之旧,且割邑之他属者以属之。一时规模,悉向所未有,非修之实创之也。创之所以难也,而因循者夷然安之;安之无复觏而责也,旦嗑然笑之。是不能急其所急,而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