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唇鱼鳃
黄唇鱼鳃,中药名。为石首鱼科动物黄唇鱼Bahaba flavolabiata(Linnaeus).的鳃。具有滋补肝肾,活血调经之功效。用于肾虚腰痛,崩漏。
基本介绍
- 界:动物界
- 门:脊索动物门
- 纲:鱼纲
- 目:鲈形目
- 科:石首鱼科
- 属:黄唇鱼属
- 种:黄唇鱼
- 分布区域:东海、南海
- 採集时间:常年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或研末,适量
入药部位
鳃。
性味
甘、鹹,平。
归经
归肝、脾经。
功效
滋补肝肾,活血调经。
主治
用于肾虚腰痛,崩漏。
相关配伍
治血崩:(黄唇鱼)鳃焙乾,研末,沖服。(《中国药用海洋生物》)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或研末,适量。
炮製
一、炮製方法
黄唇鱼鳃: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
焙黄唇鱼鳃:取净药材,置热锅内,用文火焙至质地酥脆时,取出放凉,研成细粉。
二、採集加工
常年均可捕捞,捕后,将鳃取出,鲜用。(黄唇鱼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禁止滥捕)
形态特徵
黄唇鱼又名:黄鱼、黄柑、鰝、金钱鮸。体侧扁,一般长约100-150cm。头中大,吻钝尖,有吻孔5个。眼中大,上侧位。口前位,斜裂,上下颌约等长,张口时下颌突出。上颌外行牙较大,尖锥形;内行牙细小。下颌内行牙稍扩大。颏部有2个不明显小孔。鳃耙5+13,细长。头部被小圆鳞。头后半部及体侧均被栉鳞,侧线鳞55-58(9/11)。背鳍Ⅶ,Ⅰ-22-25,起点于胸鳍基部后上方。臀鳍Ⅱ-7,第2鳍棘粗长。胸鳍尖长。腹鳍胸位,外侧鳍条略延长成丝状。尾鳍楔形,幼体尾鳍尖圆。体灰棕带橙黄色,胸鳍基部腋下有1黑斑。背鳍鳍棘和鳍条边缘黑色,腹侧灰白色,腹鳍和臀鳍浅色。尾鳍灰黑色。
生长环境
为近海大型底层鱼类、栖息于水深50-60m海区,幼鱼栖息于沿岸及河口附近,以虾、蟹等甲壳动物及小鱼为食。我国分布于东海、南海。黄唇鱼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禁止滥捕。
相关论述
1、《中国药用海洋生物》:“用于血崩”。
2、《中国药用动物志》:“活血调经。”
附注
黄唇鱼鳃的鳔颇名贵,为名贵药材鱼鳔的主要来源之一,为上等补品。体重50kg以上的成鱼,其鳔(湿重)0.75-1kg,价格昂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