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森元
朱森元,1930年10月26日出生于江苏溧阳,液体火箭发动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究员、科技委顾问。
1949年朱森元进入国立南京大学工学院航空系学习;1952年朱森元被选中派去苏联留学并前往北京专门进行了俄语学习。1953年进入莫斯科汽车机械学院学习;1957年从莫斯科汽车机械工程学院毕业后转为莫斯科包曼高等工业学校研究生院研究生;1960年获得莫斯科包曼高等工业学校研究生院副博士学位;1961年回国被分配到国防部五院十一所工作,历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主任设计师;1970年在北大荒下放的朱森元被调回北京,负责新型氢氧火箭发动机研究;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森元长期致力于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理论研究和研製工作。主持完成了液体火箭发动机冷却剂超临界传热计算方法和沸腾换热临界热流计算方法的研究。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朱森元
- 国籍:中国
- 出生地:江苏溧阳
- 出生日期:1930年10月26日
-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 毕业院校:莫斯科包曼高等工业学校研究生院
- 主要成就: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的设计师 - 代表作品:《氢氧火箭发动机及其低温技术》
人物经历
1930年10月26日,朱森元出生于江苏溧阳。
1949年,朱森元进入国立南京大学工学院航空系学习。
1951年,朱森元被选派到北京参加全国学生代表大会。
1952年,朱森元在三年级时从南京大学航空系肄业,被派去苏联留学。进入留苏预备部,并再次来到北京,专门进行了俄语学习。
1953年,朱森元来到苏联首都莫斯科,考虑到当时中国在筹建第一汽车製造厂,急需汽车人才,于是朱森元就进入莫斯科汽车机械学院学习。通过考试测验使得苏联人同意他跳入大学二年级。
1957年,朱森元从莫斯科汽车机械工程学院毕业,他的毕业论文被苏联教育部评为优秀毕业论文。之后转为莫斯科包曼高等工业学校研究生院(现国立莫斯科科技大学)研究生。
1960年12月,朱森元在前苏联莫斯科包曼高等工业学校研究生院答辩时,获得21位评审的全票通过,并获得副博士学位。
1961年,朱森元回国被分配到国防部五院十一所(现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工作,历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主任设计师。
1970年8月,由于距地面36000公里的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就是中国航天要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在北大荒下放的朱森元被调回北京,负责新型氢氧火箭发动机研究。
1977年,朱森元出访法国。
1987年1月,朱森元在中南海受到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95年,朱森元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1年,朱森元与其他68位两院院士一起联合发出倡议,建设中华文化标誌城。
2008年,78岁的朱森元站在新闻发布会的讲台上,代表当年的69位院士,继续为标誌城的建设鼓与呼。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综述
朱森元早期参加地地飞弹用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製;负责研製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成功用于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工程等。在“863”航天领域的发展战略研究中,提出只需研製两种大推力火箭发动机进行积数式发展,就能使新一代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实现大幅度提高。此建议国家已立项研製。
朱森元先后参加了液体火箭发动机相关的多项研究工作。其中《超临界传热计算方法》和《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的临界热流计算方法》两项研究结果被广泛套用于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冷却选择和推力室冷却方案设计中。1970年后,负责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的研製工作,为中国首次发射地球同步定点轨道的通信卫星提供了高性能先进的动力装置。1984年4月8日,中国首次用“长征三号”氢氧发动机的液体火箭发射一颗通信卫星成功。发射关键如何将卫星準确地送到36000千米的地球同步轨道。中国地理位置处于北半球,纬度倾角大,这就意味着发射的运载火箭至少有3级,而且第3级需要具有第2次启动的功能。为此则必须採用新型大推力的氢氧火箭发动机。这种火箭发动机研製的成功,使中国在国际航天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1961年,朱森元从苏联回国后,参加了“两弹结合”运载火箭的主发动机研製,并完成了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的临界热流和超临界换热的重要课题研究。超临界换热的设计原则和临界热流计算方法,都成功地套用于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再生冷却方案设计中。以后他又参加了各种近程、中程和洲际飞弹上用的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製工作。
20世纪70年代后期,朱森元负责研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第三级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不仅要攻克许多液氢超低温技术的关键,而且要攻克失重条件下空中二次启动发动机的重大关键。1984年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中国第一颗同步定点轨道的通信卫星。
20世纪70年代后,朱森元负责研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的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攻克了在失重条件下空中二次起动技术等许多超低温火箭发动机特有的关键技术,成为中国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该火箭于1984年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颗同步定点通信卫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掌握空中二次起动氢氧发动机技术的国家,并使中国的运载火箭顺利地进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
1987年以后转而从事863-2航天高技术发展战略研製工作,负责液体火箭发动机及大型运载火箭的发展研究。参加863-204专家组发展途径论证工作,该总结报告为“神州号飞船”国家立项提供了技术支撑,获国防科技软科学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在担任“火箭发动机和大型运载火箭专家组”组长期间,朱森元提出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必须是“低成本、高可靠、无污染,进行模组化研製,积木式”发展的建议,结合国内的各种条件,进行了大量的方案计算和分析。这个建议已被863--2专家委员会批准并上报当时的国防科工委。也被列入2000年11月23日中国政府发表的“中国的航天”白皮书的有关内容中。两种火箭发动机在“十五”期内已开始预研。
朱森元正在从事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重複使用运载器和单级入轨运输器的发展战略研究。由于他在国家高技术发展战略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曾多次获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授予的荣誉证书。2001年2月获国家科学技术部和解放军总装备部授予的“国家863计画十五周年先进个人”奖牌和荣誉证书。
- 学术论着
1995年在总结十多年研製氢氧火箭发动机经验的基础上出版了《氢氧火箭发动机及其低温技术》专着。
时间 | 名称 |
---|---|
1995年 | 《氢氧火箭发动机及其低温技术》 |
- 科研成果奖励
1985年氢氧发动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人才培养
朱森元长期担任硕士和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的兼职教授。已培养出3名硕士,2名博士和1名博士后。目前仍带有3名博士生。
荣誉表彰
1984年 | “航天部劳动模範”称号 | 航天部 |
1984年 | 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 | 国家人事部 |
1991年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
1995年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2001年2月 | “国家‘863’计画十五周年”先进个人 | 国家科技部和总装备部联合授予 |
社会任职
863-702的技术谘询专家。曾任国家“863”计画航天领域中的专家组组长、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员会常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画(863计画)航天领域863-204专家组成员、火箭发动机和大型运载火箭专家组组长、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技术谘询专家、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宇航学会理事,运载火箭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常务理事等。朱森元现任中国运载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员会顾问、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计算流体力学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防工业出版社科学技术顾问。任国家计算流体力学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的兼职博士生导师。
个人生活
虽然插秧劳损和受凉给他留下了风湿性关节痛的毛病。搞氢氧发动机预研的几年,他背着很大的压力。知识分子被说成“臭老九”,下工厂搞研製的他也始终被扣着接受“再教育”的帽子。那时他的爱人同样下放回京不久,在北京西北郊工作,一周回一次南郊的家。平时朱森元又当爹又当妈,早上5点起床捅蜂窝煤炉子做早饭,6点半要赶到3公里外的车间参加“早请示”和“军训”。儿子生病就更狼狈不堪,天不亮就要去医院挂急诊打针。
人物评价
朱森元是中国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在高科技航天领域大型运载火箭和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概念研究、火箭发动机及大型运载火箭方案论证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前瞻性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贡献。
朱森元学风严谨、工作扎实,善于总结经验,指导实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