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蒲城乡

蒲城乡

蒲城乡

蒲城乡引是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辖乡,位于县城南30公里。地处海滨丘陵,地势西高东低,西南为山地。西门外大溪东流与东门港围绕城外,汇入蒲江河,经沿浦出海。有公路通往马站,与灵溪至霞关公路连线。总面积9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耕地面积3360多亩,以种植水稻为主,番薯次之。山地种有杉、毛竹、黑荆树、马尾松和茶等。果树有柑桔、桃、梨、杨梅、四季柚、葡萄等。农户种植蘑菇,建有“苍南县蒲城乡食用菌开发公司”。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蒲城乡
  • 行政区类别:街道办事处
  • 所属地区:马站镇
  • 下辖地区:8个行政村
  • 电话区号:0577
  • 邮政区码:325809
  • 面积:9平方公里
  • 方言:闽南语、瓯语、蛮话、畲客话等
  • 气候条件: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区气候
  • 着名景点:蒲壮所城,老鹰庙,城隍庙,老城街巷
  • 火车站:苍南火车站
  • 车牌代码:浙C
  • 文化古蹟:蒲壮所城

区域概况

古蹟有建于明洪武二十年的蒲壮所城,主体城貌基本保存完成好,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4902

2462

2440
家庭户户数
1771
家庭户总人口
4866
家庭户男
2441
家庭户女
2425
0-14岁(总)
1084
0-14岁男
542
0-14岁女
542
15-64岁(总)
3103
15-64岁男
1570
15-64岁女
1533
65岁及以上(总)
715
65岁及以上男
350
65岁及以上女
365
户口本地住本地
4641

经济发展

2006年,蒲城乡实现社会总收入2424万元,比2005年增长57.9%,其中农业总产值931万元,工业收入16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078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14元,比2005年增长31.4%,税收52万元,比2005年增加了16倍。

抓好富民攻坚工作

2006年,蒲城乡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实施“富民攻坚三年计画”的若干意见》(苍委发[2005]81号)档案精神,乡党委、政府紧抓“富民”这个核心,谋划发展思路,积极落实“1+8”扶持政策,把工作任务落实到各分管领导,确保三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加大招商引资步伐,积极参加省第五届经贸博览会和市农业博览会。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2006年,蒲城乡规划发展蘑菇和四季柚两大园区,对原来的四季柚进行了更新改良培育。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大棚葡萄、大棚蔬菜、中草药、红晶李、脐橙、美国杂交杏李等基地。做好了南山1000亩的观光农业规划并在2006年春引种了日本甜桔柚260亩,杨梅300亩,共栽种2.6万株。

社会事业

最佳化人居环境

2006年,蒲城乡完成了新村9.3公顷的规划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蒲壮所城老城603米的街景规划;完成投资221万元的蒲城小流域护城河河道护岸工程的设计立项、工程招投标、签订契约等工作,并开始建设;乡政府搬迁工程经过多年的準备,于2006年1月份立项,并完成设计、征地等準备工作;推进兴蒲新区基础设施建设,于2006年底投资25万元,改建马沙公路兴蒲段;加快下山异地、老城居民搬迁和地质灾害移民小区建设,认真做好宅基地的退宅还耕、退宅还林和原山林承包等综合开发工作,提高土地和资源的利用率。

职业技能培训

2006年,蒲城乡邀请专家、技术人员来蒲城传授科技知识,解决生产难题;开展了葡萄、四季柚、蘑菇、日本甜桔柚等农业技能培训,以及电脑、缝纫机车工等职业技能培训;畅通劳务信息渠道,鼓励剩余劳力到经济发达地区外出创业。全年共举办农业科技、农民素质、劳动力转移等培训5期,约1000人次。

名胜古蹟

蒲壮所城
“蒲壮所城”是一座保存完整的明代抗倭防御体系,于1996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蒲城原系沿浦湾一角,因潮汐涨落,泥沙淤积,渐成菖蒲、芦苇丛生的海滩。1500多年前,来此搭寮垦荒的先辈取蒲叶编织为门而得名“蒲门”。为抵御倭寇侵扰,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首任千户总驻守夏积在龙山脚下主持修建蒲城城墙,3年后竣工,此地便改名为“蒲城”。正统八年(1443年),雾城“壮士所”併入后,合称“蒲壮所城”。
“蒲壮所城”北依龙山,面向大海,城墙周长2公里,高4.5-7米,底宽8-12米,顶宽4-8米,分东南西三门,都筑有瓮城和城楼,另有敌台6座,城堞611口,城外有护城河、吊桥,当时有“千户等官十四员旗兵一千二百三十二名”,归属金乡卫,下辖—批寨(城堡)堠(烽火台)。
“蒲壮所城”平面为不规则长方形,基础设施构造极为合理,建时以奠基石为中心,向东延伸至十字街,经横街转到东城门为东门街,路长305米,宽4.5米;向南延伸至南城门为南门街,路长142米,宽4米;向西延伸至西城门为西门街,路长183米, 宽4米;向北延伸至龙山脚下的城隍庙止为仓前街,路长149米,宽2.4米。城内街巷围绕“田”字形设计,排列整齐,街街相贯,巷巷相通。其他小街巷在“田”字形方格内再进行划分,并向四条街回形扩散,连通中心街与环城路,组成小城内的道路网路。狭窄而又幽深的道路用块石和卵石铺面,城内街巷至今几无变动。古谣称:“一亭二阁三牌坊,三门四巷七庵堂,东西南北十字街,廿四古井八戏台。”城内古蹟有城隍庙文昌阁、东林寺、西竺寺等。其中城西南角的社仓巷、铁械局、马房巷等,为当时后勤装备区域。紧依东南西城墙内侧修筑的跑马道是城内驻军往返各城门、城楼、敌台、瓮城之间的主通道。
“蒲壮所城”共有东、南、西三个城门,正门威远门1987年夏整修复原,明代齿形垛堞,形貌壮观,均由大小形状差不多的石块堆垒而成,两侧筑有敌台,构造十分突出。城楼前面三方围有墙体,面阔19.6米,进深26.9米,面积500多平方米,形成一正方形的瓮城,底部与右侧各开一扇城门,这是战时引狼入室、关门打狗用的。东门上面建有东城楼,也称迎阳楼。现存城楼是后来重建的,里面陈列着当地自宋代以来名人史迹简介,城楼的右侧立着三块石碑,记载着蒲城的建城历史。
南城门又称正阳门,城门两壁用块石包砌,内夯以实上和碎石。它面阔2.26-3.2米,通进深11.8米,通高4.8米,上置城楼聚奎楼。内外两层拱券门原设门户,现已毁。西城门又称挹仙门,它面阔2.1米,进深5.55米,分内外两层。两层拱门之间并横两条石樑,其两端分别插入城墙体内。城外没有南堡岭烟墩, 由北到南分列顸魁山。大尖山,对面山和霞关烟墩。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蒲城乡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