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落马贪官的腐败心理:腐败心理学研究

落马贪官的腐败心理:腐败心理学研究

落马贪官的腐败心理:腐败心理学研究

《落马贪官的腐败心理:腐败心理学研究》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反腐倡廉建设理论为指导,以心理学研究为主线,剖析了权力走向腐败的行为、实施腐败犯罪的最前端凶素一一权力导致腐败的心理因素,分析了腐败心理的种种表现及其产生原因、渐进过程和预防方法。全书是“心理疏导、案例分析、警示教育”“三位一体”的组合。

基本介绍

  • 书名:落马贪官的腐败心理:腐败心理学研究
  • 类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3年6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03549434
  • 品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作者:刘纪舟
  • 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页数:314页
  • 开本:16
  • 定价:45.00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落马贪官的腐败心理:腐败心理学研究》以腐败心理分析为主题,从学术研究角度看,具有创新性。

作者简介

刘纪舟,男,中共党员,中共中央党校第26期地厅级干部进修班学员。长期从事反腐倡廉工作,曾任海军东海舰队航空兵政治部副主任、纪委副书记,中共上海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秘书长,现任上海廉政研究会副会长。潜心反腐倡廉理论研究,在报刊、杂誌上发表过大量文章。积极参加反腐败斗争实际工作,曾在上海市特侦组工作中,立集体一等功和个人三等功。

专业推荐

媒体推荐

作为一本从心理角度全面系统地研究和探讨腐败心理的产生、发展、预防、矫正的专着,作者所付出的大量心血和努力是非常有价值的。对于我们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黄苇町——中共中央《求是》杂誌研究员
本书基于大量的腐败行为案例,对于腐败心理的类型、腐败心理产生、演变的过程及其规律进行了细緻的研究,大大丰富了人们对于腐败心理的认识,填补了廉政理论研究的空白.、此外,基于腐败心理研究所提出的腐败行为干预或预防的对策建议也具有重要的政策参考价值。
——任建明——北京航天大学教授“透明国际”中国会员副主席
这部书稿有理论分析、有案例解剖,读来十分生动,尤其是在十八大后全党高度重视反腐败斗争之际,对干部的教育和警示意义是巨大的。全书以腐败心理分析为主题,从学术研究角度看,具有创新性。
——周炳成——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学习时报》原社长
该书从腐败、腐败犯罪的心理过程及其特徵的角度来剖析腐败者的心理,全面论述了腐败的心理,建构起腐败心理学体系,实属近年来关于腐败研究新的进展;全书以生动的案例描述了公权力者腐败的心理,读来颇有受益,对于心理学和腐败犯罪学学科都是一种补充。
——林喆——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名人推荐

作为一本从心理角度全面系统地研究和探讨腐败心理的产生、发展、预防、矫正的专着,作者所付出的大量心血和努力是非常有价值的。对于我们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黄苇町 中共中央《求是》杂誌研究员
本书基于大量的腐败行为案例,对于腐败心理的类型、腐败心理产生、演变的过程及其规律进行了细緻的研究,大大丰富了人们对于腐败心理的认识,填补了廉政理论研究的空白,此外,基于腐败心理研究所提出的腐败行为干预或预防的对策建议也具有重要的政策参考价值。
——任建明 北京航天大学教授“透明国际”中国会员副主席
这部书稿有理论分析、有案例解剖,读来十分生动,尤其是在十八大后全党高度重视反腐败斗争之际,对干部的教育和警示意义是巨大的。全书以腐败心理分析为主题,从学术研究角度看,具有创新性。
——周炳成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学习时报》原社长
该书从腐败、腐败犯罪的心理过程及其特徵的角度来剖析腐败者的心理,全面论述了腐败的心理,建构起腐败心理学体系,实属近年来关于腐败研究新的进展;全书以生动的案例描述了公权力者腐败的心理,读来颇有受益,对于心理学和腐败犯罪学学科都是一种补充。
——林喆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图书目录

第一编 腐败心理的产生
第一章 权力与权力腐败
一 权力及权力蜕变
二 腐败及权力腐败
第二章 腐败与腐败心理
一 人的个体心理过程是人类共有的心理过程
二 人的心理有健康心理和不健康心理之分
三 腐败心理是不健康心理的剧变
第三章 权力与腐败心理如影相随
一 有权者的职务权力和岗位权力都会产生腐败心理
二 有公权力者因产生腐败心理往往被无公权力者收买
第四章 权力产生腐败心理的原因
一 权力产生腐败心理的社会背景
二 权力产生腐败心理的客观环境
三 权力产生腐败心理的个体素质
四 权力产生腐败心理的家庭因素
第二编 腐败心理的渐进
第五章 权力走向腐败的10大心理因素
一 不同权力主体走向腐败时的不同心理状态
二 同一权力主体,在走向腐败时有多种心理表现
第六章 腐败心理走向腐败行为过程中的6种心理状态
一 腐败心理走向腐败行为,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二 腐败心理走向腐败行为,源于心理认知、心理情绪、心理意志的错误
三 腐败心理走向腐败行为过程中的6种心理状态
第七章 腐败心理走向腐败行为败露后的8种心理特徵
一 对腐败主体的查处,是一个依纪依法的过程
二 腐败主体在被查处过程中的心理特徵
第八章 腐败心理转化为腐败行为后造成的4大危害
一 腐败心理转化为腐败行为后给党的事业造成严重危害
二 腐败心理转化为腐败行为后破坏社会和谐稳定
三 腐败心理转化为腐败行为后给国家和集体经济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四 腐败心理转化为腐败行为后给家庭和个人带来灾难和痛苦
第三编 腐败心理的预防
第九章 在接受多种形式教育中保持廉洁心理,预防腐败心理
一 接受心理疏导,保持上进心理
二 激发心理动力,培养高尚心理
三把握“心理制动力”,保持自律心理
四牢记“四个危险”,常怀“忧患心理”
第十章在遵守反腐败的各项制度中保持廉洁心理,预防腐败心理
一树立“制度面前没有特权”的心理
二树立“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心理
三树立“遵守制度就是保护自己”的心理
四树立“破坏制度即触网”的心理
第十一章在众目睽睽监督下保持廉洁心理,预防腐败心理
一养成“一把手要带头接受监督”的心理
二养成有权者都要在监督下学习、工作、生活的“阳光心理”
三养成看不见监督的“慎独”心理
四养成“监督者更要主动接受监督”的心理
第十二章 在感受惩处的威慑中保持廉洁心理,预防腐败心理
一常怀“敬畏心理”
二时刻保持“知耻心理”
三珍惜“已有幸福”的心理
四牢记“人生输不起”的心理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后记

2010年秋,上海市委组织部组织厅局级干部,利用双体日学习相关实用知识,我报名参加华东师範大学的“干部心理素质与健康心理高级研修班"。教授的课讲得很精彩,阐述了党员干部应当保持的种种健康心理。但讲课中没有专家涉及到“腐败心理”,由此我思考,能否把腐败心理作为心理学的新兴领域,加以研究和分析。于是我利用两年多时间来研究并写作此书。
写作本书时,我阅读了多本“犯罪心理学”的书籍,不同作者就各类犯罪人的心理状态进行了详尽、细緻、透彻的分析,给了我研究腐败心理的许多启发。同时我认为,“犯罪心理”与“腐败心理”既有相同的地方,更有不同之处。相同点在于,犯罪人都实施了犯罪(无论是杀人放火的刑事犯罪还是贪污受贿的腐败犯罪),他们的有些心理状态是共同的。不同之处在于,腐败犯罪者犯罪前都是党员干部、国家工作人员,他们实施的大都是职务犯罪,贪污受贿犯罪,失职、渎职犯罪。尤其是,他们在腐败犯罪之前都有很好的工作岗位,经济收入和日常生活都优于普通老百姓。特别是县处级以上干部中的腐败犯罪者,绝大多数学历高,受过良好的教育,经过多岗位培养锻鍊,个人品行德性和全面素质比较高,甚至许多人在“一念之差”的贪污受贿前,都曾经是想做清官、好官,想为老百姓办事的好乾部,有些人甚至才华横溢,但瞬间的腐败行为毁了他们的一生。那幺,他们实施腐败前有什幺心理?实施腐败过程中他们的心理如何演变?带给他们牢狱之灾后,又是一种什幺样的心理?这是本书研究的内容。
写作本书时,离不开心理学理论的指导,我阅读了一批国内外的心理学书籍,试图用大量的案例来剖析党员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腐败犯罪心理。为此,我收集和研究了大量案例,本书全部案例均出自公开出版物,非常感谢新华社、《人民日报》以及中纪委《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监察杂誌》、方正出版社和《法制月报》、上海《倡廉文摘》等报刊,以及有关网站刊登和报导的一些发生在全国的腐败案例和腐败分子忏悔资料,使我在观看分析的同时,从中精选出300多个典型案例作为腐败心理学研究的支撑。我想,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和心理疏导,读者一定会从中受到教育和警示。如果能有这个效果,我将十分欣慰。
本书出版前,曾送中央纪委有关领导、上海市纪委的杨晓渡、董君舒、李芬华等领导同志,以及中共中央《求是》杂誌黄苇町研究员,中共中央党校周炳成教授、林拮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建明教授,华东师範大学心理学学院耿文秀教授等专家审阅,并听取了他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在此,一併向上述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序言

心理学是一门揭示人类自身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它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及其行为特徵,包括人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和人格特徵,是对人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需要、情绪、情感、思维、想像、意志等心理活动的研究。心理学涉及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对心理学的研究也在许多领域形成了分支学科,有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等等。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心理学的研究和套用範围越来越广,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
腐败心理学,即对落马贪官的腐败心理研究,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兴领域。党的十七大把“反腐倡廉建设”作为党的五大建设之一,表明党中央反对腐败的高度重视和坚强决心。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指出:“要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面对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複杂性、艰巨性,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少数党员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由权力走向腐败,落得可悲下场的惨痛教训,积极探讨腐败心理的产生及其预防已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性。本书试图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权力与腐败心理的关係,剖析公权力拥有者腐败心理的产生、发展、危害及其预防。
从心理学角度看,腐败心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腐败心理仅指行为人实施腐败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和有关的心理因素,即腐败主体实施腐败行为时,其认识、感情、意志方面的规律,以及其性格、环境、需要、动机等有关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规律。广义的腐败心理则是指与腐败行为的发生、发展和完成过程中有关的各种心理活动和心理因素的总称。广义的腐败心理不仅包括狭义的腐败心理,还包括腐败主体产生腐败心理的社会背景、客观环境、个体素质、家庭因素以及腐败心理产生后走向腐败行为、实施腐败犯罪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也包括腐败行为暴露后在接受立案调查、法律侦查,以及被依法判决前后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同时也包括腐败分子通过教育改造,悔过自新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过程。总之,腐败心理学的研究包括腐败主体的认识、情感、意志、能力、素质、性格、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的全部心理状态。
在新的形势下,每一个有着公权力的党员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都应当学习心理学,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进行心理疏导,在权力、金钱、美色等各种诱惑面前,保持健康心理、廉洁心理,预防和抑制腐败心理。做到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当好人民的公僕,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落马贪官的腐败心理:腐败心理学研究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