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东王村(滨州市滨城区市东街道办事处下辖村)

东王村(滨州市滨城区市东街道办事处下辖村)

东王村位于滨城区政府以北6公里处,隶属市东街道办事处,村庄占地10万平方米,全村现有耕地25公顷。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东王村
  • 所属地区:滨州市滨城区
  • 面积:10万平方米
  • 耕地面积:25公顷

概况

东王村于明朝永乐年间建村,由河北枣强县王氏兄弟偕北京南门外齐氏迁此定居,以姓命村,因村西已有王家,本村遂称东王。
西邻205国道与西王相望,北靠滨海公路与北孟家相邻,东接侯家,村南有北杨村。东王村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800米,沿205国道和滨海公路呈三角型分布,
东王村地处黄河沖积平原,地势平坦,水源丰富,发展农、牧、渔业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境内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大豆、棉花,少量蔬菜,植被覆盖率30%以上。 205国道、滨海公路交叉贯境,是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投资建厂、发展商业市场的首选黄金宝地。
解放初期,全村共有68户,281人。至2000年,全村共有116户,432人。现有王、齐两姓,均为汉族。
1949年,村民人均纯收入不足30元,1978年村民人均纯收入不足50元,200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64.2万元, 人均纯收入3800元。第一、二、三产业比为10∶30∶262.4。

所授荣誉

该村属滨城区经济发展强村之一, 1997年被滨州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小康村”。1998年被中共滨州市委、 市政府命名为“安全文明村” ;被市东街道办事处命名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计画生育工作先进单位”。1999年被市东街道办事处命名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2000年被市东街道办事处命名为“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全方位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先进党支部”“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先进单位”。

大事记

1947年,王德蒲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该村第一名中共党员。
1946年,进行地改革。
1951年,土地改革结束,进行土改複查,为各农户划定成份。
1956年,成立党支部。
1962年,建立国小。
1970年,全村通电。
1971年,全村接通有线广播。
1985年,投资5万元沿205国道和滨海路交会处建起鲁东大酒店。
1991年,投资1.5万元为村民安装了自来水。
1992年,东王村国小实现了“六配套”,即:校舍、操场、校门、院墙、课桌凳、厕所相配套。
1994年,沿205国道规划建设饮食服务业26户。
1995年, 根据市东办事处教育调整方案, 东王村国小併入市东办事处第二国小(毕家以西)。
1996年,投资10万元,在村内铺设柏油路1000米,并进行绿化。
1998年,投资25万元,沿205国道建钢材市场1处。
2000年,沿滨海公路规划二层商贸楼29户。
2004年,迁入新建东王钢铁市场,投资700万,容纳商户50户。
2008年,原钢铁市场再次配套升级,投资2000万兴建东王钢铁市场,占地300亩。
2009年,205国道与220国道交叉口处东王钢铁市场投入使用。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新中国建立前, 全村共有土地38.7公顷,其中40%左右是盐硷地,再加上落后的生产关係不适应生产力的要求,粮食亩产不足40公斤,皮棉亩产不足5公斤,人民生活极度贫困。建国后,东王村在党的领导下于1951年开始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1954年开始创办初级社,入社农户14户,至1955年村里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所有村民已全部入社。由于农业走上了集体化道路,充分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1956年粮食亩产100公斤,皮棉亩产20公斤,全村农业总产值2万元左右, 每个劳动日价值0.5元,人均纯收入50元。“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农业生产陷入低谷, 各项生产指标明显下降。据统计,1960年全村农业总产值1.2万元,每个劳动日价值0.3元,人均纯收入30元。1962年后,中共中央对农村政策进行了调整,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秩序,生产指标开始回升。1970年以后,滨县八大排灌工程相继完工使用,东王村进行了沟、路、渠综合规划建设,从而最佳化了水利灌溉条件,确保了20公顷土地的顺利灌溉,为稳产、增产打下了良好基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 1978年粮食亩产300公斤,2000年粮食亩产780公斤,比1978年增长480公斤。
1995年以来,畜牧养殖和渔业也有了长足发展。200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5万余元,创利润5万元。
第二产业 东王村建筑业历史悠久,清末时期即负盛名。当时有一名叫王德温的人,技艺超群, 参与完成过许多技术难度大、做工複杂的建筑,在当地很有名气。196 4年, 村领导为发挥村民的一技之长,组建了2个建筑队,因施工速度快,工程质量优而闻名周围各乡村。 现在东王村有4个建筑队,施工範围拓展到东营、霑化等地,仅此一项每年可增加收入15万元左右。
第三产业 1978年村里投资1万元在205国道东侧兴建了1处占地面积120平方米的东王饭店, 开业当年就取得良好效益,年纯收入4000元。是年村里又投资5000元,临205国道建农机维修部1个, 由于维修水平高、服务热情周到而深受客户好评,当年创利2000元。 之后,还投资5000元在国道东侧创办了1个缝纫机组,从上海购进缝纫机等设备,聘请4名技术工人,投产后年出厂服装3000件,创利5000元。
1998年又沿205国道东侧新建钢材市场1处,经过2004年,2009年多次配套升级,村委会多次大规模投资建设新钢铁市场,现如今年成交额1.75亿元,已发展成为滨州市唯一大型钢材市场,坐拥市区,辐射鲁西北地区。钢材市场的兴起带动了钢铁运输业的发展,东王村现有大型运输车辆48辆。
通过几年的摸索,村领导班子认识到要想使村民的生活儘快跨入小康水平,必须充分利用东王村紧靠205国道和滨海路的优势,大搞沿路开发,促进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 1985年村里投资5万元,在205国道及滨海路交叉处建起了1处集停车、食宿于一体的鲁东大酒店, 开业当年盈利2万余元。此外,党支部、村委会审时度势,积极鼓励村民兴办个体企业,个体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起来,沿205国道集饮食、服务于一体的个体户共有26家。1998年又沿205国道东侧新建钢材市场1处,经过2004年,2009年多次配套升级,村委会多次大规模投资建设新钢铁市场,现如今年成交额1.75亿元,已发展成为滨州市唯一大型钢材市场,坐拥市区,辐射鲁西北地区。钢材市场的兴起带动了钢铁运输业的发展,东王村现有大型运输车辆48辆。在滨海路北侧又新建29户商品楼房,形成了一个集饮食、贸易、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市场。至2010年底,全村从事个体经营的有116户, 其中钢材市场业主50户、饮食服务26户、汽车修理2户、运输业48户、铝合金销售1户、加油站1户、从业人员共有400余人。短短几年内,东王村的第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村民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

社会进步

新中国建立以来,东王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村民对旧房屋进行了全面的修缮和改造。 1970年以后将土坯平顶房全面更新为土坯结构的起脊瓦房。至2000年,全村100%的住户,按规划建起了砖石结构的小康新居室,户均建筑面积136平方米, 人均占有34平方米,80%以上的住户进行了高档次的装修。彩电、冰柜、空调等家用电器进入平常百姓家。
1992年, 村委会投资1.5万元为村民安装了自来水,彻底解决了饮用苦鹹水的历史,保障了村民的身体健康。1996年投资10万元,在村内铺设6000平方米柏油公路,并进行了绿化,从根本上解决了晴天黄土扑面,雨天道路泥泞的行路难问题。
随着村民生活的不断提高和信息产业的兴起, 至2000年底,全村户均1部程控电话,运用电脑网际网路谈生意、交流信息已成新的时尚。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大小机车等平均每户1辆。
东王村“两委”在大力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不失时机的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现村中建有图书阅览室1处, 年订报刊杂誌35种,存有政治、历史、文艺、经济、致富信息等各类图书1000余册。党员活动室、青年民兵之家、计画生育人口学校、老年活动室配备了多种学习材料和文体活动器材,供村民阅读使用。
1995年,根据市东街道办事处对中国小调整布局、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将村办国小合併到办事处第二国小。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村中还有卫生室1处,实现了小病和防疫不出村。另外应由村民负担的“三提五统”(管理费、公积金、公益金;优抚款、民兵训练费、计画生育管理费、修筑道路费、乡村办学费)及水费、电费、治安费、教育集资等各项费用都由村集体承担,成为名副其实的“无负担”村。现在东王村民风良好,环境优雅,老有所养, 少有所教,生活富裕,村民安居乐业。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47年王德蒲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东王村第一名中共党员。1950年党组织公开后全村有党员2名。1955年成立党支部,共有党员5名。2010年全村有党员23名,现任党支部书记王之国。1998年被滨州市委命名为争创五好党支部“先进单位” ,自1993年以来,连续8年被市东街道办事处评为“先进党支部”。自1998年以来, 连续3年被市东街道办事处命名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全方位目标管理“先进单位”。1997年被滨州市政府命名为“小康村”。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 1953年春,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全村农民自愿走上了互助合作道路。在互助合作组织形式经过整顿提高之后,至1956年全村农民参加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基本完成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第一任大队长王德欣。1967年,东王村成立革命委员会,王德峰任主任。1986年,东王村建立村民委员会,下辖两个村民小组。第一任村委会主任王星文,现任村委会主任王之国,妇女联合会主任赵艳青,团支部书记赵艳青,计画生育协会主任王星文(兼),民兵连长、治保、调解主任王之国(兼),村民理事会主任王星文(兼)。自1996年以来,行政及经济工作连年被市东街道办事处评为先进单位。

人物简介

王德温(1850~?) 人送外号“小神仙”。青年时期从师张某学习瓦工手艺。此人性格内向,善于学习研究,不耻下问,乐于助人,是较为典型的工匠人才。一生中曾参加原滨县大戏楼的修缮及其他技术要求高、难度大的多种建筑物的施工。滨县大戏楼是县城一景,建筑风格独特,据说戏楼内数根圆形柱子无一根挡着观众的视线。人到中年后, 自己在东王村以西修建微型土地庙1座,占地不足4平方米,高不足3米,庙内神像、贡品等物应有尽有,庙顶饰物用煤块雕刻而成。庙建成后,因其微小和造型别具一格引得方圆数十里的民众前来观看,后来县“大老爷”也来观赏,并传唤王德温以观其人,称道“真小神仙也”。
王星平 1935年10月生, 高中文化。1951年8月在郭集赵家供销社参加工作,195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已退休。
王星平自1951年8月先后在赵家和北镇供销社工作; 1955年1月至1960年3月先后调任北镇人民公社和滨县人民政府建设科任会计辅导员;1960年3月至1961年1月调淄博专署任会计辅导员; 1961至1976年7月调任惠民专署农业局公社科任农经管理员;1976年7月至1984年2月任惠民行署农业办公室副主任; 1984年至1986年9月任惠民地委农工部体制政策科科长;1986年9月至1996年3月调任惠民地区林业局任党组成员、副局长(副县级)。
王星平同志数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先后在《东岳论丛》和《哲学社会科学动态》等省级刊物发表论文数篇,其中获奖论文有《谈农村小商品基地建设》和《谈谈惠民地区经济的发展潜力问题》。王星平在工作期间大公无私,公正廉洁,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
王星和 1947年生, 1958年国小毕业,197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至1981年、1985年至1988年两次出任东王村党支部书记。1978年至1979年任东王村大队长。
王星和早年学习木工技术,擅长根雕。其作品有:孔雀开屏、嫦娥奔月、凤凰展翅等。作品栩栩如生,形象逼真,深受业内人士好评。
王志云 1953年5月生, 女,1977年7月毕业于山东省财政学校;1985年8月至1987年8月就读于北京函授学院;1988年9月至1990年7月就读于东北财政大学;1999年7月至2001年8月就读于山东大学研究生班。
1977年7月,在滨州地区财政局参加工作,1977年至1984年5月曆任滨州地区财政局科长; 1984年5月至1994年8月任滨州地区税务局科长;1994年8月至今任滨州市地税局副局长。
王志云同志在日常工作中努力学习,深入调查研究,克己奉公,忠于职守,兢兢业业,团结同志,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在省级以上刊物多次发表有关财税论文。
王星文 1954年6月生, 1963至1968年就读于本村国小,1970年毕业于毕家高小,1973年毕业于郑王联中。 1997年毕业于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大专文化。198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任东王村委会主任兼鲁东大酒店经理,1989年至1990年任市东街道办事处电线厂业务员。1991年1月任东王村党支部书记。
王星文同志公正廉洁, 克己奉公,顾全大局,助人为乐,自1992年以来,连续10年被市东街道办事处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书记,3次被原滨州市委命名为优秀共产党员。
王志花 1957年9月生,女,中共党员,大专文化。1975年3月在市东街道办事处郑王管区参加工作。 1975年至1982年3月在郑王管区任计画生育工作员;1982年调任郭集乡计画生育办公室,历任会计、统计员等职;1993年任市东街道办事处民政助理员。
王志花同志多年来辛勤工作,廉洁奉公,顾全大局,助人为乐,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多次被区、办两级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个人。1992年因工作成绩突出受到国家计画生育委员会表彰。
王志国1963年7月生, 1979年高中毕业,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至1988年在郭集乡历任郑王管区工作员、乡政府统计员、团委副书记。1987年12月参加滨州市共青团第一次代表大会。1993年任东王村村委会主任至今。2007年任东王村党支部书记至今
王志国同志多年来为党为人民辛勤工作,团结同志,公正廉洁,克己奉公,顾全大局,想民众所想,急民众所急,多次被市、办两级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基层工作先进个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东王村(滨州市滨城区市东街道办事处下辖村)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