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飞翔的翅膀(展现玉树震后重建工作的大型纪录片)
《飞翔的翅膀》是北京电视台纪实高清频道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联合摄製的展现玉树震后重建工作大型高清纪录片。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飞翔的翅膀
- 外文名:flying wings
- 时长:每集10分钟
- 集数:10集
简介
《飞翔的翅膀》每集十分钟,以唯美的镜头语言反映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在震后三年重建过程中,对于生态、动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藏区人民重建家园的生动场景。曾获得过多项国际大奖、北京电视台纪实高清频道特聘导演彭辉担任了该片的总导演。自2012年8月起委派一支高水平的创作团队,深入藏区,实地採风、捕捉拍摄素材。摄製组深入三江源头海拔4000多米以上的藏区,拍摄了大量一手的高质量素材。经过秋、冬、春三个季节的紧张拍摄,终于完成了这部反映玉树在震后重建的系列纪录片。《飞翔的翅膀》得到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领导高度认可和评价,认为这是一部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藏区人民的关爱,体现民族地区民族团结、民众精神面貌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好作品。
《飞翔的翅膀》于6月30日至7月6日在北京电视台纪实高清频道首播,并在北京电视台新闻频道、北京卫视及北京网路电视台等陆续与观众见面。
分集剧情
第一集
10月的隆宝湖,性急的候鸟已开始陆续向南方迁徙。文德江措,依然早早地驱车来到保护区巡察。隆宝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能够为候鸟提供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区内现有60多种鸟类,是世界濒危珍禽黑颈鹤的主要繁殖和栖息地。
第二集
安排好房屋重建的事情后,扎西拉错又开始了今天的雕刻。从18岁那年起,扎西拉错就开始了玛呢石的雕刻。扎西拉错也因精巧的笔划和手法,在玉树远近闻名。
第三集
囊谦县位于玉树州结古镇以南约180多公里处,流传于此的藏传黑陶製作工艺迄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这里,便是白玛群加的故乡,白玛群加今年31岁,他12岁拜师,是藏族黑陶烧制技艺的第三代传人。
第四集
仁青战德将要带领玉树民间土风歌舞团前往北京,参加中央电视台“2012中国民族民间歌舞乐盛典”的录製。5年前,由50多名农牧民组成的“玉树民间土风歌舞团”成立,仁青战德担任团长,他把当地知名的“依舞”传承人扎西昂江请到团里担任副团长兼编舞,让成员切身感受“依舞”的魅力。
第五集
江西林场的护林员向往常一样驱车进山,对辖区内的林地和野生动植物进行日常巡护。青海省玉树州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
第六集
随着灾后重建的不断推进,旦拉的临时加工厂将再一次搬迁。旦拉出生在玉树州安沖乡。安沖乡,因家家户户从事金属民族用品的加工而远近闻名。其中,安沖藏刀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更是久负盛名。
第七集
一大早,然格寺的几位阿卡们便开始劈柴、挑水、做饭、诵经。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在三年前的那次强烈地震后也曾一度被打乱过许久。然格寺创建于1617年,距今约400年的历史,位于青海省玉树州玉树县小苏莽乡境内。
第八集
放学后曾志元培和往常一样,召集喜爱街舞的几位同学一起排练。曾智元培是玉树第一民族中学的初三学生。他从国小五年级就开始自学街舞,四年来他主要通过在网际网路上观摩视频,练就了令他自信的街舞本领。
第九集
从乡村放映电影回到州里后,更尕扎西进行了短暂的休整和设备维护。今天,他们将再次出发,去另一个村寨放映电影。更尕扎西已经不记得这是地震后第几次放映了。
第十集
尕玛成林準备要去120公里外的结古镇,购买教材和新鲜的营养餐。尕玛成林所在的玉树县安沖乡中心寄宿国小,由于学校教职员工非常紧缺,身为校长的尕玛成林担负起了购买教材和营养餐的工作。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飞翔的翅膀(展现玉树震后重建工作的大型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