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

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

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

长江师範学院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创建于2002年,2006年被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为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汇聚36位专兼职研究人员(其中外聘教授5名,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8名、教授20名、博士研究生15名),长期致力于乌江流域研究。本中心拥有重庆市高等学校“十二五”重点学科——民族学、重庆民族研究所和西南地区土司文化研究中心,有乌江文化陈列馆、西南土司文化陈列馆及乌江流域文献资料室,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具有良好的学术影响。

基本介绍

  • 公司名称: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
  • 成立时间:2002年
  • 硕士生导师:8名
  • 教授:20名

机构特色

长江师範学院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创建于2002年,2006年被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为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汇聚36位专兼职研究人员(其中外聘教授5名,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8名、教授20名、博士研究生15名),长期致力于乌江流域研究。本中心拥有重庆市高等学校“十二五”重点学科——民族学、重庆民族研究所和西南地区土司文化研究中心,有乌江文化陈列馆、西南土司文化陈列馆及乌江流域文献资料室,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具有良好的学术影响。
经近十年努力,本中心的特色主要有五:
一、独立的研究方向。研究中心搭建平台以聚集贤才,培养了一支学养深厚、敢闯能拼、开拓进取的学术团队,常年致力于乌江流域城乡统筹与社会发展、区域经济与生态环保、民族历史与地域文化等领域的学术研究。
二、丰富的文献资料。研究中心专用资料室拥有图书资料近10000册,乌江流域乃至西南地区不同时期的地方文献全面丰富(明清、民国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地方志达近1000册;涉及西南地区历史、民族、民俗、文学、教育、经济、环保等方面资料近5000册),常年订阅80余种学术刊物,陈列馆是展示乌江文化与土司文化的平台,全面辅助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以及服务地方发展。
三、丰富的科研项目。研究中心以科研课题引领学术研究,专兼职研究人员近十年成功申报以“西南”、“乌江”、“渝东南”等冠名的各级各类课题近20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项、教育部社科项目10项),累计获得科研经费计600余万元;研究中心与文化部民族民间艺术研究中心和重庆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等机构有深度的合作。
四、突出的科研成就。研究中心专兼职研究人员在《光明日报》、《历史研究》、《民族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教育公平与乌江流域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史》等学术专(编)着近20部,先后获得各级各类奖成果奖70余项。
五、新颖的研究方法。中心跨越以单一民族、某一政区为对象的研究範式,採用跨民族、多省市、众学科的立体综合研究,将理论研究与套用研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实用性与实效性有机结合。
根据建设重庆民族研究高地、乌江流域研究高地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目标,研究中心将根据学校办学定位,以科学研究为中心,以团队建设为根本,以科研项目为支撑,以乌江流域、重庆民族、西南土司为研究重点,以服务地方发展为导向,把握学术前沿,培育基地特色,努力建设在重庆市乃至西南地区有一定影响的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机构主任

李良品,男,汉族,1957年3月生,重庆石柱人,大学本科。2005年4月,担任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其间:2006年11月破格晋升为教授);2009年4月担任长江师範学院历史文化与民族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重庆市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重庆市涪陵区历史学会副会长。长期西南民族历史文化和中国教育史研究,主要承担《乌江文化概论》、《乌江流域民族史》及《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史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乌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乌江流域历代移民与民族关係研究》2项,主持和主研省级科研课题5项,主持福特基金项目子课题1项。先后在《教育研究》、《贵州民族研究》、《民族教育研究》、《军事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教育评论》、《贵州社会科学》、《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周易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60篇,其中核心期刊30余篇(CSSCI期刊近20篇),1篇论文被人大複印资料《教育学》全文转载,数十篇论文被人大複印资料目录索引。独立出版《中国语文教材发展史》专着1部,与人合着《乌江流域民族史》、《石砫土司文化研究》等2部,参编着作3部。2001年-2007年,三次分别获重庆市涪陵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2001年-2007年,三次获得重庆市人事局优秀教师光荣称号;2005年、2008年两次获得我校教学成果二、三等奖;2006年、2009年两次获重庆市人民政府优秀成果三等奖;2008年获重庆市教委基础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2008年,获长江师範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3年被评为长江师範学院首届学术带头人,2002年、2007年两次被评为涪陵区科技拔尖人才。
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

科学研究

一、主持和主研的项目
1.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史研究”(2005年);
2.主研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乌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研究”(2004年);
3.主研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乌江流域历代移民与民族关係研究”(2006年);
4.主持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国语文教科书发展史研究”(2004年);
5.主研市教委科研项目“乌江流域土司文化与文学研究”(2008年);
6.主研重庆市社科规划课题“乌江流域土司制度与社会控制研究”(2008年);
7.主持福特基金项目子课题“石柱土家族有关黄连种植的地方性生态知识发掘、传承、推广及利用研究”(2007年);
8.主研重庆市移民局项目子课题“后三峡时期三峡移民教育培训问题研究”(2007年)。
二、出版的专着及编着
1.《中国语文教材发展史》,独着,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2.《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历代碑刻辑录》,主编,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3.《乌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主编,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
4.《乌江流域民族史》,专着,第一着者,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5.《二十五史西南土司史料辑录》,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
6.《石砫土司文化研究》,专着,第二着者,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
三、发表的论文
1.《明清时期四川官办皇木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1期(核心、CSSCI);
2.《民国时期贵州的场期制度及成因》,《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CSSCI);
3.《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古镇的特徵、现状与保护措施》,《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第1期(核心、CSSCI);
4.《明代贵州水西“安氏之乱”的起因、性质与处置》,《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核心、CSSCI);
5.《论古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态伦理观念与生态环境》,《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第3期(核心);
6.《近三十年清水江流域林业问题研究综述》,《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第3期(核心);
7.《清代乌江流域民族地区义学教育研究》,《教育评论》,2008年第4期(核心);
8.《明清时期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社学研究》,《民族教育研究》,2008年第5期(核心、CSSCI)
9.《明清时期西南地区土司进献大木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核心、CSSCI);
10.《石砫土司军事徵调述略》,《军事历史研究》,2007年第4期(核心);
11.《商务印书馆近代国文教科书的编写特徵与启示》,《教育评论》,2007年第4期(核心);
12.《建国以来西南地区土司问题区域研究综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核心、CSSCI);
13.《论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的缘起、特点与实绩》,《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7期(人大複印资料《教育学》2006年第10期全文转载);
14.《语文教材的发展及新课程语文教科书建设理念》,《学术论坛》,2006年第8期(核心、CSSCI);
15.《重视中国小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教育研究》,2005年第7期(核心、CSSCI);
16.《科举制度影响下的明代重庆教育》,《教育评论》,2005年第1期(核心);
17.《中国语文课程的近代化》,《教育评论》,2005年第3期(核心);
18.《试论元代书院的特徵》,《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年第1期(核心);
19.《论中国语文教科书的近代化》,《学术论坛》,2005年第3期(核心、CSSCI);
20.《语文课程“工具性”的百年演进与述评》,《学术论坛》,2005年第10期(核心、CSSCI);
21.《近代国小语文课程设定的特点及启示》,《国小语文教学》,2005年第7期(核心、CSSCI);
22.《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明清官学的管理》,《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核心、CSSCI);
23.《试论古代蒙学教材的类型、特点及教育功能》,《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核心、CSSCI);
24.《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历代科举人才的地理分布》,《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核心);
25.《略论乌江下游少数民族地区近代教育的发展》,《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核心、CSSCI);
26.《略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通讯》,2004年第3期(国中版、核心、CSSCI);
27.《对“语文”及“语文课程标準”的理解与认识》,《语文教学通讯》,2004年第11期(国中版、核心、CSSCI);
28.《论巴渝舞的起源与嬗变》,《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9期(核心、CSSCI);
29.《论易学“涪陵学派”的形成、特点与深远影响》,《周易研究》,2003年第4期(核心);
30.《论渝东南民族地区明清官学教育与科举考试》,《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11期(核心);
31.《巴渝舞与摆手舞之比较》,《吉首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核心);
32.《论中华书局对语文教科书近代化之贡献》,《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33.《乌江流域土家族地区土司时期的经济发展及启示》,《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34.《武陵山区经济发展的优势、问题与对策研究》,《铜仁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35.《清代及民国时期乌江水道盐运研究》,《长江师範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36.《中国近代乡土教材的内容、特点与作用》,《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37.《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明代学校教育的发展、特点与深远影响》,《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38.《石柱“秦良玉文化”的类型、成因与保护》,《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39.《论中国近代语文教科书的特徵与贡献》,《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40.《论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的产生、历程及贡献》,《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41.《乌江流域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保护与传承》,《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12期(2006年11月国际学术会议交流);
42.《三峡地区科举时代的教育发展与人才分布》,《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43.《论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明清书院的组织、》,《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44.《三字经的成书过程与作者归属考略》,《社会科学家》,2004年第5期(核心);
45.《论国民政府时期贵州的民众教育》,《贵州文史丛刊》,2004年第4期;
46.《试论清代三峡地区邮驿管理》,《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47.《川江号子的形成、内容与文化精神独着》,《涪陵师範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48.《论三峡地区板楯蛮的赋税缴纳与社会动荡》,《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49.《清代三峡地区邮驿的设定、管理与功用》,《宜宾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50.《论古代三峡水上交通的开发对经济的影响》,《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51.《涪州学校教育与人才培养》,《涪陵师範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52.《三峡地区水驿文化浅探》,《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53.《杜甫辞幕原因考》,《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7期;
54.《略论古代巴渝地区邮驿诗的艺术特色》,《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9期;
55.《巴渝歌舞的起源、发展与动因》,《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1期;
56.《论渝东南土家族地区古代学校教育》,《吉首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核心)。
四、获奖
1.《中国语文教材发展史》获重庆市人民政府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9年3月);
2.《中国语文教材发展史》获重庆市基础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2008年9月);
3.《中国语文教材发展史》获长江师範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2008年3月);
4.《中国语文教材发展史》获重庆市涪陵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7年12月);
5.《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历代科举人才的地理分布》获重庆市人民政府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6年);
6.《论易学“涪陵学派”的形成、特点与深远影响》获重庆市涪陵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5年)。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