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文物保护中心
湖北省文物保护中心,成立于2003年,是从事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与实践的专业机构,同时也是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的依託单位。中心下设:漆木竹器保护实验室(漆木竹器的脱色、脱水、加固)、微生物研究实验室(利用生物技术对文物进行保护)、遗址原址保护研究室、综合化学实验室、漆木竹器文物修复室、青铜器保护修复室、综合修复室。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湖北省文物保护中心
- 成立时间:2003年
- 属性: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与实践
- 地点:湖北省
中心简介
目前中心从事文物保护技术研究的人员有15余名,其中副高以上职称的6人,中级职称的2人,高级技术工人5人。他们中既有能承担国家科技重点攻关项目的科研带头人,又有能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动手能力很强的複合型人才。从而形成了较为合理的人才结构和科研队伍。陈中行研究员是多年从事文物保护科技工作的老专家,特别是在漆木器、简牍脱水处理及遗址原地保护研究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他完成过多项国家和省级的重大文保科研项目,其中“古代漆器的脱水保护”、“出土饱水竹简的脱水定型”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乙二醛脱水定型古代饱水漆木器”获1988年文化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还成功地主持了国内多处不同类型遗址大型饱水木构件的原址保护工作,并亲手对1000多件出土古代饱水漆木器和简牍进行了脱水保护。胡家喜副研究员在青铜器修复领域辛勤耕耘30多年,建树颇丰。他成功修复了1100余件出土青铜器,其中有由出土青铜器残片修复成的国家一级文物。还有几位副研究员分别在遗址大型饱水木构件保存、纺织品文物保护、陶瓷文物保护与加固、出土金属文物保护、音乐文物的复原与保护等方面已经显示出各自的实力。中心形成了以漆木器、简牍脱水和遗址保护为优势,兼备其它多种文物保护能力的多学科科研群体,形成了一支由中老年专家和青年科技人员组成的、既有传承又有发展创新的文保科技攻关梯队。
中心现承担着 “十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画项目“遗址大型饱水木构件原址保护技术研究”,以及五项主要涉及金属文物保护、出土古代乐器的复原等领域的省级科技重点攻关项目。围绕这些文物保护科技课题,中心通过考察和筛选,分别与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化工学院、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武汉冶金科技大学、武汉现代工业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合作,组织多学科攻关,已取得明显的成效,推动了相关课题的顺利进展。
科研设备
中心现有科研设备包括:不鏽钢恆温设备、冷冻升华设备、微电脑恆温恆湿箱、红外线乾燥箱、恆温冷冻摇床、高速离心机、超净工作檯、可见光光度计、紫外线可见分光光度计、液相色谱仪、红外水分测定仪、数字式黏度计、数码显微镜、体视显微镜、微颗粒测定仪、自动测色色差仪、低浓度溶解氧分析仪、SONY三维显微摄影仪、显微摄像系统、扫描电镜、木材含水量测定仪、各型天平及基本的办公设备。中心还正在筹建功能齐全的“文物保护科研楼”。
中心非常关注当今学科发展形势,努力把前沿学科引入文物保护工作中去。“互穿网路材料”在涂料界属新兴材料,我们将其套用到了中山舰的防腐保护;微生物合成纤维技术,在生物领域属前沿技术,我们将其运用到纤维质文物的保护。此外,中心正在试验运用“雷射焊接工艺”进行金属文物修复、运用“纳米技术”进行纺织品文物保护等。把前沿学科引入文物保护,是不断创新的需要,也是迈向更高目标的起点。
工作原则
中心以保护人类文化遗产为宗旨,将现代科学与传统工艺相结合。文物保护科研技术成果硕果纍纍,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三项,专利技术四项。在漆木器保护与研究、遗址大型木构件原址保护、丝织品保护“微生物加固古代丝绸”“湖北大冶铜绿山古矿冶遗址保护工程”、“中山舰修复保护工程”、“曾候乙墓坑木椁原地保护”等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方案有:“浙江萧跨湖桥遗址原地保护可行性研究”、“绍兴印山越王陵遗址原地保护可行性研究”、“湖北黄冈对面墩东汉砖石墓原地保护”等。
所获荣誉
“曾侯乙编钟的研究与複製”获1983-1984年度文化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曾侯乙编磬复原研究”获文化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双音磬的研製获国家发明三等奖,“採用加温矫形工艺修复古代青铜器”获1992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原地保护与合理採矿方案的研究”获1993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山舰防腐保护涂料的研製”获 2002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採用PEG(聚乙二醇)複合液脱水加固定型出土饱水木构件”, 2005度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文物保护科技工作,犹如浩瀚的大海。学海无涯,等待我们的是无尽的探索,只有创新才是出路。我们将遵循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加强科技管理,搞好科技平台建设,形成“引进人才,输出成果”的新格局,成为我国文博界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文保科技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