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小康中国故事·我们中国这些年

小康中国故事·我们中国这些年

小康中国故事·我们中国这些年

《小康中国故事·我们中国这些年》由权威媒体《求是》主编,最有深度的报导,最权威的解密。

张典婉、刘永好兄弟、吴敬琏,开国大典、“92派”下海、“后三界”返城……众多的人物,众多历史事件,一一揭示。

基本介绍

  • 书名:小康中国故事·我们中国这些年
  • ISBN:9787568010375
  • 类别:历史
  • 页数:240
  • 定价:30.00
  •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0901
  • 装帧:线装
  • 开本:32开
  • 丛书名:小康中国故事
  • 套装数量:4
  • 编者:《小康》杂誌社

内容简介

本书以翔实而客观的语言,将政治大事和个人小事糅合在一起,披露了新中国成立六十五年来,一些人物最真实的日常生活和悲喜人生。内容述及;太平轮倾覆始末,开国大典前夜历史人物的争论,天安门观礼台的修建,国旗护卫来历,“92派”集体下海,吴敬琏再访浙江,韩商在中国,等等。
小康中国故事·我们中国这些年

作者简介

《小康》杂誌于2004年1月1日正式出版发行,隶属于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求是杂誌社,为中央级政经类新闻期刊,被中宣部列入重点新闻类刊物,也是全国人大、政协“两会”指定的入会阅读刊物。杂誌以提供国内重要政经新闻为主,注重民生问题的深入调查和分析报告,旨在从民生观察角度解析中国发展的进程。《小康》以“影响一个民族与时代”为己任,服务于中国的和谐与发展。

编辑推荐

1.权威媒体《求是》主编,最有深度的报导,最权威的解密。
2.张典婉、刘永好兄弟、吴敬琏,开国大典、“92派”下海、“后三界”返城……众多的人物,众多历史事件,一一揭示。
3.面对面採访《太平轮》作者张典婉,还原太平轮沉覆真相。
4.钱文忠作序推荐。

目录

目录
太平轮:一艘永远无法到岸的船·1
在1949年200万人溃退到台湾的过程中,最终沉没的太平轮的悲剧只是其中一个小插曲,而那些有关太平轮的离散记忆,勾勒出的却是一场大迁徙的轮廓,一个大时代的故事。
一个国家的新生·10
开国大典以一种华丽的姿态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一个新政府如何带领这个大国走向繁荣昌盛,毛泽东很冷静地总结道,“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观礼台三十五年风云变幻·17
观礼台上可以容纳21 000人,那些曾经登上过观礼台的人们,见证了这个国家的风风雨雨,看到了这个国家的逐渐富强。
国旗升降的幕后故事·23
翻开60多年升旗的历史,就像翻开一册发黄的老照片,光影交错中,往昔的日子再一次浮现,今朝也更加清晰。
电影中的建国叙事·29
同样的“建国”题材,在不同年代的电影中有不一样的叙述角度,而其体现的正是一个民族视野和心胸的拓展。
六十年国家生日的难忘瞬间·35
60多年里,他们见证了共和国生日的点滴变化,那些让人难忘的故事背后,是国民的成长和进步。
红色镜头下的五十年代·43
1956年至1959年期间,中国摄影界假照片、假新闻不断。新闻摄影界在时代的局限与桎梏中,展示的荣耀与羞耻,一直延续,影响至今。
亲历“资本”变迁六十年·50
青年时代,他立志从事文学,却终身与金融为伴。作为参与者,他见证了中国一系列金融变革的惊心动魄与风云变幻。
“九二派”:官员下海二十年·59
他们原本生活于广义的体制内;他们的人生志向无一例外都是为了在科层体系里谋求更高的职务;他们中的几位甚至在40岁左右已经官至司局级;他们经纶满腹、忧国忧民。但是1992年前后,他们选择离开体制。
不为人知的冀商百年传奇·69
晋商以“乔家大院”闻名于世,徽商以“红顶商人”深入人心,同样书写过辉煌的冀商却被掩埋于历史的角落,冷僻不为人知。
北大考古九十年·76
1922年艰难起步,1952年成立考古专业,1983年成立考古系,北大考古几乎与中国考古同步,是中国考古学的缩影。
《不列颠百科全书》背后的故事·85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出版过程,同时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社会发展进程的缩影。
“后三届”那一代·93
岁月将他们推上历史的舞台,无论在哪一个领域,他们都将承载着过去的光荣与未来的梦想,将这个国家的改革带入深处。
今日大邱庄·139
整整14年,中国大地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而当年那个一夜之间从“巅峰”到“深渊”的大邱庄,今天会有一番怎样的景象?
吴敬琏的浙江探秘之旅·151
1998年夏天,吴敬琏受朱镕基之託,对浙江的中小企业做过一次系统考察,行程1000多公里。他的结论改变了中央政府对浙江民营企业的看法。
2004年4月7日至18日,吴敬琏再走浙江,这一次他又得出怎样的结论?
中国新政要的红色摇篮·189
“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一个法国摄影师的中国眼睛·208
马克·吕布来到了当时因国际形势而趋于封闭的中国,他带着西方人接触异域文化的新鲜感,用陌生的眼睛告诉我们,原来照片可以不用提前摆好姿势,他让我们眼前一亮。
中国承包火车第一人的人生之路·214
1998年3月18日凌晨,中国铁路史上首列私人承包的行包专列从广州火车站鸣笛开动,开中国铁路史私人承包火车先河者就是富奎集团的总裁黄武学。
回望30年,在黄武学心中留下的是怎样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50万韩商在中国·224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古老神秘的东方文化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各种肤色的外国人,而这其中最多的是韩国人。其中近50万韩商和韩商家属成为绝对主力,形成了目前中国最大的外商群体。但是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外资的门槛不断提高,来华的韩商将面临新的机遇与选择。

序言

寻找回来的故事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西哲赫拉克利特如是说。更何况,这是一个变化万端的世界,时代潮流浩蕩而来,呼啸而去。
时间是一条不息的河流,人们涉水而过,总会留下痕迹。而这些痕迹,有的被郑重其事地对待,浓墨重彩地描绘;有的则随风而去,再无蹤影;还有的没入淤泥,被泥沙裹挟,历经沧海桑田,变成记忆的化石。
值得庆幸的是,每个时代总还有一些执着于寻找印迹的人,潜入时间长河,将这些散落的记忆打捞出来。《小康》杂誌的编辑、记者们就是这样的有心人,他们将自己沉潜往复的探寻成果集结成册,让今世和后世的人们可以观察、了解那些沉浮于岁月之河的人生。他们跋涉所及的,既有误会重重的古代史迹,也有掩埋已久的近代史事。
1986年,梁培恕第一次萌发了写父亲的念头。梁培恕写父亲,是他发现外界对父亲及其思想的种种解读很多都是简单化的、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一个真实的梁漱溟是什幺样的?1999年时,梁培恕完成第一稿。这本写父亲的书第一次在大陆出版,却已是2011年。
这是儿子眼中的梁漱溟。
曹禺诞辰100周年,人们以不同方式讚许他的成就。也有人唏嘘,他晚年时因“写不出东西”而备受折磨。作为女儿,万方则感慨:灵性慢慢乾涸,这不是曹禺一个人的悲剧,而是那一代作家遭遇的困境。”
这是女儿心中的曹禺。
83岁的萧乾遗孀文洁若,如今仍愿做丈夫的影子:写回忆萧乾的书;随身带着萧乾的刻印;讲话时,一定扯到萧乾身上。在萧乾诞辰100周年时,纪念活动不断,活动现场总能见到文洁若,拄着她那根刻了萧乾名字的拐杖。
这是妻子眼中的萧乾。
三毛去世前,留了最后一封信给自己的知己、“爱人”眭澔平。三毛死后,眭澔平接续她的脚步,用20年时间行走180多个国家,以双眼、双手、双腿完成三毛未尽的心愿,以自己的方式解读那个率真外表下,“内心压抑得很深很深”的女人。
这是爱人眼中的三毛。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记忆。
中美军事档案合作揭开了尘封60多年的历史:“请肃立、静穆。仪仗队将为你面前的这张6人圆桌依次摆上美国海陆空三军和海军陆战队、海岸警卫队的军帽与一顶平民的礼帽,这代表美国所有在海外战斗的失蹤人员。”
数以千计的日本孤儿在“二战”时被遗弃中国,身份认同成为他们一生的惶惑。60多年后的今天,仍有人不停追问:是什幺力量促使黑龙江省方正县的人们向曾经的敌人之子伸出温暖的手、给他们以生的希望?已有三个孩子却又领养了一个日本遗孤的鲁万富说:“怎幺说那也是条命啊!”
原央视着名主持人、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崔永元大力倡导“口述史学”,他率领的团队用8年时间採访了3 500人,最终完成的纪录片《我的抗战》到底讲的是什幺? 那些亲历者的讲述令人动容,那些普通的生命个体在战争中的真实状态为何会让人潸然泪下?
一提到叶名琛,熟悉历史的读者就会想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 “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怪异策略,从而认定他是清朝晚期一个昏庸的高官。然而,这有没有可能是一个由清政府和侵略者联手製造的百年冤案?
一个日本老人,为什幺跑到中国在黄土高原栽种了1 800万棵树?
一个93岁的中国老人,又为什幺要坚持在日本打13年的官司?
……
沉没的故事一经浮出,就一定能让我们这些读故事的人惊讶不已。
有些故事是讲大人物的,比如张治中女儿记忆中的周恩来,张作霖家族的60年甘辛,陈立夫家族三代人的命运,冰心与巴金的98封书信,儿子眼中的梁漱溟,名誉遭受磨损的曹禺晚年,林洙读懂的梁思成,等等。在那些名满天下、纵横世界的政治人物、文化名人的光环背后,那些被故意忽略或有意忘记的真性情悄然揭幕。后人由此理解他们的选择,赋予他们的爱恨以不同的意义。
有些故事是描述大事件的,关于一个国家的新生时刻,国旗升降的幕后故事,六十年国家生日的难忘瞬间,关于八年抗战中真正的战士,虚构与真实的中国远征军,从东北巨流河到台湾哑口海的命运悲歌,永远无法抵港的太平轮。在战火纷飞、国家创立的时刻,把青春与热血献给理想、却又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一代人,他们的经历岂能成为历史的空白?!
还有的故事是关于小人物、小事件、小传奇,讲述的都是时代中被裹着踉跄前行的人们。比如程默,一位摄影家,他是鲁迅葬礼唯一的影像记录者,曾冒着生命危险拍摄侵华日军对重庆的野蛮大轰炸,也曾用相机记录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袖在延安的生活工作,还曾亲手拍下开国大典的历史瞬间。比如康国雄,民国着名金融家康心如最小的儿子,本是“1949年以后中国培养的大学生”,却因一顶“蒋介石乾儿子”的大帽子,被困扰了一生,他全部的精力都用于带着家人“活下去”。还有霍元甲,传奇的精武英雄,他的真实身世并不显赫,身边也没有如花美眷,性格更非剑拔弩张,出生在一个七代习武的农民家庭,迫于生计背井离乡,却幸运地遇上了孙中山。
那条名叫历史的长河,不捨昼夜,奔腾向前。每一朵浪花里都隐藏着故事,每一颗水滴里都饱含着人生。难以忘怀的硝烟,爱恨交织的时刻,被碾压的人性,被命运捉弄的才华,都会相拥着、碰撞着,如泥沙俱下一般,汇入时代的大海。
无论是活着的人,还是逝去的人,都注定以各自的方式与历史相遇。纵然我们不能复原历史,但我们还可以打捞记忆。最能打动人们心扉的,就是那些迎着命运的抗争。这与成败利钝无关。
请大家静一静,读一读这些故事。谢谢。
是为序。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小康中国故事·我们中国这些年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