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中国製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19 : 中国製造40年与智慧型製造

中国製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19 : 中国製造40年与智慧型製造

中国製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19 : 中国製造40年与智慧型製造

《中国製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19 : 中国製造40年与智慧型製造》是2019年06月01日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廉水等。

基本介绍

  • 书名:中国製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19 : 中国製造40年与智慧型製造
  • 作者:李廉水等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9年06月01日
  • 页数:398 页
  • 定价:198 元
  • 开本:16 开
  • 装帧:平装
  • ISBN:9787030613288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从文献综述、回溯和展望及国际比较3个方面总结和分析了中国製造业40年发展的辉煌成就,梳理了中国製造业发展的理论演变,回溯与展望了中国製造业40年发展历程,比较研究了中国同世界主要已开发国家製造业发展之间的差异。本书不仅根据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及主要製造业国家2016、2017和2018年上半年的相关报告,分析了世界製造业发展形势及政策趋势,还从巨观视角、区域视角、产业视角、企业视角和智慧型化视角等维度对2017年国内外製造业研究动态展开评述。本书贯穿了智慧型製造引领中国製造业发展的主线,倡导製造业智慧型化的发展路径,创造性地对中国製造业智慧型化发展进行了整体研究、区域研究、产业研究、企业研究和国际比较研究,取得了许多有建设性、洞察性和启示性的结论。同时,本书还围绕中国製造业智慧型化的影响因素、智慧型化对中国製造业发展的影响、中国製造业智慧型化转型升级的模式、路径与案例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探索了製造业智慧型化发展的新路径。 本书适合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企业领导、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以及关注中国製造业发展的所有人士阅读。本书对于从事製造业研究,尤其是智慧型製造领域的专家学者及政策制定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图书目录

序言
前言
第1部分 中国製造业40年辉煌成就
第1章 中国製造业研究40年:文献综述 1
1.1 引言 2
1.2 1978~2001年期间国内製造业研究的五大热点问题 2
1.2.1 製造业发展战略和路径研究 2
1.2.2 製造业经济发展研究 3
1.2.3 製造业结构调整研究 3
1.2.4 製造业竞争力研究 3
1.2.5 国际比较与启示 4
1.3 2001~2017年期间国内製造业研究的十大热点问题 4
1.3.1 製造业生产率与效率研究 4
1.3.2 製造业就业与工资研究 5
1.3.3 製造业技术创新研究 5
1.3.4 製造业发展路径与战略研究 6
1.3.5 国际贸易与对外投资 6
1.3.6 国际比较与启示 6
1.3.7 产业集聚或转移研究 7
1.3.8 高技术产业研究 7
1.3.9 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 8
1.3.10 装备製造业研究 8
1.4 2001~2017年期间国际製造业研究的十大热点问题 8
1.4.1 製造业技术创新研究 9
1.4.2 製造业生产率研究 9
1.4.3 製造业能源投入或效率研究 9
1.4.4 製造业环境影响研究 10
1.4.5 製造业信息化研究 10
1.4.6 製造业国际贸易研究 10
1.4.7 製造业生产流程管理研究 11
1.4.8 製造业供应链管理研究 11
1.4.9 製造业集聚研究 11
1.4.10 製造业发展战略或路径研究 12
1.5 本章小结 12
参考文献 12
第2章 中国製造业40年:回溯与展望 25
2.1 引言 26
2.2 中国製造业40年曆程回溯 27
2.2.1 乡镇企业开启製造业复甦发展阶段(1978~1991年)27
2.2.2 民营和外资企业催动製造业快速发展阶段(1992~2001年)28
2.2.3 中国製造业融入全球製造业体系、规模迅猛扩张和深度国际化发展阶段(2002~2010年)29
2.2.4 新发展理念创新转型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全球价值提升阶段(2011~现在)29
2.3 中国製造业现实特徵分析 29
2.3.1 製造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 29
2.3.2 製造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31
2.3.3 製造业产业结构不断最佳化 31
2.3.4 製造业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32
2.3.5 製造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34
2.4 中国製造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35
2.4.1 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人口红利”不复存在 35
2.4.2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赖程度高 36
2.4.3 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较低,环境污染问题依然突出 38
2.5 中国製造业未来发展趋势 39
2.5.1 向智慧型化转变 39
2.5.2 向高质量转变 39
2.5.3 向绿色化转变 40
2.5.4 向服务化转变 40
2.6 本章小结 40
参考文献 41
第3章 中国製造业40年:国际比较 43
3.1 引言 44
3.2 经济创造国际比较 45
3.2.1 生产规模 45
3.2.2 就业人数 49
3.2.3 生产率 49
3.2.4 进出口 51
3.3 科技创新国际比较 52
3.3.1 科技创新投入 53
3.3.2 科技创新产出 59
3.4 资源环境保护国际比较 64
3.4.1 能源消费品种结构比较 64
3.4.2 环境污染状况比较 72
3.5 国际比较的重要结论 77
3.5.1 中国製造业规模持续扩张,已成为全球第一 77
3.5.2 生产率与已开发国家差距较大 78
3.5.3 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接近或已成为全球第一 78
3.5.4 基础研究投入比重低、产出较为落后 79
3.5.5 能源消耗总量在增加,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80
3.6 本章小结 80
参考文献 81
第2部分 学术动态篇
第4章 政府及研究机构报告解析 83
4.1 引言 84
4.2 全球经济展望 84
4.3 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 86
4.4 工业革命对政府和企业的影响 87
4.5 美国製造业发展策略 89
4.5.1 美国製造业近年取得的成果 89
4.5.2 美国开展的促进制造业发展的活动 90
4.5.3 美国昀近和未来可能採取的政策 92
4.6 德国製造业发展策略 92
4.7 日本製造业发展策略 94
4.8 本章小结 95
参考文献 96
第5章 外文学术研究动态解析 97
5.1 引言 98
5.2 製造业发展巨观视角研究 98
5.2.1 製造业如何影响经济成长 98
5.2.2 全球经济一体化与製造业发展的相关性 99
5.3 製造业发展区域视角研究 99
5.3.1 製造业集聚影响因素与集聚特徵 99
5.3.2 国际贸易如何影响区域製造业 100
5.3.3 区域/国家的製造业复兴计画 100
5.3.4 如何融入全球价值链或突破低端锁定 101
5.4 製造业发展产业视角研究 101
5.5 製造业发展企业视角研究 102
5.6 製造业发展智慧型化视角研究 105
5.7 本章小结 108
参考文献 109
第6章 中文学术研究动态解析 117
6.1 引言 118
6.2 製造业总体研究动态 118
6.2.1 升级与最佳化研究 118
6.2.2 贸易研究 121
6.2.3 资源与环境研究 123
6.2.4 就业与收入研究 124
6.2.5 创新研究 124
6.2.6 集聚与转移研究 125
6.2.7 比较研究 125
6.3 区域製造业研究动态 126
6.3.1 广东省製造业集聚与空间格局演化研究 126
6.3.2 山东製造业的时空分异特徵与集聚研究 127
6.3.3 浙江製造业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127
6.3.4 上海製造业就业的空间格局演化、升级路径研究 127
6.3.5 西部地区製造业集聚及价值链研究 127
6.3.6 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与製造业的协同发展研究 128
6.4 製造业产业研究动态 128
6.4.1 装备製造业研发效率、创新等研究 128
6.4.2 高技术製造业排放和产出研究 130
6.4.3 汽车製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研究 130
6.4.4 航空製造业转型升级与产出研究 130
6.4.5 医药製造业企业分布与就业空间演变 131
6.4.6 传统製造业转型升级策略分析 131
6.5 製造业企业研究动态 131
6.5.1 企业创新研究 131
6.5.2 企业绩效与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132
6.5.3 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与企业出口决策研究 132
6.5.4 企业国际化率研究 133
6.5.5 企业的垄断行为研究 133
6.5.6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133
6.6 本章小结 133
参考文献 134
第7章 学术文献推荐 141
7.1 引言 142
7.2 外文学术文献推荐 142
7.3 中文学术文献推荐 147
7.4 本章小结 152
第3部分 发展评价篇
第8章 中国製造业智慧型化评价 153
8.1 引言 154
8.2 製造业智慧型化的内涵 155
8.3 製造业智慧型化评价指标体系 156
8.4 製造业智慧型化评价方法 157
8.4.1 归一化处理 157
8.4.2 熵值的计算 158
8.4.3 权重的确定 158
8.5 中国製造业智慧型化评价结果 158
8.5.1 中国製造业智慧型化水平的整体评价 158
8.5.2 中国製造业智慧型化各指标水平的区域对比 160
8.6 政策建议 163
8.7 本章小结 163
参考文献 164
第9章 中国製造业智慧型化发展:区域研究 165
9.1 引言 166
9.2 四大区域比较 166
9.2.1 四大区域製造业智慧型化基础层比较 166
9.2.2 四大区域製造业智慧型化套用层比较 169
9.2.3 四大区域製造业智慧型化市场层比较 173
9.3 三大城市群比较 180
9.3.1 三大城市群工业网际网路发展 180
9.3.2 三大城市群大数据产业发展 181
9.3.3 三大城市群人工智慧发展 182
9.4 智慧型製造城市比较 182
9.4.1 城市製造业智慧型化基础层比较 183
9.4.2 城市製造业智慧型化套用层比较 185
9.4.3 城市製造业智慧型化市场层比较 187
9.4.4 城市製造业智慧型化综合评价 188
9.5 本章小结 190
参考文献 190
第10章 中国製造业智慧型化发展:产业研究 193
10.1 引言 194
10.2 中国製造业细分产业的智慧型化改造程度评价——基于固定资产投资视角 194
10.3 离散型製造业产业智慧型化发展评价 196
10.3.1 製造业细分产业的评价指标体系 196
10.3.2 航空航天及设备製造业 200
10.3.3 汽车製造业 209
10.3.4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製造业 220
10.4 流程型製造业产业智慧型化发展评价 230
10.4.1 造纸和纸製品业 230
10.4.2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39
10.4.3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249
10.5 本章小结 259
参考文献 261
第11章 中国製造业智慧型化发展:企业研究 263
11.1 引言 264
11.2 製造业上市公司“智慧型化”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264
11.2.1 製造业上市公司“智慧型化”能力评价内涵 264
11.2.2 製造业上市公司“智慧型化”能力评价指标 265
11.3 离散型製造业上市公司“智慧型化”能力评价 266
11.3.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266
11.3.2 离散型製造业上市公司“智慧型化”能力评价结果 267
11.4 流程型製造业上市公司“智慧型化”能力评价 279
11.4.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279
11.4.2 流程型製造业上市公司“智慧型化”能力评价结果 279
11.5 本章小结 292
参考文献 293
第12章 中国与主要已开发国家智慧型製造发展战略国际比较研究 295
12.1 引言 296
12.1.1 研究背景 296
12.1.2 智慧型製造的内涵 297
12.2 智慧型製造相关研究综述 299
12.2.1 关于智慧型製造的国外研究综述 299
12.2.2 关于智慧型製造的国内研究综述 300
12.3 中国与各已开发国家的智慧型製造发展战略阐释 301
12.3.1 美国智慧型製造发展战略 302
12.3.2 德国智慧型製造发展战略 304
12.3.3 英国智慧型製造发展战略 306
12.3.4 日本智慧型製造发展战略 307
12.3.5 中国智慧型製造发展战略 309
12.4 主要已开发国家智慧型製造战略比较分析 311
12.4.1 各国智慧型製造战略的相同特徵 311
12.4.2 各国智慧型製造战略的主要差异探究 313
12.5 各已开发国家智慧型製造战略对我国的启示 317
12.5.1 我国智慧型製造产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17
12.5.2 我国智慧型製造战略发展的启示与建议 318
12.6 本章小结 320
参考文献 320
第4部分 专题研究篇
第13章 中国製造业智慧型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323
13.1 引言 324
13.2 文献综述 324
13.3 中国製造业智慧型化的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325
13.4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326
13.5 实证分析 327
13.5.1 总体面板数据回归 327
13.5.2 分地区面板数据回归 329
13.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330
参考文献 331
第14章 智慧型化对中国製造业生产方式的影响研究 333
14.1 引言 334
14.2 智慧型化与技术(工业)革命 334
14.3 智慧型化影响生产方式的基本路径 335
14.4 智慧型化对中国製造业生产方式的具体影响 337
14.5 中国製造业生产方式转变的政策含义 338
14.6 本章小结 339
参考文献 339
第15章 智慧型化对中国製造业就业的影响研究 341
15.1 引言 342
15.2 文献综述 342
15.3 智慧型化对製造业就业影响的机制 344
15.3.1 就业替代效应 344
15.3.2 就业创造效应 345
15.4 智慧型化对製造业就业影响的实证检验 346
15.4.1 计量模型设定 346
15.4.2 变数说明与数据来源 346
15.4.4 实证分析 348
15.5 本章小结 351
参考文献 352
第16章 生产智慧型化对企业就业结构的影响——基于中国製造业企业调查数据的经验分析 355
16.1 引言 356
16.2 相关文献述评 357
16.3 研究设计 358
16.3.1 模型构建 358
16.3.2 数据来源 359
16.3.3 变数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359
16.4 实证结果与解释 361
16.4.1 基準回归结果 361
16.4.2 内生性处理 363
16.4.3 稳健性检验 365
16.4.4 机制检验 367
16.5 本章小结 369
参考文献 370
第17章 中国製造业智慧型化转型升级的模式及路径研究 373
17.1 引言 374
17.2 製造业智慧型化转型升级的时代要求 374
17.2.1 智慧型製造特徵 374
17.2.2 智慧型製造的要素 374
17.2.3 智慧型製造时代要求 375
17.3 国外製造业智慧型化转型升级的国际经验 375
17.3.1 日本:注重建立智慧型产业联盟 375
17.3.2 德国:工厂内部智慧型互联 376
17.3.3 美国:基于数据分析的知识创新 376
17.4 我国製造业智慧型化转型升级的典型模式 377
17.4.1 信息化协同製造模式 377
17.4.2 集中信息资源共享的智慧模式 378
17.4.3 协同一体化管控模式 378
17.4.4 敏捷柔性製造模式 378
17.5 我国製造业智慧型化转型升级的提升路径 379
17.5.1 “中间突破、两端发力”转型升级路径 379
17.5.2 “层次型”阶梯式的线性升级路径 380
17.5.3 “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发展升级路径 380
17.5.4 “产品全生产周期”的升级路径 380
17.6 我国製造业智慧型化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381
17.6.1 推动工业时代同时进行,建立“工业 4.0”典型示範区 381
17.6.2 推动我国技术产业升级转型,构建多元主体创新体系 381
17.6.3 务实推进智慧型工厂的建设,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 382
17.6.4 加快发展产品全生命周期,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382
17.7 本章小结 382
参考文献 383
第18章 徐工集团智慧型製造转型升级的案例研究 385
18.1 引言 386
18.2 “徐工”智慧型製造的典型性分析 386
18.2.1 双典型製造业企业 386
18.2.2 智慧型化水平 386
18.3 “徐工”智慧型製造转型升级的战略背景 386
18.3.1 市场状态:国内基础设施投资速度放缓 386
18.3.2 行业状态:工程机械行业发展陷入低迷期 387
18.3.3 国家政策:利好政策助推工程机械行业复甦 387
18.4 “徐工”智慧型製造转型升级的战略推进 388
18.4.1 战略定位 388
18.4.2 战略重点: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战略,全力推动智慧型製造转型升级 388
18.4.3 战略举措 389
18.5 本章小结 390
参考文献 390
第19章 “比亚迪”智慧型製造转型升级的案例研究 391
19.1 引言 392
19.2 “比亚迪”智慧型製造的典型性分析 392
19.2.1 中国汽车行业领导者 392
19.2.2 智慧型製造平台化的先行者 392
19.3 “比亚迪”智慧型製造转型升级的战略背景 393
19.3.1 强大的研发实力 393
19.3.2 全产业链垂直整合模式优势 393
19.3.3 政策环境支持 393
19.3.4 科技环境创造机会 394
19.3.5 行业竞争带来动力 394
19.4 “比亚迪”智慧型製造转型升级的战略推进 394
19.4.1 战略定位 394
19.4.2 战略重点 394
19.4.3 战略举措 395
19.5 本章小结 396
参考文献 397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中国製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19 : 中国製造40年与智慧型製造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