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堂伯父
堂伯父,指的是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中比父亲年龄大的,即伯叔祖父(即从祖祖父)的儿子中比父亲年龄大的,即祖父的侄子(即兄子/弟子)中比父亲年龄大的,是父亲的堂兄(即从父兄)。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堂伯父
- 拼音:tánɡ bó fù
- 注音:ㄊㄤˊ ㄅㄛˊ ㄈㄨˋ
- 简称:堂伯
- 现今称谓:堂伯父
- 上古称谓:从祖父、从祖伯父、从祖伯
- 中古称谓:从父、从伯父、从伯
- 中古称谓:同堂伯父、同堂伯、堂伯父、堂伯
- 相关称谓:堂伯母
- 同类称谓:堂舅
- 对称称谓:堂侄、堂侄媳、堂侄女、堂侄女婿
含义
堂伯父,指的是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中比父亲年龄大的,即伯叔祖父(即从祖祖父)的儿子中比父亲年龄大的,即祖父的侄子(即兄子/弟子)中比父亲年龄大的,是父亲的堂兄(即从父兄)。
父亲的堂兄(即从父兄),上古汉语称为从祖父(“从祖”+“父”的意思);
父亲的堂兄(即从父兄),上古汉语称为从祖伯父,简称为从祖伯;
父亲的堂兄(即从父兄),晋代称为从父(“从”+“父”的意思);
父亲的堂兄(即从父兄),晋代称为从伯父,简称为从伯;
父亲的堂兄(即从父兄),晋代称为同堂伯父,简称为同堂伯;
父亲的堂兄(即从父兄),唐代简称为堂伯父,简称为堂伯;
父亲的堂兄(即从父兄),现在称为堂伯父。
父亲和堂伯父是同祖父的兄弟关係(即从父兄弟),父亲和堂伯父的祖父都是曾祖父。
亲属关係在五服之内,堂伯父死后的丧服为小功。
示例
清·沈复《浮生六记·卷一·闺房记乐》:“余堂伯父素存【沈素存】公早亡,无后,吾父以余嗣焉。”
王力《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二十一)》:“父之伯叔称为从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其妻称为从祖祖母(伯祖母、叔祖母),其子称为从祖父,俗称堂伯、堂叔,这是同曾祖的伯叔,其妻称为从祖母(堂伯母、堂叔母),堂伯叔之子称为从祖晜弟,又称为再从兄弟(从堂兄弟),这是同曾祖的兄弟。”
王力《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二十一)》:“男子为从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从祖祖母(伯祖母、叔祖母)、从祖父(堂伯、堂叔)、从祖母(堂伯母、堂叔母)、从祖晜弟(再从兄弟)、从父姊妹(堂姊妹)、外祖父母都是小功,女子为丈夫的姑母姊妹,为娣妇姒妇也是小功。”
堂伯父含义演变过程1
表1-1:上古汉语亲属称谓表 | ||||||||
族高王父 | 亲同姓 | |||||||
高祖王父 | 族曾王父 | 族祖王父 | 族祖父 | 族昆弟 | 族兄子/ 族弟子 | 族兄孙/ 族弟孙 | 族兄曾孙/ 族弟曾孙 | |
曾祖王父 | 从祖王父 | 从祖父 | 从祖昆弟 | 从祖兄子/ 从祖弟子 | 从祖兄孙/ 从祖弟孙 | 从祖兄曾孙/ 从祖弟曾孙 | ||
王父 | 世父/叔父 | 从父昆弟 | 从父兄子/ 从父弟子 | 从父兄孙/ 从父弟孙 | 从父兄曾孙/ 从父弟曾孙 | |||
考 | 昆弟 | 兄子/弟子 | 兄孙/弟孙 | 兄曾孙/ 弟曾孙 | 兄玄孙/ 弟玄孙 | |||
己 | 子 | 孙 | 曾孙 | 玄孙 | ||||
表1-2:上古汉语亲属称谓表 | ||||||||
族高祖父 | 亲同姓 | |||||||
高祖父 | 族曾祖父 | 族祖父 | 族父 | 族兄弟 | ||||
曾祖父 | 从祖祖父 | 从祖父 | 从祖兄弟 | 族子 | ||||
祖父 | 伯父/叔父 | 从父兄弟 | 从子 | 族孙 | ||||
父 | 兄弟 | 兄子/弟子 | 从孙 | 族曾孙 | ||||
己 | 子 | 孙 | 曾孙 | 玄孙 | ||||
注: 1.以上两表是上古汉语较为原始的亲属称谓,中古汉语对亲属的称谓变得多元化、複杂化了,因此,表中的族曾祖父、族祖父、从祖父、族父、族兄弟、从子、从孙、族子、族孙、族曾孙,都是本义而不是裹义或新义。 2.据表可知,在上古汉语亲属称谓中,自己的从孙的父亲是自己的兄子/弟子,自己的族孙的父亲是自己的从子,不要想当然地认为是自己的族孙的父亲是自己的族子。 | ||||||||
亲属称谓表2-1:晋代以后亲属称谓表 | ||||||||
族高祖父 | 亲同姓 | |||||||
高祖父 | 族曾祖父 | 族祖父 | 族父 | 族兄弟 | ||||
曾祖父 | 从祖父 | 从父 | 从祖兄弟 | 族子 | ||||
祖父 | 伯父/叔父 | 从父兄弟 | 从子 | 族孙 | ||||
父 | 兄弟 | 兄子/弟子 | 从孙 | 族曾孙 | ||||
己 | 子 | 孙 | 曾孙 | 玄孙 | ||||
亲属称谓表2-2:晋代以后亲属称谓表 | ||||||||
从高祖父 | 再从曾祖父 | 族祖父 | 族父 | 亲同姓 | ||||
高祖父 | 从曾祖父 | 再从祖父 | 再从父 | 族兄弟 | 族子 | |||
曾祖父 | 从祖父 | 从父 | 再从兄弟 | 再从子 | 族孙 | 族曾孙 | 族玄孙 | |
祖父 | 伯父/叔父 | 从兄弟 | 从子 | 再从孙 | 再从曾孙 | 再从玄孙 | ||
父 | 兄弟 | 兄子/弟子 | 从孙 | 从曾孙 | 从玄孙 | |||
己 | 子 | 孙 | 曾孙 | 玄孙 | ||||
亲属称谓表3-1:唐代以后亲属称谓表 | ||||||||
从高祖父 | 再从曽祖父 | 三从祖父 | 三从父 | 四从兄弟 | 四从子 | |||
高祖父 | 从曾祖父 | 再从祖父 | 再从父 | 三从兄弟 | 三从子 | 四从孙 | 四从曾孙 | 四从玄孙 |
曾祖父 | 从祖父 | 从父 | 再从兄弟 | 再从子 | 三从孙 | 三从曾孙 | 三从玄孙 | |
祖父 | 伯父/叔父 | 从兄弟 | 从子 | 再从孙 | 再从曾孙 | 再从玄孙 | ||
父 | 兄弟 | 兄子/弟子 | 从孙 | 从曾孙 | 从玄孙 | |||
己 | 子 | 孙 | 曾孙 | 玄孙 | ||||
亲属称谓表4-1:五代以后亲属称谓表 | ||||||||
从高祖父 | 再从曽祖父 | 族祖父 | 族父 | 亲同姓 | ||||
高祖父 | 从曾祖父 | 再从祖父 | 再从父 | 族兄弟 | ||||
曾祖父 | 从祖父 | 从父 | 再从兄弟 | 族子 | 族孙 | 族曾孙 | 族玄孙 | |
祖父 | 伯父/叔父 | 从兄弟 | 再从子 | 再从孙 | 再从曾孙 | 再从玄孙 | ||
父 | 兄弟 | 从子 | 从孙 | 从曾孙 | 从玄孙 | |||
己 | 子 | 孙 | 曾孙 | 玄孙 | ||||
亲属称谓表4-2:五代以后亲属称谓表 | ||||||||
从高祖父 | 再从曽祖父 | 三从祖父 | 三从父 | 四从兄弟 | ||||
高祖父 | 从曾祖父 | 再从祖父 | 再从父 | 三从兄弟 | 四从子 | 四从孙 | 四从曾孙 | 四从玄孙 |
曾祖父 | 从祖父 | 从父 | 再从兄弟 | 三从子 | 三从孙 | 三从曾孙 | 三从玄孙 | |
祖父 | 伯父/叔父 | 从兄弟 | 再从子 | 再从孙 | 再从曾孙 | 再从玄孙 | ||
父 | 兄弟 | 从子 | 从孙 | 从曾孙 | 从玄孙 | |||
己 | 子 | 孙 | 曾孙 | 玄孙 |
堂伯父含义演变过程2
表1-3:上古汉语亲属称谓表 | ||||||||
族高祖父 | 亲同姓 | |||||||
高祖父 | 族曾祖父 | 族伯叔祖父 | 族伯叔父 | 族兄弟 | ||||
曾祖父 | 从祖祖父 | 从祖伯叔父 | 从祖兄弟 | 族子 | ||||
祖父 | 伯叔父 | 从父兄弟 | 从子 | 族孙 | ||||
父 | 兄弟 | 兄子/ 弟子 | 从孙 | 族曾孙 | ||||
己 | 子 | 孙 | 曾孙 | 玄孙 | ||||
注: 1.上表是上古汉语较为原始的亲属称谓,中古汉语对亲属的称谓变得多元化、複杂化了,因此,表中的族曾祖父、族祖父、从祖父、族父、族兄弟、从子、从孙、族子、族孙、族曾孙,都是本义而不是裹义或新义。 2.据表可知,在上古汉语亲属称谓中,自己的从孙的父亲是自己的兄子/弟子,自己的族孙的父亲是自己的从子,不要想当然地认为是自己的族孙的父亲是自己的族子。 | ||||||||
亲属称谓表2-3:晋代以后亲属称谓表 | ||||||||
伯叔高祖父 | 从伯叔 曽祖父 | 再从伯 叔祖父 | 族伯叔父 | 亲同姓 | ||||
高祖父 | 伯叔曽祖父 | 从伯叔祖父 | 再从伯叔父 | 族兄弟 | 族侄 | 族侄孙 | 族侄曾孙 | 族侄玄孙 |
曾祖父 | 伯叔祖父 | 从伯叔父 | 再从兄弟 | 再从侄 | 再从侄孙 | 再从侄曾孙 | 再从侄玄孙 | |
祖父 | 伯叔父 | 从兄弟 | 从侄 | 从侄孙 | 从侄曾孙 | 从侄玄孙 | ||
父 | 兄弟 | 侄 | 侄孙 | 侄曾孙 | 侄玄孙 | |||
己 | 子 | 孙 | 曾孙 | 玄孙 | ||||
亲属称谓表2-4:晋代以后亲属称谓表 | ||||||||
伯叔高祖父 | 同堂伯 叔曽祖父 | 再从伯 叔祖父 | 族伯叔父 | 亲同姓 | ||||
高祖父 | 伯叔曽祖父 | 同堂伯 叔祖父 | 再从伯叔父 | 族兄弟 | 族侄 | 族侄孙 | 族侄曾孙 | 族侄玄孙 |
曾祖父 | 伯叔祖父 | 同堂伯叔父 | 再从兄弟 | 再从侄 | 再从侄孙 | 再从侄曾孙 | 再从侄玄孙 | |
祖父 | 伯叔父 | 同堂兄弟 | 同堂侄 | 同堂侄孙 | 同堂侄曾孙 | 同堂侄玄孙 | ||
父 | 兄弟 | 侄 | 侄孙 | 侄曾孙 | 侄玄孙 | |||
己 | 子 | 孙 | 曾孙 | 玄孙 | ||||
亲属称谓表3-2:唐代以后亲属称谓表 | ||||||||
伯叔高祖父 | 从伯叔 曽祖父 | 再从伯 叔祖父 | 三从伯叔父 | 四从兄弟 | 四从侄 | 四从侄孙 | 四从侄曾孙 | 四从侄玄孙 |
高祖父 | 伯叔曽祖父 | 从伯叔祖父 | 再从伯叔父 | 三从兄弟 | 三从侄 | 三从侄孙 | 三从侄曾孙 | 三从侄玄孙 |
曾祖父 | 伯叔祖父 | 从伯叔父 | 再从兄弟 | 再从侄 | 再从侄孙 | 再从侄曾孙 | 再从侄玄孙 | |
祖父 | 伯叔父 | 从兄弟 | 从侄 | 从侄孙 | 从侄曾孙 | 从侄玄孙 | ||
父 | 兄弟 | 侄 | 侄孙 | 侄曾孙 | 侄玄孙 | |||
己 | 子 | 孙 | 曾孙 | 玄孙 | ||||
亲属称谓表3-3:唐代以后亲属称谓表 | ||||||||
伯叔高祖父 | 堂伯叔 曽祖父 | 从堂伯 叔祖父 | 族伯叔父 | 亲同姓 | ||||
高祖父 | 伯叔曽祖父 | 堂伯叔祖父 | 从堂伯叔父 | 族兄弟 | 族侄 | 族侄孙 | 族侄曾孙 | 族侄玄孙 |
曾祖父 | 伯叔祖父 | 堂伯叔父 | 从堂兄弟 | 从堂侄 | 从堂侄孙 | 从堂侄曾孙 | 从堂侄玄孙 | |
祖父 | 伯叔父 | 堂兄弟 | 堂侄 | 堂侄孙 | 堂侄曾孙 | 堂侄玄孙 | ||
父 | 兄弟 | 侄 | 侄孙 | 侄曾孙 | 侄玄孙 | |||
己 | 子 | 孙 | 曾孙 | 玄孙 | ||||
亲属称谓表5-1:近代、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表 | ||||||||
伯叔高祖父 | 堂伯叔 曽祖父 | 从伯叔祖父 | 族伯叔父 | |||||
高祖父 | 伯叔曽祖父 | 堂伯叔祖父 | 从伯叔父 | 族兄弟 | 族侄 | 族侄孙 | 族侄曾孙 | 族侄玄孙 |
曾祖父 | 伯叔祖父 | 堂伯叔父 | 从兄弟 | 从侄 | 从侄孙 | 从侄曾孙 | 从侄玄孙 | |
祖父 | 伯叔父 | 堂兄弟 | 堂侄 | 堂侄孙 | 堂侄曾孙 | 堂侄玄孙 | ||
父 | 兄弟 | 侄 | 侄孙 | 侄曾孙 | 侄玄孙 | |||
己 | 子 | 孙 | 曾孙 | 玄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