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人(拼音:nónɡ rén)指务农的人。现在的农人概念意思是指那些为了创业来自理想而投身到农业行业之中的人。
- 中文名 农人
基本含义
指务农的人。农人没有诗人的浪漫,更没有明星的风采;但是,农人有种坚定的信念,用双手去挖掘生存最来自基本的东西。勤劳和汗水就是农人罗笔美就坐维章己务复的最好见证。在这个全360百科新时代,农人一词被赋予了全新的概念和意义班育激章,农人和农民有着一定的质的区别胞军跟跳频育复巴假式。现在的农人概念意思是指那些为了创业理想而投身到农业行业序击胞国变区义交外飞载之中的创业者们,他们通过承包或者其他方式,获得拥有使用权的土地,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养殖、种植的创业,并通过团队的智慧进行管理,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的生产创业活动。
古典笔记小说
聊斋里面的文章,《聊斋志异》篇离文料举目。
原文
有农人芸于山下[1],妇以陶器为饷[2]。食已,置器垄畔。向暮视之, 器中余粥尽空。如是者屡。心疑之,因睨注以觇之[3]。有狐来,探首器中。 农人荷锄潜往,力击之。狐惊窜走。器囊头[4],苦不得脱;狐颠蹶,触器碎 落,出首,见农人,审益急,越山而去。
后数年,山南有贵家女,苦狐缠祟,勅勒无灵[5]。狐谓女曰:"纸上符 咒,能奈我何!"女绐之曰固间:"汝道术良深,可幸永好。顾不源它影背政支知生平亦有所 畏者否?"狐曰:"我罔所怖。但十年前在北山时,尝窃食田畔,被一人戴 阔笠[6],持曲项兵[7],几为所戮,至今犹悸。"女告父。父思投其所畏, 但不知姓名,居里,无从问讯。
会仆以故至山村,向人偶道,旁一人惊曰:"此与吾曩年事适相符同, 将无向所逐狐[8],今能为怪耶?"仆减先此题容苗酒异之,归告主人。主人喜,即命仆改香跟动回广都乌招 农人来,敬白所求。农人笑曰利治出斤粮认背底:"曩所遇诚有之,顾未必即有此物。且既能 怪变,岂复畏一农人?"贵家固强之,使披戴如尔日状[9],入室以锄卓地[10],咤曰:"我日觅汝不可得,汝乃逃匿在此耶!今相值,决杀不宥!" 言已,即闻狐鸣于室。农人益作威怒。狐故族块策型想压官即哀言乞命。农人绍回移新极曲学质叱曰:"速去,释汝。"女见狐捧头鼠窜而去,自是遂安。
注释
[1]芸(yún 云):通"耘",除草。
[2]饷:给田间劳动者送饭。
[3]睨(nì腻)注:意为从旁注视。睨,斜视。
[4]囊头:严蒸套在头上。
[5]勅(chì斥)勒:驱祟符箓。见《焦螟》注。
[6]阔笠:大钢安出单其沿斗笠。
[7]曲项兵:指锄头。兵,兵器。
[8]将无:得无、莫非。向:从前。
[9]尔日:兴照屋机看材那天,指昔击狐之日。
[10]卓(zhuō积同时桌)地:植立于地。卓,植议很镇谁概么苦笑立,竖立。
译文
有一个农夫在山下种地,他的妻子用陶罐给他送午饭。他吃饱以后,就把陶罐放在垄边。攻念副打食愿军星傍晚一看,罐里的剩粥一点都没了。这种情况一连发生了好几次。他心里怀疑,于是就一边种地,一边斜着眼睛注意放饭罐的地方。不一会儿,来了一只狐狸,把头伸到陶罐中。农夫扛着锄头蹑手蹑脚地走过去,狠力砸了它一下。狐狸猛吃一惊,急忙逃窜。可陶罐套住了头,怎么也挣不脱。狐狸急得又蹦又跳,猛地跌倒碰碎了陶罐,才露出头来。它见农民追打,窜逃得更急,越过山粱就跑了。
几年以后,山南边有一富贵人家的女儿,被狐狸精迷惑上了,请法师画符念咒全都不管用。狐狸精还对女子说:"纸上的符咒,能把我怎么样!"女子哄骗狐狸精说:"你的道术非常高深,很庆幸和你永远相好。但不知你生来是不是也有惧怕的人?"狐狸精说:"我什么都不害怕。但十年前在北山的时候,曾到田垄边去偷吃剩粥,被一个头戴大苇笠,手持弯脖子兵器的人追打,羞一点死在他手里,到现在想起来心里还打颤。"女儿把狐狸精的话告诉了他父亲。父亲想让狐狸害怕的这个人来制服它,但不知道姓名、住址,没法打听。恰巧他家的仆人因事到山村,偶尔向人们谈起他主人家闹狐狸的事情。旁边有一个人吃惊地说:"这和我当年遇上的事正好相符,莫非是被我打过的那只狐狸,现在能兴妖作怪了?"仆人听了觉得很奇怪,就回去告诉了主人。主人非常高兴,当即命令仆人用马把农夫接到家里来,恭恭敬敬地请求他驱赶狐狸。农夫笑着说:"从前我确实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情,但不一定就是这只狐狸。况且它既然能成了精来作怪,怎么还会再惧怕一个农夫?"富贵人家再三强求,农夫便打扮成那天追打狐狸时的样子,走进女儿的房间,把锄头往地下一顿,厉声呵叱:"我天天找你找不到,你原来躲藏在这里呀!今天又碰在我手里,一定要杀了你,绝不宽恕!"话音刚落,就听到狐狸在屋里哀叫。农夫越发装出威武盛怒的样子,狐狸精便哀求饶命。农夫叱责说:"马上离开这儿,我就放了你!"女儿见狐狸抱头鼠窜而逃,从此以后,就平安无事了。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又名柳泉居士,聊斋先生,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深为施闰章、王士禛所重。屡应省试,皆落第,年七十一岁始成贡生。除中年一度作幕于宝应,居乡以塾师终老。家境贫困,接触底层人民生活。能诗文,善作俚曲。曾以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其书运用唐传奇小说文体,通过谈狐说鬼方式,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多所批判。著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及关于农业、医药等通俗读物多种。还有文集13卷400多篇,诗集8卷900多篇,词1卷100多阕,以及俚曲14种、戏3部、杂著5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