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拔萃女书院

拔萃女书院

拔萃女书院

拔萃女书院建于1860年,由香港圣公会创办。该校是香港一所视野面向国际的女子文法中学。拔萃女书院创校后,一直以政府津贴模式办学,2005年9月后,转为直接资助的模式办学。该校培育具有崇高理想,能够继承中国优良传统文化和民主信念,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学生,其办学理念为“ 追求卓越”,力图让学生高效能学习,发挥潜能并乐于终身学习。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拔萃女书院
  • 外文名:Diocesan Girls' School
  • 简称:DGS
  • 校训:Daily Giving Service
  • 创办时间:1860年
  • 类别:文法学校,女子中学
  • 现任校长:刘靳丽娟 女士
  • 知名校友:许文玲
  • 所属地区:中国香港

学校简介

英文名称: Diocesan Girls' School
拔萃女书院
学校
拔萃女书院是中国香港的一所具有国际视野发展的文法学校。在1860年,由香港圣公会创办,成为香港一所提供优质全人教育的女子中学。位于香港九龙佐敦道1号。以补助学校模式运作,英文为教学语言。学校被视为香港最顶尖的学校之一,学生在学术、音乐、体育方面均有成就。学校是G20学校(G20 Schools)之一。拔萃女书院是拔萃女国小的一条龙中学。此外,拔萃女书院是由学校的校董会管理,当中包括不少有才干的行政人士,使该校运作完善,坚守办学宗旨。自创校以来,该校一直是以政府津贴的模式办学,从二零零五年九月开始,以中学一年级为起点,转为直接资助模式办学。

历史

战前
女拔前身为曰字楼女馆,位于港岛般鹹道及东边街,由施美夫会督夫人创于1860年。施美夫是维多利亚教区首任会督,被伦敦会属下组织远东女子教育改善协会(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Female Education in the Far East)派往香港。学校起初只收女童。1866年,更名「Diocesan Female School」。1869年,因财困,学校改为华籍女童收容所。同年,改为「曰字楼孤子院」(Diocesan Home and Orphanage),男女兼收。
1913年,学校终于迁入九龙现址,之前为一片稻田 。20世纪20年代,学校採用Daily Giving Service的校训。二次大战期间,学校被日军占用,改为宪兵总部。1945年9月,学校重开,Ms. Gibbins任战后首任校长(沦陷期间她被关押于赤柱监狱)。Gibbins一获释,随即渡海,回到校舍,校舍逃过遭洗劫的下场。

战后

20世纪50年代,随着近学校的煤气站的关闭,学校能够扩大校舍。建于爱德华时代的建筑被拆除,新建了三栋校舍,以容纳更多学生。1993年,学校启动了一个大型扩建计画,两栋新校舍分别于1993年与1996年落成。此后,一个新阶段的扩建计画完成,于2007年1月12日正式揭幕。
2005年,学校庆祝其145周年校庆,有关其历史的音乐作品「The DGS Girl」亦于沙田大会堂上演。
为纪念前校长Joyce Symons博士,拔萃女国小以「Daily Giving Joyful Service」为校训。此乃「Daily Giving Service」之变体。
2006年,学校参加直接资助计画。2009年,因旧址工程,学校临时迁到深水埗青山道101号。2011年9月,因工程完成,学校迁回原址。同月,学校附属国小 - 拔萃女国小,迁回佐敦道1号旧址。

捐款争议

1976年,学校为其国小向政府提交一份申请表,及港币1000元「自愿募捐」,以兴建新国小校舍。此举找来不少公众批评,更加大了有关名校收生的争议。时任校长Joyce Symons回应,廉政公署已调查过募捐,而募捐是「无意间」提交的。
争议也促成立法局要求扩充立法局教育界议员席位(Joyce Symons是立法局唯一教育界议员)。

历任校长

任次
校长
任期
备注
1.
Miss Wilson
1860年-1863年

2.
Miss M. Eaton
1863年-1866年

3.
Miss Oxlad
1866年-1870年

4.
Mr. W.M.B. Arthur
1870年-1878年

5.
Mr. G. Piercy
1878年-1892年

6.
Miss Johnstone
1894年-1898年

--
Ms. R. Hawker
1898年-1899年
代理
7.
Ms. E. Skipton
1899年-1920年
定下现用校名-拔萃女书院 (Diocesan Girls' School)
8.
Ms. C.A. Ferguson
1921年-1925年
定下校训
9.
Ms. H.D. Sawyer
1925年-1939年

10.
Ms. E.M. Gibbins
1939年-1941年
沦陷期间遭关押于赤柱监狱
--
Various Acting Heads
1941年-1945年
代理,包括西门士夫人 (Dr. C. J. Symons)
--
Mr. J.L. Youngsaye
1945年-1946年
代理
11.
Ms. A.W. Hurrell
1946年-1951年

--
Ms. M. Fisher
1951年-1953年
代理
12.
西门士夫人(Dr. C.J. Symons)
1953年-1985年
首位混血及已婚校长
13.
刘庞以琳(Mrs. Elim Lau, JP)
1985年-1999年
首位华人校长
14.
刘靳丽娟(Mrs. Stella Lau, JP)
1999年-

学校历史

拔萃女书院创办于公元1860年,最初命名为“拔萃女子训练学校”,由首位维多利亚主教史密夫的夫人向多个欧洲团体筹措经费建立,校址位于般鹹道及东边街 附近。六年后改名为“拔萃女子学校”。1869年,由于经济困难,学校局限其服务範围,只为孤儿及贫困华籍女子提供教育,直至1878年始获得政府资助。 1913年正式迁往佐敦道校址(佐敦道1号),并于1920年订定“励志扬善”(Daily Giving Service)为校训。
日军占领香港期间,学校曾成为日军宪兵队总部,直至1945年九月始重新开放。五十年代学校相继兴建三座大楼以容纳人数不断增加之学生。
鑒于有提升国小及中学设施的需要,校董会决定作大型的扩建计画,分别于1993年及1996年落成两座新翼校舍,使学校设施更趋完善。
拔萃女书院于2008年实施校园重建计画,暂搬到位于深水埗青山道101号的临时校舍,待2011年9月,新校舍建成后菜。
拔萃女书院校内建筑拔萃女书院校内建筑

社堂

拔萃女书院目前共有五个社堂,分别以历任校长命名。
社堂制度于1946年由当时的校长Ms. Hurrell引进,当时设有四个社堂,分别为Skipton、Sawyer、Gibbins和Smith(纪念施美夫会督夫人Lydia Smith)。
1951年,Mr. Hurrell辞职返英,Smith House不久易名Hurrell House。
1985年,校长西门士夫人退休后,校方设立第五个社堂,作为纪念。
自1899年以来的英国及混血裔校长中,只有Ms. Ferguson尚未有命名的社堂。Ms. Ferguson在任四年,定下校训,1925年病逝于任上。

重建

由于重建前拔萃女书院及拔萃女国小位于佐敦的校园不敷套用,校方于2007年决定全面重建佐敦校园,以提供更多的教室、活动室及教学设施,容纳因中国小结龙后增加的班别。
整个重建项目最终在2009年4月、即学校复活节假期后开始,经过2年时间后,并于2011年9月1日启用,作为该校150周年校庆的其中一项庆祝活动。在重建期间,拔萃女书院和拔萃女国小的师生分别迁往位于深水埗及将军澳的临时校舍上课。校方把整个耗资近6亿港元的重建计画命名为「卓越菁莪」,当中中学部造价3.8亿元,政府资助2亿元,国小的造价则为2.1亿元,政府资助1.6亿元。因应整个重建计画耗资庞大,校方启动了一名为「DGS任务」的筹款计画,举办抽奖销售、校庆晚宴、步行筹款等各式活动筹款以支持重建所需的费用。
然而,在校方提出重建计画的时候,曾经遭受大批旧生的反对,认为破坏了学校悠久的历史、以及认为旧楼设备精良,足以容纳所有的课堂进行。因而旧生们在重建计画的初段曾成立各种团体,以及在Facebook等社交网站作出抗议。
因为学校土地面积不足,学校的建筑师决定在将大量不需要日光照射的设施迁移至校园14米高的基座,以腾出空间在基座再兴建教学大楼。此外,中国小的教学大楼採用十字架式的布局,一方面争取更多的空间兴建附属设施,另一方面亦让教学大楼课室的景观更加开扬,避免在新校园造成压迫感。
新校园主建筑共有十层,校园总面积由重建前的1.6万平方米增至4.4万平方米。中、国小共设有60个课室、25米游泳训练池、1,400座位大演奏厅、 300人小教堂、田径训练场等一般学校不常见的设施。由于考虑到中、国小部是独立营运的关係,两校的大门分别一如以往地设于佐敦道及加士居道。不过,为了显示两校紧密的关係,新校园的教学大楼中央设一名为「学习的阶梯」的楼梯,楼梯,从校园3楼的教学大楼入口贯穿各层直至8楼。
因应新校舍面积较大,校方将之分开为六部分管理,分别为:
1. 国小部教学大楼(NEW JUNIOR SCHOOL CLASSROOM WING)
2. 国小部礼堂大楼(NEW JUNIOR SCHOOL ASSEMBLY WING)
3. 中学部大楼(NEW SYMONS WING & GIBBINS WING)
4. 中学部礼堂大楼(NEW ASSEMBLY HALL WING)
5. 赛马会楼(JOCKEY CLUB WING)
6. 礼拜堂大楼 (NEW SCHOOL CHAPEL)
重建后的校园设有以下的新设的设施(部分):
设施
楼层位置
所属大楼
1.田径运动场
L4
中学部礼堂大楼(NEW ASSEMBLY HALL WING)
2.音乐厅
L1-L3
中学部礼堂大楼(NEW ASSEMBLY HALL WING)
3.网球场
L7
中学部大楼(NEW GIBBINS WING)
4.排球场
L9
中学部大楼(NEW GIBBINS WING)
5.中间花园
L5
国小部礼堂大楼(NEW JUNIOR SCHOOL ASSEMBLY WING)
6.国小部楼顶花园
L9
国小部礼堂大楼(NEW JUNIOR SCHOOL ASSEMBLY WING)
7.国小图书馆
L1-L2
中学部大楼(NEW SYMONS WING)
8.中学图书馆
L3
中学部大楼(NEW GIBBINS WING)
9.拔萃女广场(DGS Plaza)
L2
/
10.旧生花园(DOGA Place)
L1
/
11.校务处
L2
中学部大楼(NEW SYMONS WING)
12.游泳池
L1
礼拜堂大楼 (NEW SCHOOL CHAPEL)
13.演讲厅
L2
礼拜堂大楼 (NEW SCHOOL CHAPEL)
14.礼拜堂
L4
礼拜堂大楼 (NEW SCHOOL CHAPEL)
15.中学部礼堂
L2
中学部礼堂大楼(NEW ASSEMBLY HALL WING)
16.国小部礼堂
L1
国小部礼堂大楼(NEW JUNIOR SCHOOL ASSEMBLY WING)
17.国小部教室
L6-8
国小部教学大楼(NEW JUNIOR SCHOOL CLASSROOM WING)
18.中学部教室
L4-8
中学部大楼(NEW SYMONS WING)
19.外宾旅舘
L9-10
中学部大楼(NEW SYMONS WING)
拔萃女广场及旧生花园
自从拔萃女书院创校以来,该校位于佐敦道入口的一小片空地一直都是校园举办活动的地方。在重建新大楼的过程中,建筑师将有关的空地加以扩大,禁止车辆驶进,并广植林木。与重建前不同的是,重建后的广场更需担当连线地面佐敦道正门入口至3楼教学大楼入口的角色,因此建筑师在入口兴建了斜台和楼梯到达二楼的广场,并在广场的另一边兴建通往3楼教学大楼入口的楼梯,以提升广场的可达度。而位处广场下层的一楼花园,则被命名为旧生花园(DOGA Place),展出学校的历史文物。

着名校友

何锦姿:何东家族后人,社会活动家,罗文锦爵士夫人
何奇姿:何东家族后人,教育家,香港大学首位女毕业生
西门氏夫人:前校长及立法局议员
何杨展翘:油麻地小轮公司总监、市政局委任议员,九龙城区议会委任议员,何鸿銮夫人
霍罗兆贞:前卫生福利局局长
黄钱其濂:前卫生福利司、前立法局议员
毛妹 : 芭蕾舞蹈家
廖秀冬:前环境运输及工务局局长
蔡洁如:粤港合作统筹小组组长
任咏华 : 香港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任咏华, 欧莱雅—教科文组织妇女与科学奖得主
郑汝桦 : 运输及房屋局局长
周凯旋:大股东
雷怡晖:雷瑞德家族后人及公关
莫文蔚:艺人
何韵诗:歌手
袁安愉:高伟绅律师行律师
黄丹仪: 作曲人、监製及歌手
杨宝玲:1987年香港小姐
孙泳恩:1973年香港小姐
徐咏璇:香港大学发展及校友事务部总监
蔡晓慧:前香港游泳代表
施幸余:香港游泳代表
林学华:金鹰证券董事
孙慧(傅明宪): 前艺人
潘芳芳:香港无线电视艺员
夏嘉懋:时装设计师
何志恩: 时装设计师
程文辉:社会福利署第一位失明社工(已殁)
谭爱莲:杨铁梁夫人
岸西:着名电影编剧、导演
谈美琪:无线新闻记者、主播
王迪诗:香港作家
郭妤浅:唐英年配偶
麦明诗:2015年香港小姐冠军
庞卓欣:2015年香港小姐亚军

校歌

Verse 1
Our Father, by whose servants
Our house was built of old,
Whose hand hath crowned her children
With blessings manifold,
For thine unfailing mercies
Far-strewn along our way,
With all who passed before us,
We praise thy name to-day.
Verse 2
The changeful years unresting
Their silent course have sped,
New comrades ever bringing
In comrades' steps to tread;
And some are long forgotten,
Long spent their hopes and fears;
Safe rest they in thy keeping,
Who changest not with years.
Verse 3
They reap not where they laboured,
We reap what they have sown;
Our harvest may be garnered
By ages yet unknown.
The days of old have dowered us
With gifts beyond all praise:
Our Father, make us faithful
To serve the coming days.
Verse 4
Before us and beside us,
Still holden in thine hand,
A cloud unseen of witness,
Our elder comrades stand:
One family unbroken,
We join, with one acclaim,
One heart, one voice uplifting,
To glorify thy name.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拔萃女书院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