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于立忱

于立忱

于立忱

于立忱,女,曾用名于佩琛 ,原籍广西,是民初要人岑春煊的外甥女,于立群的长姐,随父在天津求学,后为《大公报》记者,约1934年被报社派驻东京。到东京即与早已相识的郭沫若来往,过从甚密。1937年5月在上海突然自杀。留绝命书十七字云:“如此国家,如此社会,如此自身,无能为力矣。”其愤悱可知也。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于立忱
  • 别名:于佩琛
  • 国籍:中国
  • 民族:壮族  
  • 性别:女

个人简介

于立忱
别名:于佩琛
去世年月:1937年5月
职业:文学 记者
于立忱,后为《大公报》记者。约1934年被报社派驻东京。于立忱以1937年春由日本回国,因肺病未痊,以5月自缢于上海。
于立忱在师範大学时是一个很活跃的青年,喜欢文学,善演话剧。着名话剧导演熊佛西所导演的法国名剧——《哑妻》,就是由她主演的。她还被选出席过太平洋学会。还在大学三年级时,她的共产党身份被国民党特务发现,被捕获释后为《大公报》社长张季鸾所聘在该报工作。
1934年,于立忱得了肺病,靠《大公报》的津贴,到日本治病併兼东京特派记者。她住在东京郊区,与流亡日本的郭沫若家相距不远,常去访问郭沫若。于立忱长得亭亭玉立,白白嫩嫩,两道柳眉、配着满口贝齿,说起话来有条有理,一见面就给人亲切可爱的印象,好一个标準的女记者。
一个是多情才子、浪漫诗人,一个是似花女郎,两人一见钟情,令郭沫若的日本夫人郭安娜深感不安。《大公报》社长张季鸾曾追求于立忱,但她却痴情于郭沫若。后来《大公报》表示不再承担她旅日的费用,她只好于1937年初返回上海。被疾病,忧郁苦缠,1937年5月,于立忱自缢身亡[1]。

死因探究

对于她的自杀,几十年中间一直是个谜,有的人只是这样猜测:于立忱之死是因为她参加东京游行示威,高喊反日口号,被日方驱逐,回国后又受到《大公报》主编张季鸾的纠缠,无法摆脱,加之身患重病,绝望之余,寻了短见[1]。
其实,这一说法纯系捕风捉影,或故意为郭沫若掩饰。究竟真象如何,请让在北伐时期就深知郭的女作家谢冰莹向我们详细揭示这个谜底:
这是半个世纪前一个令人同情立忱、痛恨文丑郭沫若的真实故事。
于立忱长得亭亭玉立,皮肤又白又嫩,两道柳眉、配着满口贝齿,说起话来有条有理,一见就给人亲切可爱的印象,这正是当记者的标準条件。唉!谁曾料到,这样一个聪明、美丽的女性,竟被鼎鼎有名的郭沫若害死了!
这是一个秘密。一天,于立忱告诉我,她要去医院割盲肠炎,我按约定的时间去医院看她。护士说她在产房,孩子都取出来了。在产房,立忱看到我,摇摇头,一串热泪滚了下来。我连忙安慰她。
她说“我告诉你,将来你要替我申冤,答应不答应?”
我说:“没有问题,当然答应。”
这时立忱拿出我的手帕擦了擦眼泪说:
“你想不到吧,郭沫若是这样一个卑鄙无耻、人面兽心的大骗子!”
“三年前,他拚命追求我,说他和安娜根本没有感情,更谈不上爱。他说自从爱上了我之后,他下决心要摆脱安娜,正式提出离婚,然后和我结婚,可是自从我受骗怀孕之后,他的态度突然改变,对我冷淡,吞吞吐吐敷衍我。肚子里的孩子已经三个多月了,他要我把孩子拿掉。这时我才大觉大悟,才知道他原来是寡廉鲜耻的,人格扫地的大骗子。我恨透了他。大姐,我实在无脸面见人了,我要自杀。我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国家,对不起朋友,我一切都完了。”
果然,她出院回上海后,就真的自杀了。(《于立忱之死》,《传记文学》第六十五卷第六期,1984)[1]。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于立忱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