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区域经济成长中的产业集聚研究

区域经济成长中的产业集聚研究

区域经济成长中的产业集聚研究是梁明着所写的论文,由宁吉喆,侯景新指导。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区域经济成长中的产业集聚研究
  • 论文作者:梁明着
  • 导师:宁吉喆,侯景新指导
  • 学科专业:区域经济学

基本信息

副题名
外文题名
Study on th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n the process of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学位级别
博士论文
学位授予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
学位授予时间
2008
关键字
产业集聚 区域经济 经济成长
馆藏号
F062.9
馆藏目录
2009\F062.9\8

中文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产业集聚作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其研究和实践在全球範围内迅速升温。无论在美国的“硅谷”、印度的班加罗尔(Bangalore)、德国巴登——符腾堡(Baden-Wurttemberg),还是在“第三义大利”地区、墨西哥瓜达拉哈拉(Guadalajara)还是在中国中关村的高科技产业以及粤浙沿海地区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都表现出极强的竞争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从全球经济範围来看,产业发展的集聚化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产业集聚在世界各国的迅速发展和它对地区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使得它成为很多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 纵观国内外现有研究,学术界已经对产业集聚现象进行了大量的开拓性研究。研究领域主要涉及经济学(包括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新兴古典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创新经济学等)、地理学(主要是经济地理学)、管理学(包括企业网路理论、竞争优势理论、战略理论和创新理论)和社会学(主要是对社会资本、信任等的研究),研究内容涉及产业集聚的内涵、产业集聚的形成机理、产业集聚的结构、产业集聚的竞争优势、产业集聚的边界问题、产业集聚与经济成长的关係等等。 虽然学者们对产业集聚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解释了产业集聚的形成条件、竞争优势以及升级等。但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在产业集聚的研究中仍然视“产业集聚”为一个“黑箱”,我们只是将产业集聚整体作为一个研究对象,研究它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等一系列相关问题,然而对于产业集聚的形成机理、产业集聚的内部结构运作以及产业集聚促进经济成长的机理等涉及产业集聚“内部结构”的问题我们尚没有得出比较满意的研究结果。
亚当·斯密认为,人类社会组织的一个显着的特点就是分工,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是经济成长的源泉。古典经济学之后,则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对分工问题的忽视和抛弃,而是以资源配置问题取代了对分工问题的研究,经济学的核心问题转变为在既定的分工和组织环境下,如何实现最大的效用问题。杨格(Allay Young)1928年发表的论文《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Progress》是对斯密关于分工思想的第一次复活,并在斯密理论的基础上做出了重大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杨小凯为代表的新兴古典经济学,运用超边际的分析方法,对斯密的思想进行了模型化的复活,并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建立了经济学的框架体系。 产业集聚的本质是分工和专业化的深化,产业集聚作为一种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中间性组织是以产业的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的,产业集聚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企业的集聚减少企业的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从而使相互协作分工的企业得到合作带来的收益。选择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下,以分工和专业化的视角研究产业集聚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本文认为以分工和专业化的视角研究产业集聚问题是对产业集聚的一次理论还原,重新将产业集聚的本质还原为分工和专业化的深化;其次,以分工的视角研究产业集聚可以给我们的产业园区建设带来一定的指导作用,建立产业园区的关键还是要促使企业之间建立合理的分工协作关係。

主要内容

本文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八章内容: 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是问题的提出,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概念的界定以及研究的目标、方法、创新以及不足等问题。 第二章,产业集聚形成的传统理论分析。本章主要对产业集聚形成的传统理论进行评述,指出传统理论在解释产业集聚问题时的优势与不足。 第三章,产业集聚的新兴古典经济学解释——基于分工的视角。本章首先对新兴古典经济学以及分工和专业化等基本概念进行了解释,介绍了杨小凯的分工模型。在设定假设的基础上,本章建立基于分工的产业集聚形成模型,经过理论推导,证明了分工在促进产业集聚形成方面的作用。接着,本章研究了产业集聚的组织效率问题,探讨了产业集聚的边界并最终建立了产业集聚网路的形成模型。 第四章,产业集聚促进经济成长的机理分析。本章首先根据第三章提出的分工模型对产业集聚促进经济成长的作用进行了理论推导验证,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城市化效应、地方化效应、规模经济效应以组织效率提高四个方面分析了产业集聚促进经济成长的途径。 第五章,我国产业集聚现象的测度。本章主要运用区位基尼係数、产业集中指数、区域产业集中度、区域产业空间集中度等指标对我国的20个二位数製造业的产业集聚状况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出了我国製造业产业集聚程度排名前12位的产业,并就这些製造业的分省区产业集聚状况进行了计算分析。 第六章,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成长的实证研究。本章首先对以往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成长的实证研究进行了分析评价,指出以往研究的不足和缺陷。在此基础上,本章构建了人均实际GDP、人均实际GDP增长率、製造业区域空间集中度、製造业区位商等指标,并就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成长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计量结果显示,产业集聚指标与区域经济成长指标具有比较强的正相关性,从而论证了产业集聚在区域经济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第七章,中国产业集聚发展的政策思考。本章主要是根据本文的研究架构以及各地方在建立产业园区所存在的盲区与问题,给出了各级地方政府在建立和维护产业园区方面所应该注意的问题和主要的政策思路。 第八章,结论及研究展望。本章主要给出了全文的研究结论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创新

本文的创新主要为以下四个方面: (1)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下,以分工的视角建立了产业集聚的形成模型,并就分工专业化在产业集聚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推导论证,证明了分工专业化在产业集聚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下,基于产业集聚组织效率的成本——收益分析,对产业集聚的合理边界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产业集聚以及产业集聚网路的形成模型,指出产业集聚的发展过程符合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集聚过程。 (3)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下,建立了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成长关係的理论模型。在模型中,本文将产业集聚重新还原为组织要素,推导论证了产业集聚这一组织要素在区域经济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成长的途径,将组织效率经济作为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成长的重要途径。 (4)运用产业集中指数这一无偏指标结合区位基尼係数、区域产业集中度等指标对我国20个製造业的产业集聚状况进行了分析计算,并且分析了每个产业的分省集聚状况。

缺点

本文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研究层面过于巨观 产业层面,本文主要是採用的二位数製造业的数据,选取二位数产业来研究产业集聚状况,严格来说过于巨观。最好是採用三位数或者四位数产业作为研究对象。但是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也只能做到用二位数产业进行研究。这限制了研究结果的準确性。 区域层面,本文主要是採用的省域层面的数据。研究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产业集聚状况以及产业集聚在区域经济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严格来讲,产业集聚的区域定位应该放在城市这一层面较为恰当,省域层面还是过于巨观。但是也是鑒于数据方面的无法获得性,本文无法做到从城市角度研究我国的产业集聚状况。 (2)缺乏必要的案例研究 由于工作量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等方面的原因,本文缺乏一些必要的案例研究,使文章的说服性有所降低。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区域经济成长中的产业集聚研究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