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蕲县镇
蕲县镇隶属于宿州市埇桥区,位于埇桥区南部,距市区约22公里,南与大营镇、永镇乡毗邻,东南与固镇县的湖沟镇接壤,东北与大泽乡镇连结,北部与桃园镇相邻,西南是濉溪县的南坪、双堆两个乡镇。
截至2014年,全镇总面积约102.93平方公里,全镇下辖14个村及一个社区,207个自然庄,人口8.2万人,其中镇区人口约5万人。
在蕲县古城内外及其周边,有众多的名胜古蹟:西上航,东上航,桥上阁,鱼赶集,观星台,金銮殿,二龙戏珠,隐王庙,象窝,古战场,七十二连营等等。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蕲县镇
- 外文名称:Qixian town
- 行政区类别:副县级镇
- 所属地区:埇桥区
- 下辖地区:蕲县村、邱园村等14个村和一个社区
- 电话区号:0557
- 邮政区码:234000
- 面积:102.93平方公里
- 人口:8.2万(2014年)
- 方言:中原官话洛徐片徐州小片
- 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
- 火车站:宿州站
- 车牌代码:皖L
建制沿革
西周大分封时在蕲地设立诸侯国。春秋末年,蕲地属宋。战国时期蕲地属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在全国建立郡县制度。蕲地设县名蕲县,属泗水郡。
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泗水郡改为沛郡,郡治相城,蕲县隶属沛郡。
汉宣帝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沛郡改为彭城郡,蕲县隶属彭城郡。
汉宣帝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彭城郡复改为沛郡;蕲县隶属沛郡。
王莽建新朝(公元9年),在蕲县设蕲城郡。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沛国分置谯郡,蕲县废郡隶属谯郡。
三国魏,蕲县属谯郡。三国后期蕲县属魏国汝阴郡。
西晋初年,蕲县属谯郡。
南朝宋,在蕲县设定谯郡;南朝齐时在蕲县设北谯郡;南朝梁时在蕲县设定蕲城郡。北魏蕲县为南兖州。北朝齐后期在蕲县设定仁州,并析置龙亢郡。
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年(443年),谯郡辖蕲县。
武帝永明九年(491年),改蕲县为蕲城郡。
北齐文宣帝天保二年(551年),复置蕲城郡。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蕲城郡废。隋炀帝大业初,仁州废复为蕲县,隶属彭城郡。
唐太宗贞观年间蕲县隶属徐州。
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将毂阳(今固镇南)併入蕲县。
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置宿州,蕲县隶属之。
文宗太和三年(829年),宿州废。
七年(833年)于蛹桥复置宿州。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宿州建为保靖军节度使,属淮南路。蕲县属淮南路。
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蕲县属淮南东路。
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废蕲县,併入宿州,隶属归德府(今商丘)。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宿州先后改属临濠府、中立府、凤阳府。
清顺治二年(1645年),置江南省,宿州改属江南承宣布政使司,蕲乡隶属宿州。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宿州改为宿县。蕲县为宿县16个辖区之一。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宿县湖沟设第六区署,蕲县集属宿县第六区署。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日伪多种政权并存,归属错综複杂。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所辖蕲县地区先后归宿蒙、宿灵、宿怀县领导;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3月,蕲县属宿南区抗日民主政府管辖;日伪政权蕲县归属湖沟。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1月,蕲县属国民政府宿县湖沟区。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1月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月,蕲县属宿怀县宿南区,区洽蕲县集。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月,怀远县与宿怀县合併,1945年划归宿怀县的蕲县区归属宿县。
1958年9月,蕲县人民公社成立,公社管委会治所设在蕲县集。
1961年10月,重建蕲县区,驻地蕲县集。1969年2月,区划调整,新的蕲县人民公社建立,驻地蕲县集。
1992年3月,宿县并人宿州市(地辖市),蕲县镇隶属宿州市。撤区并乡建蕲县镇,驻地蕲县集。
1999年11月,行政区划调整,蕲县镇隶属宿州市埔桥区。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明在蕲县集设立乡署,下辖:蕲县集、南坪集、罗家集、大营集、小刘村集、褚家集、张家集、杨集、袁家集、太平集、湖沟集、任桥集、棠棣铺集、陈沟集、李家沟集、蒿沟集、初兴集。
清光绪时蕲乡所辖37集:桃园集、东坪集、南坪集、忠义集、蕲县集、小刘村集、双堆集、高家口集、芦沟集、永镇集、尚庙集、单家口集、官沟集、大营集、罗家集、公平集、湖沟集、陈家集、项桥集、绘河集、杨家集、洪沟集、双桥集、赵家集、清忠集、褚家集、姚家集、瓦町集、蒿沟集、南义兴集、棠棣铺集、溧涧铺集、兴隆集、水池铺集、花庄集、任桥集、三里湾集。
中华民国(1912年)成立,蕲县是国民政府宿县16个区之一。
1934年蕲县是国民政府宿县第六区(区署驻地湖沟集)下辖的一个保。日本侵占湖沟后,湖沟伪政权仍控制蕲县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共产党领导的宿南区,下辖蕲县乡、蕲南乡、袁楼乡、官沟乡、桃园乡、浍北乡、浍南乡、刘圩乡。
1945年8月至1948年11月,蕲县是国民政府湖沟区下辖的一个乡,即蕲县乡。
1949年2月宿县解放,成立蕲县区,下辖:桃园、刘村、蕲县、蕲南、浍南、浍北、刘圩、袁楼、尚庙、大营、朱庙、方店、奶奶庙、宋桥、阎店、永镇等乡。
1949年6月至9月,蕲县区区划有所调整,下辖:桃园、刘村、蕲县、蕲南、浍南、浍北、刘圩、袁楼、永镇、尚庙、大营、朱庙、方店、奶奶庙、阎店、宋桥、东南、西南等乡,另外还有现属固镇县的2乡1镇。
1949年10月,蕲县区区划调整,下辖:浍南、浍北、蕲南、蕲县、尚庙、朱庙、永镇、大营、方店、袁楼、刘圩、桃园、刘村、奶奶庙、西南、东南、宋桥、阎店、漕坊、赵庙等20个乡。
1950年3月,将所属漕坊乡、赵庙乡划属濉溪县双堆区。
1950年9月,将所属桃园乡、刘村乡、奶奶庙乡、西南乡、浍北乡等5个乡划归新建的桃园区;宋桥乡、阎店乡、东南乡划归新建的二铺区。
1951年10月,蕲县区增设石桥、三官、龙王庙、瓦坊4个乡,至此蕲县区下辖14个乡。同年12月乡合併,设立大营、永镇、蕲县3个大乡。桃园撤区后,桃园、刘村、东坪3个大乡并人蕲县区。后又将原宿县城郊所辖的东南、西南两乡并人蕲县区。
1958年9月,蕲县人民公社成立,辖原蕲县区的蕲县、桃园、东坪3个乡。
1960年,蕲县人民公社同大营人民公社合併成立新的蕲县人民公社,下辖蕲县、灯塔、团结、袁楼、戴庵、白衣庵、东坪、王湾、桃园、光明、耿湾、韩圩、永镇、方店、瓦坊、关湖、大营、陈里、狼湖、孙白等20个大队。
1961年10月,重建蕲县区,下设蕲县、大营、永镇、桃园、东坪、浍南6个公社。
1969年2月,蕲县区撤销,原蕲县区所辖的蕲县、浍南2个公社合併为蕲县人民公社,并将浍南公社的常湖大队、张许大队划归新建的大营公社;将东坪公社的许寨、李寨、白衣庵、忠义大队划归蕲县公社。
1979年12月,原蕲县人民公社改建为蕲县区,下设蕲县、浍南、团结、白衣庵4个公社。
1981年1月8日,中共宿县县委决定撤销蕲县区设蕲县公社,浍河以南归属大营区,白衣庵公社4个大队及浍河以北地区归属桃园区。蕲县公社管辖蕲县、邱园、沈寨、徐桥、灯塔、龙王庙等村。1981年1月26 13复设蕲县区,辖蕲县公社、周寨公社(团结公社)、白衣庵公社和浍南公社。
1984年5月,公社改称乡。蕲县区下辖蕲县、白衣庵、浍南、团结4个乡。
1992年撤区并乡,置蕲县镇,下辖29个行政村:蕲县村、灯塔村、徐桥村、邱元村、龙王庙村、沈寨村、单寨村、团结村、石桥村、曹塘村、袁桥村、周王村、吴谢村、白陈村、八里村、戴庵村、王楼村、刘圩村、袁小寨村、大江村、袁楼村、袁大桥村、马桥村、许寨村、李寨村、白庵村、新王村、忠陈东村、忠陈西村。
区划详情
截至2014年,蕲县镇下辖14个村及一个社区,即蕲南矿社区,许寨村、白安村、忠陈村、 徐桥村、灯塔村、袁小寨村、团结村、邱元村、大江村、刘圩村、白陈村、周王村、代安村、蕲县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蕲县镇位于宿州市埇桥区南部,东经117°02′ 、北纬33°27′,距市区约22公里,南与大营镇、永镇乡毗邻,东南与固镇县的湖沟镇接壤,东北与西寺坡镇连结,北部与桃园镇相邻,西南是濉溪县的南坪、双堆两个乡镇。全镇总面积约102.93平方公里。
气候
蕲县镇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一般年份日照时数较多,最高气温达40℃以上,最低气温在一20℃以下。年平均气温14.4°C,无霜期210天左右。一般年份夏季炎热多雨,多盛行东南风、南风和西南风。冬季寒冷,雨雪较少,多盛行西风、西北风和东北风。年均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最高可达1500毫米左右,最低不足600毫米。由于受冬夏季风强弱影响,气温、降水年际变化较大,容易造成旱涝等自然灾害。
地形地貌
蕲县镇地处黄淮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程20.8—23.2米。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2006年蕲县镇有耕地面积77387亩,占总面积的51%,人均耕地1.4亩,道路、交通用地2825亩,占总面积的1.8%。2006年底随着蕲南、蕲东两大煤矿的开採,塌陷区逐年扩大,耕地减少。
生物资源
蕲县镇生物资源丰富。植物资源主要有林木、花卉、农作物、野生植物等,动物主要有野生动物、家畜家禽、鱼类、昆虫类等。
矿产资源
蕲县地下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高岭土(耐火粘土)和煤矸石。煤炭资源丰富,至2014年,境内煤炭探明储量5.4亿吨,境内年产260万吨的蕲南煤矿、年产200万吨的蕲东煤矿。
人口民族
人口
至2014年全镇人口8.2万人,其中镇区人口约5万人。
蕲县镇

民族
蕲县镇人口中有汉族、回族、苗族、白族、哈尼族、土家族、布依族、黎族、佤族、藏族、壮族、彝族等12个民族,主要是汉族,少数民族多是来自外地同本地青年结婚的人。
交通
公路
蕲县镇境内,206国道纵贯镇区南北,合徐高速公路飞跨蕲县西部。2006年后蕲县镇陆续修建了206国道至袁君圩;206国道至小寨;206国道至袁大桥;蕲高公路至周寨、北张家;蕲高路至袁桥;206国道至邱寨;206国道至吕楼;门南至文城等乡村道路。除了塌陷区外,都修建了水泥路面,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庄庄通公路,初步改变了乡村交通晴通雨阻的状况。
铁路
随着蕲南、蕲东、桃园等煤矿的建成投产,为解决煤炭外运问题,1992年开始,国家投资兴建从涡阳青町车站到津沪铁路芦岭车站的青芦铁路。青芦铁路在白庵村人蕲县镇,穿过新王、忠陈西、沈寨、邱园、龙王庙等六个村,在忠陈西和沈寨村两村之间跨越浍河铁路大桥。为运煤方便先后又修建通往蕲南、蕲东、桃园三个矿的运煤支线,总长约18公里。在蕲县境内设立宋庄、蕲南、前邱寨三个车站。
经济
综述
蕲县镇自古以来是以农业为主,只有少量的手工业作坊为人民民众的生产和生活服务,比较着名的是新王村宋庄的陶器製造业。第一产业在改革开放以后,小麦亩产一般在800斤左右,最高达1000斤;玉米亩产一般在1000斤左右,最高可达1500斤;黄豆一般亩产200斤左右,最高达300斤左右。有50%以上农户既经营粮食作物又栽培蔬菜,现在已有40户渔民集捕捞、养殖、水上运输为一体,成为新型渔民。林业产值已上升到占农业总产值的5%。第二产业到2007年底,全镇年产值50万元以上的企业共有50个,产值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21个。第三产业截止2005年7月末,一般性存款余额已超亿元大关。存款余额达9155万元,各项贷款余额达6900万元。2006年至2011年全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由2006年的5.5亿元增加到35亿元,年均增长23%;财政收入由2006年的386万元增到2011年的1500万元,年均增长25%。
第一产业
20世纪,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机械化程度迅速提高,各类化肥完全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粮食产量同解放前相比翻了几翻,小麦亩产一般在800斤左右,最高达1000斤;玉米亩产一般在1000斤左右,最高可达1500斤;黄豆一般亩产200斤左右,最高达300斤左右。蔬菜栽培在蕲县是很有特色的产业,蕲县集周围多个村庄有50%以上农户既经营粮食作物又栽培蔬菜,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解放前浍河里只有3户渔民以捕鱼为生,现在已有40户渔民集捕捞、养殖、水上运输为一体,成为新型渔民。林业在解放前没有形成规模,农民只在房前屋后栽植很少的树木,1978年以后,随着高产树种引进,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林业有了较大发展,林业产值已上升到占农业总产值的5%。
第二产业
蕲县镇20世纪50年代合作化开始后出现集体所有制的社办企业。社办企业规模小,生产方式落后。20世纪70年代出现现代工业,有代表性的如蕲县镇农具厂。该厂利用机械生产,主要产品是空气锤、弹花机、汽车拖挂等。改革开放以后,蕲县镇充分依託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交通优势,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最佳化企业发展环境,加大招商服务力度,保持乡镇企业的良好发展势头。20世纪90年代以后,蕲南、蕲东两大国营煤矿相继建成投产,实现了採掘机械化、装备现代化、办公自动化。到2007年底,蕲县镇乡镇企业工业总产值4.2亿元,创利税3000多万元,全镇年产值50万元以上的企业共有50个,产值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21个。
第三产业
1952年6月,宿县以南设一个人民银行流动服务组。1956年该组固定在蕲县。1963年,服务组改为蕲县营业所。1980年,改名为中国人民银行宿县支行蕲县营业所。1999年11月以后,称中国农业银行埔桥区支行蕲县营业所。蕲县信用社始建于1956年,是一家面向“三农”服务,依法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合作金融机构,所辖一个营业部,一个分社,职工18人,截止2007年末各项中国建设银行宿州市分行蕲县分理处,于1995年5月18日经宿州市人民银行批准,对外开办规定的金融服务业务。截止2005年7月末,一般性存款余额已超亿元大关。存款余额达9155万元,各项贷款余额达6900万元。
社会
教育事业
20世纪末,柳元国小、曹塘国小、团结国小各建教学楼一栋总计1900平方米,袁楼国小建校舍21间525平方米。1999年蕲县中学建教学楼一栋4000平方米,至2005年底总共建4栋教学楼、3栋学生宿舍楼和3栋教师宿舍楼,总面积26000平方米。2006年蕲县初级中学新建教学楼一栋5500平方米。2007年7月,蕲县镇中心幼稚园自筹资金20万元,改建校舍建一栋二层教学楼20问528平方米,当年11月竣工交付使用。进入21世纪,各校教学设施逐步完备。每所中学和蕲县国小都有实验室、电脑室、仪器室、图书室、阅览室、体育器材室。蕲县中学还配有语音室。另外蕲县中学、蕲县初级中学还配有医疗室。一般国小都有图书室、仪器箱和体育器材室。至2007年,全镇各学校拥有藏书50万册、电脑200台、投影仪100多台、广播器材27套、电视机25台,校校有录音机、VCD、幻灯机:中学短侍英语教师都配备录音机。
文化事业
1990年区站购设一台50W调频发射机,使四个乡使用了区站发出的调频信号,各乡调频接收区站信号。1992年撤乡,区改镇,29个行政村成立广播放大站,镇往各村传送广播信号。1996年有线电视开通,至今全镇已安装有线电视1200多户。2007年安装一台发射机、498只喇叭,建成无线调频广播台,实现村村通广播。
医疗事业
1998年8月18日,辖区内蕲南矿医院开诊,现有床位62张,医务人员56人。医院主要为矿职工服务,同时也面向社会为蕲县乃至周围各乡镇患者服务。截止到2007年底,全镇有个体诊所70多家,从集镇至农村遍布全镇。个体诊所医疗技术参差不齐,大多是经过蛹桥区卫生局考核批准的合法经营者。
旅游景点
西上航
西上航,位于蕲县老街南头,沿浍河北岸向西约100米至200米处,是一处新石器时期遗址,遗址面积约有1000平米,上面叠加着各个时期的生活遗物。自新石器之后还发现有西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生活遗蹟。据考证得知,古代先民多傍水而居,西商行遗址就位于浍河北岸,即浍水之阳,浍河是一条天然河流,水面宽阔。过去的陆路交通不便,交通都以水运为主,河流相当于古代运输的大动脉。这里曾经是蕲县城南一古代延续数百年的码头,因而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货物集散地,像集市一样可以进行贸易往来,影响很大,形成一定的行市。因而称作“行”,即随行就市。至于称为另外一“航”,据说货物都是船舶从这里运出运入,出航归航而来,所以西上行也叫西上航。
观星台
观星台,位于蕲县大街北头,内城东南角。观星台,是古代先民用来观测天象,预测天气的一古老的气象建筑设施。下面用土夯成高台,台上有阁楼一座,阁内设有观测天象的古老仪器。阁楼上有一木製圆台,人可以站长在圆台上,观星斗,望日月。据说建于西周末年诸侯国时期,是诸侯王国的天文设施。传说为备垓下之战,刘邦驻军蕲县时,经常与军师一同登临观星台,观测星象,预测天气。有一天刘邦观星回来,下令军民备足一月的柴草,众人不解其意。萧何问曰:大王,这是为何?刘邦说:天机不可泄露!依令照办即是。果然没两天,秋雨连绵,一直下了一个多月。这个故事,后代也有古诗佐证。诗曰:浍水滔滔西北来,汉王基业步云开,盖世英雄今已负,空留昔日观星台。观星檯曆时两千余年,阁楼设施都不复再,而今遗址尚存,遗址上建有蕲县变电所。
隐王庙与红果树
隐王庙,位于蕲县集浍水南岸的戴庵村,与蕲县古城隔河相望。庙建于何时,已无从查考。隐王庙虽不复存在,但遗址尚存。
遗址上有棵红果树,据说已经一千多年,还很茂盛生长着,被当地人尊奉为神树,也是蕲县着名的景点之一。1958年,苏联史学家来蕲县考察古城,专程到隐王庙观赏红果树。上世纪80年代初,着名评书艺术家刘兰芳也慕名专程到隐王庙观赏红果树。
象窝
象窝,位于蕲县古城西徐桥南靠近浍河的地方。传说是范王坐蕲县时,交趾国(现在越南境内)供来一头大象。大象是热带动物,喜水源充足的地方,所以范王就遣人把大象散养于县城西门浍水岸边。大象擅掏洞戏水,河湾一带被大象掏了许多窟窿,人们便把这一带称为象窝。象窝周边水草丰茂,岸柳成行,河滩上白鹭与仙鹤成群。有古诗云:往事如烟岁月寒,赏今怀古意缠绵,千秋胜迹知多少,象去窝空不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