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猫须公
猫须公,学名肾茶。别名猫须草、化石草、腰只草、肾草,唇形科肾茶属植物。由于其雄蕊酷似猫的鬍鬚,故有此名。多年生草本。原产云南南部、印度、南洋群岛;现产于中国云南南部、广东、海南、广西南部、台湾及福建。常生于林下潮湿处,有时也见于无荫平地上,更多为栽培,海拔上达1050米。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肾茶
- 拉丁学名:OrthosiphonariStatus
- 别称:猫须草、化石草、腰只草等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目:管状花目
- 科:唇形科
- 属:肾茶属
- 分布区域:云南南部、印度、南洋群岛;
形态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1-1.5m。茎直立,四棱形,被倒向短柔毛。叶对生;叶柄长0.4-3cm,被短柔毛;叶片卵形、菱状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2-8.5cm,宽1-5cm,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下延至叶柄,边缘在基部以上具粗牙齿工疏圆齿,齿端具小突尖,两面被短柔毛及腺点。轮伞花序具6朵花,在主茎和侧枝顶端组成间断的总状花序,长8-12cm;苞片圆卵形,长约3.5mm,先端柔尖,下面密被短柔毛,边缘具缘毛;花萼钟形,长5-6mm,外面被微柔毛及腺点,花后增大,上唇大,圆形,下唇具4齿,齿三角形,先端具芒尖,正中2齿比侧2齿长1倍,边缘均具短缘毛;花冠浅紫色或白色,外面被微柔毛,上唇具腺点,花冠筒极狭,长9-19mm,直径约1mm,上辰大,外反,3裂,中裂片较大,先端微缺,下唇直伸,长圆形,微凹;雄蕊4,极度超出花冠筒外2-4cm,前对略长,花葯小;子房4裂,花柱长长地伸出,柱头2浅裂;花盘前方呈指状膨大。小坚果卵形,深褐色,具皱纹。花期5-11月,果期6-12月。
其花序为轮伞形,在主茎及分枝上又多重地组成顶生总状花序,十分美观。
分布範围
原产云南南部、印度、南洋群岛;现产于中国云南南部、广东、海南、广西南部、台湾及福建。喜温暖湿润的气候,较耐阴,生长适温为20-30摄氏度,对土壤要求不严格。
产广东海南,广西南部,云南南部,台湾及福建;常生于林下潮湿处,有时也见于无荫平地上,更多为栽培,海拔上达1050米。自印度,缅甸,泰国,经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至澳大利亚及邻近岛屿也有。模式标本采自印度尼西亚的爪哇。
主要价值
云南的傣族称猫须草为“牙路妙”,常种于房前屋后的园圃之中,作观赏及药用。家人如患泌尿系统病或上呼吸道炎症,随手采来新鲜的猫须草,用开水一冲就服用,既当茶喝,又可治病。据有关资料记载,猫须草清凉消炎,主要用于治疗急慢性肾炎、膀胱炎、尿路结石和风湿性关节炎。
关于猫须草的记载见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猫须草
【异名】猫须公、肾茶。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猫须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猫须草,亚灌木,高0.5~1米。茎枝四方形,紫褐色。叶对生;卵状披针形,长3~12厘米,宽1.5~5厘米,边缘在中部以上有锯齿,两面被毛,下面具腺点;叶柄长1~3厘米。花淡紫色,2~3朵一束对生,总状花序式排列于枝顶;萼管状,5齿裂,结果时下倾,上面裂齿大,膜质;花冠管纤弱,肢2唇形,上唇3~4裂,下唇全缘;雄蕊4,2长2短,花丝伸出花冠之外,形如猫须,长4~6厘米;花盘前面肿胀:花柱顶端棒状。小坚果球形,表面有网纹。花期夏、秋。生于阳光充足的旷地上,分布我国南部。多为栽培。
【採集】全年可采,切段,晒乾。
【化学成分】含硫酸钙、未知有机酸的钙盐和钾盐,挥髮油、皂甙、戊糖,己糖、葡萄糖醛酸等。叶含内消旋肌醇。
【性味】甘淡微苦,凉。
【功用主治】清热去湿,排石利水。治急慢性肾炎,膀胱炎,尿路结石,风湿性关节炎。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2两(鲜者3~4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