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中国未来R&D投入配置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中国未来R&D投入配置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本书基于国际经验与建设创新型国家视角,综合套用了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实证和规範、归纳和演绎、微观和巨观、静态和动态、定性与定量的结合,对中国未来R&D投入与配置展开了具体的研究。

基本介绍

  • 书名:中国未来R&D投入配置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 作者:吴林海,杜文献,童霞着
  • ISBN:7122043541
  • 页数:169
  • 定价:48 元
  •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9-2-1
  •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国际经验与建设创新型国家视角,综合套用了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实证和规範、归纳和演绎、微观和巨观、静态和动态、定性与定量的结合,对中国未来R&D投入与配置展开了具体的研究。 本书研究的主要思路是: 一是既要发挥市场的力量,又要依赖于政府弥补市场失灵和干预市场作用的发挥,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加大政府R&D投入,诱导全社会增加R&D投入,提高R&D/GDP比重,并解决目前我国R&D来源结构“低水平均衡陷阱”的问题,使我国R&D投入总量与来源结构、R&D/GDP和R&D在三大主体、三大研发阶段间配置与工业化发展阶段相适应。 二是R&D投入、来源结构、R&D/GDP与配置的发展演化有其固有的规律性,世界主要已开发国家上百年的工业文明史所折射、反映的规律性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 三是我国有着不同于已开发国家的国情,既要借鉴国际经验,又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实现国际经验的本土化,这是设计未来15年我国R&D投入与配置制度框架的基本出发点。 总之,本书的研究是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背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综合国内外大量文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套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以R&D投入总量与来源结构、R&D/GDP和R&D配置的调整与变化作为研究的主线来展开深入的分析,试图形成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服务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中国未来R&D投入配置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本书目录

0 绪论
0.1 研究背景
0.2 概念界定
0.3 研究现状
0.3.1 R&D来源结构
0.3.2 R&D/GDP
0.3.3 R&D配置结构
0.4 研究思路
0.5 主要内容
0.6 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
1 R&D与经济成长:理论述评
1.1 经济成长理论模型的内生化历程
1.2 内生经济成长的理论回顾
1.2.1 罗默的知识溢出模型
1.2.2 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溢出模型
1.2.3 琼斯-真野惠里模型
1.2.4 博兰德-杨模型
1.2.5 简要评论
1.3 R&D增长模型
1.3.1 罗默的知识驱动模型
1.3.2 格罗斯曼-赫尔普曼模型
1.3.3 杨模型
1.3.4 新熊彼特增长模型
1.3.5 简要评论
1.4 主要结论
2 中国R&D投入、配置与经济成长
2.1 R&D投入及经济成长的统计性描述
2.2 R&D投入与经济成长的计量分析
2.2.1 数据说明和变数的平稳性检验
2.2.2 协整检验
2.2.3 误差修正模型
2.2.4 Granger因果关係检验
2.3 R&D配置与经济成长的灰色关联分析
2.3.1 研发主体问的R&D配置
2.3.2 研发阶段间的R&D配置
2.3.3 灰色关联分析
2.4 主要结论
3 R&D投入、配置与政策演化的国际经验
3.1 R&D投入总量
3.2 R&D投入强度
3.3 R&D来源结构
3.4 R&D配置结构
3.4.1 R&D投入在执行主体间的配置
3.4.2 R&D投入在不同研发阶段间的配置
3.4.3 不同主体在不同研发活动中的配置
3.5 R&D投入与配置政策的演化
3.5.1 美国
3.5.2 日本
3.5.3 德国
3.5.4 韩国
3.6 国际R&D投入与配置的新趋势
3.7 主要结论
4 R&D投入配置的主要缺失与未来需求
4.1 R&D投入明显不足
4.1.1 R&D/GDP明显偏低
4.1.2 来源结构呈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4.1.3 大中型企业R&D投入不足
4.2 政府R&D投入对企业诱导效应不大
4.2.1 相关理论
4.2.2 模型设定
4.2.3 1991~2005年间的实证结果
4.3 R&D投入效率偏低且不稳定
4.3.1 DEA模型
4.3.2 指标选取与数据採集
4.3.3 1991~2006年间的实证结果
4.4 R&D配置明显失衡
4.4.1 三大主体间配置仍不合理
4.4.2 三大阶段间配置仍不平衡
4.4.3 研发主体在不同研发阶段间协同不够
4.5 R&D投入与配置的未来需求
4.5.1 支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4.5.2 破解资源、能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
4.5.3 促进农业转型
4.5.4 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4.5.5 满足社会协调发展
4.5.6 保障国防与经济安全
4.6 主要结论
5 基于战略目标的未来R&D投入与配置分析
5.1 发展战略目标与预测基础
5.1.1 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
5.1.2 预测背景
5.1.3 相关结论
5.2 GDP总量与R&D投入总量的预测
5.2.1 GDP总量预测
5.2.2 R&D投入总量预测
5.3 未来R&D投入与配置的理想状态
5.3.1 R&D投入强度的理想状态
5.3.2 R&D投入来源结构的理想状态
5.3.3 R&D配置结构的理想状态
5.4 主要结论
6 未来R&D投入与配置的制度安排
6.1 完善政府加大R&D直接投入的制度安排
6.1.1 制度安排的预期目标
6.1.2 预期目标的可行性
6.1.3 加大政府R&D直接投入的制度安排
6.2 形成促进和诱导企业R&D投入的制度安排
6.2.1 预期目标与可行性分析
6.2.2 诱导企业R&D投入的制度安排
6.3 协同促进政府直接投入与诱导企业投入的制度安排
6.3.1 直接与间接政策的比较
6.3.2 合理界定政府与企业R&D投入的分工
6.3.3 制度安排中的若干关係
6.4 最佳化R&D配置的制度安排
6.4.1 制度安排的主要目标
6.4.2 制度安排的主要内容
6.5 提升R&D效率的制度安排
6.5.1 深化完善R&D组织形态
6.5.2 促进R&D组织形态演化的制度安排
6.5.3 完善R&D投入配置的监督评价体系
6.6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中国未来R&D投入配置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