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国大典(1989年李前宽、肖桂云联合执导电影)
《开国大典》是长春电影製片厂出品的革命历史题材剧情片,由李前宽、肖桂云联合执导,古月、孙飞虎主演,于1989年9月21日首映。
该片用纪实的手法展现了从中国共产党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开始直至10月1日在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历史过程。
基本介绍
- 导演:李前宽、肖桂云
- 编剧:张天民、张笑天、刘星、郭晨
- 主演:古月,孙飞虎
- 出品公司:长春电影製片厂
- 对白语言:汉语国语
- 中文名:开国大典
- 製片地区:中国大陆
- 拍摄日期:1988年11月11日-1989年6月11日
- 类型:历史,剧情
- 片长:164分钟
- 上映时间:1989年9月21日
- 色彩:彩色
剧情简介
1949年1月28日,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三大战役的胜利,毛泽东等领导人与西柏坡的民众一起欢庆胜利。而在南京,蒋介石发布了新年文告,李宗仁成为代总统。北平和平解放 ,蒋介石黯然下野,离开南京。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举行,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搬到北平,周恩来代表中共,张治中代表国民党进行谈判,进展甚微,最后破裂。毛泽东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百万雄师下江南,解放南京,邓小平和陈毅制定了《入城守则》。蒋介石最后一次拜别蒋母墓,悄然离开大陆。毛泽东进入北平后,积极筹备开国大典的各项準备工作。9月 30日,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广场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10月1日下午 3点,毛泽东登上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上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角色 | 演员 | 配音 | 备注 |
---|---|---|---|
毛泽东 | 古月 | 张克谣 | 中共中央军委主席 |
蒋介石 | 孙飞虎 | ---- | 中华民国总统,国民党总裁 |
周恩来 | 黄凯 | ---- | 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总理 |
李宗仁 | 邵宏来 | ---- | 中华民国副总统 |
朱德 | 刘怀正 | ----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
刘少奇 | 郭法曾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
任弼时 | 路希 | ---- | 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 |
张治中 | 智一桐 | ---- | 中华民国教育部部长 |
陈毅 | 刘锡田 | ---- | 第三野战军司令员 |
邓小平 | 卢奇 | ---- | 第二野战军政委 |
刘伯承 | 傅学诚 | ---- | 第二野战军司令员 |
粟裕 | 祝普恭 | ---- | 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 |
汤恩伯 | 叶庆林 | ---- | 京沪杭警备总司令 |
宋庆龄 | 肖慧芳 | ---- | 孙中山的夫人 |
彭德怀 | 丁笑宜 | ---- | 第一野战军司令员 |
林彪 | 田甬 | ---- | 第四野战军司令员 |
叶剑英 | 林中华 | ----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 |
齐振云 | 朱德承 | ---- | 第三野战军连长 |
蒋经国 | 陈国典 | ---- | 蒋介石长子 |
叶子龙 | 石维坚 | ---- | ---- |
毛岸英 | 刘之冰 | ---- | 毛泽东的长子 |
米高扬 | 肖立昂 | ---- | 苏联共产党特使 |
江青 | 张安安 | ---- | ---- |
聂凤智 | 郭柏松 | ---- | 第三野战军第27军军长 |
顾祝同 | 鲍烈 | ---- | 中华民国国防部参谋总长 |
何应钦 | 陈学刚 | ---- | 中华民国国防部部长 |
白崇禧 | 陈继铭 | ---- | 华中军政公署长官 |
邓颖超 | 潘家鸣 | ---- | 周恩来夫人 |
廖梦醒 | 申云 | ---- | 廖仲恺女儿 |
司徒雷登 | 马尔·丁斯 | ---- | 美国驻华大使 |
傅作义 | 张连伏 | ---- | 华北剿总司令 |
张群 | 李叔廉 | ---- | 行政院长 |
蒋孝文 | 维尔旦 | ---- | ---- |
程潜 | 黄小立 | ---- | 湖南省主席,国民党上将,起义军官,中央军委副主席 |
毛人凤 | 刘龙 | ---- | 国民党保密局局长 |
章士钊 | 张启德 | ---- | 民主人士 |
屈武 | 张奕 | ---- | 北平谈判顾问 |
俞济时 | 卞正威 | ---- | 蒋介石秘书 |
刘厚同 | 蒋伯平 | ---- | 傅作义谈判代表 |
蒋方良 | 星海 | ---- | 蒋经国妻子,蒋孝武母亲 |
邵力子 | 林农 | ---- | 国民党员,谈判代表 |
杜聿明 | 赵庆华 | ---- | 华中剿总总司令 |
张澜 | 牛星丽 | ---- | 民盟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
职员表
製作人 | 导演 | 副导演(助理) | 编剧 | 摄影 | 配乐 | 剪辑 | 道具 | 美术设计 | 造型设计 | 服装设计 | 灯光 | 录音 | 布景师 |
---|---|---|---|---|---|---|---|---|---|---|---|---|---|
张敬平(製作主任) 崔斌(製作主任) 王海峰 | 李前宽 肖桂云 | 朱德承 刘之冰 康莉 | 张天民 张笑天 刘星 郭晨 | 李力 王小列 钟文明 | 施万春 | 吴方海 | 孙贵忠(道具设计) 靳国亭 周惠林 | 王兴文 韩刚 王子伟(副美术设计) | 郭珍(化妆造型) 刘欢(化妆) 刘小红(化妆) 吕小平(塑型) | 李敬平 安立新 胡连仲 | 于长江 高力 | 李振锋(录音顾问) 王昕超(副录音) | 朱平(绘景) 刘凤臣(置景) 殷惠连(置景) 徐士义(置景) |
拟音 | 孙凯、孙岚 |
烟火 | 尚德惠、王荣、朴光赫、孙友东、曲洪宝 |
技巧製作 | 李文凯 |
特技摄影 | 张兴文 |
演奏 | 中央乐团交响乐队 |
指挥 | 胡炳旭 |
编辑 | 李彬 |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
幕后花絮
- 该片于1989年11月9日至1990年3月1日在香港上映,共113天,打破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连映107天的国产片在港上映记录。
- 该片在香港上映后,杜聿明的女婿杨振宁不但出钱买了一个拷贝,还邀请片中杜聿明的扮演者赵庆华去美国考察。
- 在拍摄蒋介石逃离溪口的戏时,按照历史历记录,导演再现了蒋坐着竹筏子上船的细节,而剧组所雇用的竹筏主人的爷爷正是当年为蒋划竹筏的人。
获奖记录
获奖时间 | 获奖奖项 | 获奖方 | 结果 | |
1990年 | 第1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 最佳故事片 | 《开国大典》 | 获奖 |
最佳导演 | 李前宽,肖桂云 | 获奖 | ||
最佳剪辑 | 吴方海 | 获奖 | ||
最佳编剧 | 张天民、张笑天、刘星、郭晨 | 获奖 | ||
最佳男配角 | 孙飞虎 | 获奖 | ||
最佳男主角 | 古月 | 提名 | ||
最佳录音 | 李振铎 | 提名 | ||
最佳化妆 | 郭珍、刘晓红 | 提名 | ||
第1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 | 最佳故事片 | 《开国大典》 | 获奖 | |
最佳男主角 | 古月 | 获奖 | ||
最佳男配角 | 孙飞虎 | 获奖 | ||
1989-1990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 | 优秀故事片 | 《开国大典》 | 获奖 | |
第12届长影“小百花”奖 | 优秀故事片 | 《开国大典》 | 获奖 | |
优秀故事片男主角 | 古月 | 获奖 | ||
优秀故事片男配角 | 孙飞虎 | 获奖 | ||
优秀故事片编剧 | 张天民、张笑天、刘星、郭晨 | 获奖 | ||
优秀故事片导演 | 李前宽、肖桂云 | 获奖 |
获奖记录参考资料来源
幕后製作
创作动机
1980年,李前宽、肖桂云夫妇在拍摄《佩剑将军》时接触并了解了许多解放战争英雄的事迹,对他们为共和国的诞生所付出的血的代价有了真切的感受。从那时起,李氏夫妇与编剧张天笑就萌生了把从三大战役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段历史搬上银幕的愿望。另外,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认为自己有义务为领导人民走向光明的党及其缔造者留下历史的记录。为此他们努力了八年,其间参加了多部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筹备工作,积累了创作经验。
剧本创作
编剧张笑天等人在创作之初感到最难把握的问题是如何协调巨观与微观的关係,因为开国大典前夕发生的任何一段历史都可以单独拿来拍一部片子。但是编剧们认为剧本不应该是编年史,也不是军教片或文献片。所以,他们决定把所有重大历史事件推到后景,只作为人物活动的舞台,影片的总体风格是从大处着眼,巨观上採用写意的手法,而在描写人物和细节时,採取工笔细描的手法。
在表现历史的角度问题上,张笑天认为仅仅“再现历史”是不够的,而且作家的爱憎、倾向必然流露在字里行间、体现在人物的内心世界中。所以,他决定採用春秋笔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审视、剖析过去的历史,站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现实高度对四十年前已经走过的历史加以评价。在剧本创作中,他试图传输儘量多的时代信息,覆盖面大一点地涵盖历史,这个“涵盖”就是:得人心者得天下。
在人物塑造方面,编剧认为之前表现毛泽东胸襟、气度、智慧与决断的影片屡见不鲜,但真正把笔触深入其内心的却凤毛麟角,更没有影片敢写他犯错误。为了表现开国典礼前毛泽东的内心活动,他们设计了毛泽东与毛岸英在开国大典前夕谈话一场戏,通过毛泽东在父子对话中回忆为革命牺牲的杨开慧、方誌敏,以及黄火培所说的“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以求展现毛泽东对战友的情感以及在政治上深谋远虑的个性。同时,为了使人物更加亲切真实,他们又设计了毛泽东违反中央纪律“微服私访”逛夜市吃羊泡馍的细节,以便拉近领袖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对于反面人物蒋介石,编剧的思路是塑造一个与过去银幕上的蒋介石不同的个性化的蒋介石,在真实的基础上,透视其本性。于是他们冒着政治风险,表现蒋介石的“人情味”,设计了当半壁江山几不可保之时蒋介石听孙子背李煜的诗词、去天童寺抽籤、在“国耻日”不让家人举火等细节。
文学剧本经电影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讨论于1988年7月底通过。
总体结构
导演确定影片的总体结构是以毛泽东、蒋介石为主干,二人周围的重要人物则为支干,并据此对文学剧本中的细枝末节进行了删减,例如河思源一家被杀、张治中的夫人如何在中共地下党的帮助摆脱军统的追杀、毛岸英率工兵到颐和园探雷等情节,因与影片总体风格不统一,有碍主体形象的营造,所以全被砍掉。另一方面,导演又特意增加了毛泽东周围战友们的戏,使主干周围的支干儘量充实。在筛选内容时,为了使情节条理清晰,强化两个阶级、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冲突,导演有意识地表现毛与蒋的对应,毛、蒋与其周围众将领的对应,他们各种家庭的对应。例如开国大典前夕,毛泽东、蒋介石分别与儿子谈话,以及毛泽东和战友们在北京举行盛大的开国大典,蒋介石一家则在同一天停烟火一天。
影片评价
该片是一部既严格尊重史实,又充分发挥编导者的创造才华,将历史的丰富内蕴予以深入开掘的成功之作。它对于中国重大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创作中长期存在的一定程度的模式化有所突破,使这类影片的艺术质量获得更快的提高,是一次具有启发意义的实践。(中国作协影视文学委员会委员、《文艺报》编审钟艺兵评)
该片中有关领袖的趣味性细节既丰富了人物性格和时代背景,又增强了影片的亲和力,一扫以往红色电影高高在上、严肃刻板的旧面貌。(时光网评)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开国大典(1989年李前宽、肖桂云联合执导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