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五君子
春秋五君子,指的是春秋时期为人光明正大、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五位君子,他们分别是:鲍叔牙、子目夷、斗子文、赵衰、蹇叔。
鲍叔牙犯言直谏,子目夷有礼谦让,斗子文不徇私情,赵衰不慕权势,蹇叔淡名薄利,此五人皆是春秋时期为人最正派的五位君子。
基本介绍
- 本名:春秋五君子
- 人物:鲍叔牙子目夷斗子文赵衰蹇叔
历史人物
鲍叔牙
- 鲍叔牙——犯言直谏的君子
鲍叔牙(公元前723年或公元前716年-前644年)姒姓,鲍氏,名叔牙。颍上(今属安徽)人。春秋时期齐国大夫。
犯言直谏的鲍叔牙

早年辅助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齐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协助公子小白夺得国君之位,并推荐管仲为相。齐桓公三十年(公元前656年),参与“召陵之盟”使诸国尊齐王霸主。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鲍叔牙称相,并在不久后病逝。
在鲍叔牙的协助下,在齐国顺利实行了他的治国之道。鲍叔牙为政重教化,使齐国迅速由乱转治,由弱变强,齐桓公也成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子目夷
- 子目夷——有礼谦让的君子
子目夷,生卒年不详,子姓,名目夷,字子鱼,因担任司马,故称司马子鱼,春秋时期宋国宗室、大臣。目夷是宋桓公庶长子,宋襄公异母兄,为鱼姓始祖。
有礼谦让的子目夷

目夷因是庶子,故无缘太子之位。宋桓公病重时,目夷异母弟太子兹甫请求让目夷作为继承人,目夷推辞不肯接受(一说是宋桓公不同意)。公元前651年,宋桓公病逝,太子兹甫即位,是为宋襄公。宋襄公即位后,目夷担任左师,处理朝政大事,宋国由此安定太平。
公元前639年,宋襄公不听目夷劝谏,以小国身份召开诸侯盟会,结果遭楚国擒获,后得以释放回国。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国之间爆发泓水之战,由于宋襄公不採纳目夷的建议,错失出战良机,最终导致宋国在此战惨败。此后关于目夷的事迹不详。
斗子文
- 斗子文——不徇私情的君子
斗子文,即令尹子文,若敖族,楚云梦泽地(今湖北天门境内)人,斗氏,名谷于菟,字子文。是楚国有名的令尹。 他的身世,《左传·宣公四年》有详细的记载:初,若敖娶于䢵(䢵,即郧),生斗伯比。若敖卒,从其母畜于䢵,淫于䢵子之女,生子文焉。䢵夫人使弃诸梦中(杨伯峻《春秋左氏传)注:梦即楚之云梦泽,在江北)。虎乳之。䢵子田,见之,惧而归。夫人以告,遂使收之。楚人谓乳谷,谓虎于菟,故命之曰斗谷于菟。以其女妻伯比。实为令尹子文。
不徇私情的斗子文

赵衰
- 赵衰——不慕权势的君子
赵衰(cuī)(?—前622年),即赵成子。嬴姓,赵氏,字子余,一曰子余,谥号曰“成季”。亦称孟子余。谋士、战略家、政治家、赵国君主的祖先。是辅佐晋文公称霸的五贤士之一。春秋时期的晋国晋文公大夫,造父的后代。
不慕权势的赵衰

从晋献公二十一年(前656年)起跟随晋文公重耳19年流亡生涯,在流亡途中多次献计协助晋文公脱险。晋惠公十四年(前637年),晋文公回国,赵衰任上卿,封原地。晋文公四年(前632年),赵衰随晋文公参与践土之盟。奠定晋国盟主地位。晋襄公六年(前622年),赵衰去世,儿子赵盾(即赵宣子)继位。
蹇叔
- 蹇叔——淡名薄利的君子
蹇叔(约前690年-前610年),春秋时宋国铚邑(今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人,曾任秦国右相。是先秦着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为百里奚推荐,秦穆公任为上大夫。公元前628年,秦穆公欲袭郑,他加以谏阻,认为长途偷袭,军易疲劳,郑亦会有备,穆公不听,仍派孟明视东征。时其子亦在军中,他泣送其子,断言秦军定在崤山为晋所败。结果,秦军至滑(今河南偃师东南),知郑已有防备,返途到崤山(今河南省洛宁县东宋乡王岭村交战沟)被晋军所伏击,全军覆没,主帅孟明视等被俘,穆公深悔不听其言。
淡名薄利的蹇叔

历史记载
鲍叔牙犯言直谏,子目夷有礼谦让,斗子文不徇私情,赵衰不慕权势,蹇叔淡名薄利,此五人皆是春秋时期为人最正派的五位君子。
《韩诗外传》:“齐有鲍叔.……知贤,智也;推贤,仁也;引贤,义也。有此三者,又何加焉?”
《后汉书》:赵衰之拔郤谷,不轻公叔之升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