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安东佳书院
东佳书院东佳书堂,位于江西德安。又称陈氏书堂、义门书院。陈氏于唐僖宗时因世代“义居”而得旌表。唐大顺元年(890),陈氏7世孙陈崇建书堂,并手订《江州陈氏家法》,规定:“市书堂所于东佳庄。弟侄子孙有赋性聪明者令修学。稽有学成者应举,除现置书籍外,须令添置,于书生中立一人掌书,出入须令照管,不得遗失。宾客寄止修业者延待于彼,一一出东佳应供应周旋。”“立书屋一所于住宅之西,训教童蒙,每年正月择吉日起馆,至冬日解散。童子年七岁令入学,至十五岁出学。有能者令入东佳。逐年于书堂内次第抽二人归训,一人为先生,一人为副。其纸笔墨砚并出宅库,管事收买应付。”时有“书楼、堂庑数十间,聚书数千卷,田二十顷,以为游学之资。子弟之秀者,弱冠以上皆就学焉”。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德安东佳书院
- 地址:江西德安
简介
“江南名士皆肄业于其家。”南唐升元间复立为“义门”。至宋初,所藏书、帖号“天下第一”。开宝九年(976)宋太祖诏令免其徭役。太宗贷以粟,并赐御书“真良家”匾额。真宗又有敕赐。嘉祐七年(1062)以其族人众多,分为291庄。由是义门散处四方,其书堂亦因无人经理,迁建德安县城河东一公里处,改称义门书院。崇宁间改为德安县学。天顺间县学迁城南,其址遂为民居。明嘉靖十年(1531)生员胡光时请将废基收归学址,二十六年(1547)知县蔡元伟重建,改名河东书院。有中堂5间,东西号舍各11间,其后数百年史实不详。清道光二年(1822)知县巴彦布将修建试院余款重建书院,易名“敷阳”。有讲堂及斋舍30余间。置院田,每年田租1000余石,折钱600余贯。由廪生2人值年经理。山长年薪定为钱80贯。五年知县丁春林捐廉续修。但因委任失人,所收田租竟化为乌有。十九年,知县张维模倡捐重修,请教谕笪慕韩主讲其中。鹹丰四年(1854)毁于兵。同治末士绅重建,迁入县城内。光绪末改为敷阳高等国小堂。
东佳书院

一字园
位于德安县爱民乡境内东佳山东部,距离县城25公里。一字园为义门陈第五任家长陈衮所建,建于乾化二年(914年),位于东佳书院西一里,东佳山半山腰处一屏风上,是当年东佳书院一胜景。宋代大学士苏东坡游学东佳书院时,留下墨迹《吟东佳书院》诗“寄咏舒中朝对奕,一字园内夜含怀,八方亭外五株桂,岁岁秋风一度开”。因诗中“一字园”而得名。明代有僧人至此,就废墟砖瓦料石筑小寺一座,亦称“一字园寺”,其寺尚存于东佳山紫岩泉下。寺旁当年东佳书院学子栽植的千年古樟至今根繁叶茂,寺前瀑布飞溅,寺后喷泉涌流,甚为壮观。一字园的东侧便是清雅宜人的东佳书院旧址,东佳书院为陈崇于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所建,早于庐山白鹿洞书院五十年。东佳书院起源于唐朝,扬名于五代,鼎盛于两宋,沿袭到明清,有近千年历史。东佳山上二十米处有溶洞,名白云洞,洞内长年流水不息,洞中可以划船,是当年陈衮休闲读书之所。再上二十米,又一溶洞,名百鸟洞,洞里有洞,洞里藏山,全景犹如桂林山水缩景。
对联
异类尚征义善; 朝廷岂靳宠褒。 佚名题东佳书院
行敦孝悌,九重天上书声贵; 家传礼义,千古人间姓字香。 佚名题东佳书院
廉清颍水,数世同居,怨尤不宿; 义着江州,一堂聚食,亲逊可风。 佚名题东佳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