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极地考察营养与食品保障标準
极地考察营养与食品保障标準,研究与编制小组由南昌大学、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科技人员联合组成,南昌大学研究员余万霰担任第一起草人。中国国家海洋标準计量中心于2012年11月22日在南昌召开了《极地考察营养与食品保障标準》专家审查会,一致通过鉴定。内容包括套用範围、营养素需求、膳食指南、食品组成、食品採购与储运、食品安全现场管理、食品配置计画等方面。专家组认为标準的编写,标誌着中国远洋食品补给可进行标準化操作程式而大大提高食品远洋储运科技水平,是一项重要的远洋储运科学技术成果。
简介
中国国家海洋标準计量中心2012年11月22日在南昌召开了《极地考察营养与食品保障标準》专家审查会,与会专家经过认真审查认为这项“标準”具有自主创新性,达到了国际水平,一致通过鉴定。
极地考察——雪龙号

《极地考察营养与食品保障标準》研究与编制小组由南昌大学、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科技人员联合组成,南昌大学研究员余万霰担任第一起草人。《极地考察营养与食品保障标準》全文3.4万余字,包括套用範围、营养素需求、膳食指南、食品组成、食品採购与储运、食品安全现场管理、食品配置计画等内容。
背景
根据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提供的查新报告,国内外未见极地考察营养标準的文献报导,以及极地考察营养和食品保障相关方面的技术档案。
此次专家审查组由4位着名营养专家、1位海洋标準专家和2位极地考察专家组成,极地考察专家、曾在南极多次担任极地考察站站长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陈永祥担任审查组长,审查组一致认为这项标準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对于支撑中国极地考察事业长远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极地

编写
标準第一起草人余万霰说,南昌大学从2007年开始承担中国南极考察医疗保健任务,同时承担了中国极地科学战略研究基金重大项目——极地考察队员营养标準预研究,课题组成员在南极现场进行了大量调研,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历时5年,完成了研究工作。
2011年,国家海洋局下文编制《极地考察营养与食品保障标準》,余万霰研究员带领科研团队撰写的草稿经过7次修改,并多次召开专家及其它会议徵求意见后形成送审稿。送审稿在2012年7月进行的中国第5次北极考察试用获得初步成功。
极地考察

余万霰说,极地营养是一个非常複杂的科学问题,在野外工作体能消耗极大,需要高能量食物,越冬则基本是“室内冬眠”,需要控制营养过剩,乘船去南极要经历特大风浪,存在複杂的航海营养问题等。研究制定极地营养标準是人类在极地健康生存的关键一步,由于各国民族饮食习性不同,各国的极地营养标準是该国家人群在极地健康生存科技能力的体现。
此外,极地食品储运既是地球最远的远洋运输目的地,也是食品储存的高端技术,其涵盖食品科学计画配置、食品营养挑选、食品远洋运输及特殊自然环境里食品储存等组合的系统科学技术。
意义
专家审查组认为,《极地考察营养与食品保障标準》的研究与编製成功,标誌着中国远洋食品补给可进行标準化操作程式而大大提高食品远洋储运科技水平,是一项重要的远洋储运科学技术成果。
至2012年,中国已经开展了29次南极科学考察和5次北极科学考察,在南极建立了3个考察站,在北极建立了1个考察站。近年来,中国每年约有近200人次参与南极科学考察。陈永祥等极地科考专家认为,《极地考察营养与食品保障标準》符合极地科学考察队员实际需求,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中国极地考察事业可持续发展。
极地考察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极地考察营养与食品保障标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