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侄曾孙
侄曾孙,指的是自己的亲兄弟的曾孙,是儿子的堂兄弟(即从父兄弟)的孙子,即自己的侄子(即兄子/弟子)的孙子,即儿子的堂侄孙(即族孙),是孙子的从兄弟(即从祖兄弟)的儿子,即自己的侄孙(即从孙)的儿子,即孙子的从侄(即族子),是曾孙的族兄弟。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侄曾孙
- 外文名:brother's son's grandson
- 拼音:zhí zēnɡ sūn
- 注音:ㄓˊ ㄗㄥ ㄙㄨㄣ
- 简称:侄曾孙
- 现今称谓:侄曾孙
- 上古称谓:兄(之)曾孙、弟(之)曾孙
- 上古称谓:族曾孙
- 中古称谓:从曾孙、侄曾孙
- 相关称谓:侄曾孙媳
- 同类称谓:侄外曾孙
- 对称称谓:伯曾祖父、伯曾祖母
- 对称称谓:叔曾祖父、叔曾祖母
含义
自己的亲兄弟的曾孙,上古汉语称为兄(之)曾孙/弟(之)曾孙、族曾孙(“族”+“曾孙”的意思);
自己的亲兄弟的曾孙,晋代称为从曾孙(“从”+“曾孙”的意思);
自己的亲兄弟的曾孙,晋代称为侄曾孙;
自己的亲兄弟的曾孙,现在称为侄曾孙。
曾孙的曾祖父(即自己)和侄曾孙的曾祖父(即自己的亲兄弟)是同父亲的兄弟关係(即亲兄弟),曾孙和侄曾孙的高祖父都是父亲。
亲属关係在五服之内,侄曾孙死后的丧服为缌麻。
示例
1995年初冬,长乐首占村为纪念郑振铎徵集有关的文物,徵集到一件珍贵的资料———首张郑氏残缺的“讣告”,在一张八开纸上,尚能见到具名者共36人,其中有“缌服侄曾孙振铎”等字样,分析起来,这是郑振铎的曾伯祖或曾叔祖丧葬的“讣告”,这正印证了他有“回乡葬祖”之行。
侄曾孙含义演变过程1
表1-1:上古汉语亲属称谓表 | ||||||||
族高王父 | 亲同姓 | |||||||
高祖王父 | 族曾王父 | 族祖王父 | 族祖父 | 族昆弟 | 族兄子/ 族弟子 | 族兄孙/ 族弟孙 | 族兄曾孙/ 族弟曾孙 | |
曾祖王父 | 从祖王父 | 从祖父 | 从祖昆弟 | 从祖兄子/ 从祖弟子 | 从祖兄孙/ 从祖弟孙 | 从祖兄曾孙/ 从祖弟曾孙 | ||
王父 | 世父/叔父 | 从父昆弟 | 从父兄子/ 从父弟子 | 从父兄孙/ 从父弟孙 | 从父兄曾孙/ 从父弟曾孙 | |||
考 | 昆弟 | 兄子/弟子 | 兄孙/弟孙 | 兄曾孙/ 弟曾孙 | 兄玄孙/ 弟玄孙 | |||
己 | 子 | 孙 | 曾孙 | 玄孙 | ||||
表1-2:上古汉语亲属称谓表 | ||||||||
族高王父 | 亲同姓 | |||||||
高祖王父 | 族曾王父 | 族祖王父 | 族父 | 族昆弟 | ||||
曾祖王父 | 从祖祖父 | 从祖父 | 从祖昆弟 | 族子 | ||||
王父 | 世父/叔父 | 从父昆弟 | 从子 | 族孙 | ||||
父 | 昆弟 | 兄子/弟子 | 从孙 | 族曾孙 | ||||
己 | 子 | 孙 | 曾孙 | 玄孙 | ||||
表1-3:上古汉语亲属称谓表 | ||||||||
族高祖父 | 亲同姓 | |||||||
高祖父 | 族曾祖父 | 族祖父 | 族父 | 族兄弟 | ||||
曾祖父 | 从祖祖父 | 从祖父 | 从祖兄弟 | 族子 | ||||
祖父 | 伯父/叔父 | 从父兄弟 | 从子 | 族孙 | ||||
父 | 兄弟 | 兄子/弟子 | 从孙 | 族曾孙 | ||||
己 | 子 | 孙 | 曾孙 | 玄孙 | ||||
注: 1.以上三表是上古汉语较为原始的亲属称谓,中古汉语对亲属的称谓变得多元化、複杂化了,因此,表中的族曾祖父、族祖父、从祖父、族父、族兄弟、从子、从孙、族子、族孙、族曾孙,都是本义而不是裹义或新义。 2.据表可知,在上古汉语亲属称谓中,自己的从孙的父亲是自己的兄子/弟子,自己的族孙的父亲是自己的从子,不要想当然地认为是自己的族孙的父亲是自己的族子。 | ||||||||
亲属称谓表2-1:晋代以后亲属称谓表 | ||||||||
族高祖父 | 亲同姓 | |||||||
高祖父 | 族曾祖父 | 族祖父 | 族父 | 族兄弟 | ||||
曾祖父 | 从祖父 | 从父 | 从祖兄弟 | 族子 | ||||
祖父 | 伯父/叔父 | 从父兄弟 | 从子 | 族孙 | ||||
父 | 兄弟 | 兄子/弟子 | 从孙 | 族曾孙 | ||||
己 | 子 | 孙 | 曾孙 | 玄孙 | ||||
亲属称谓表2-2:晋代以后亲属称谓表 | ||||||||
从高祖父 | 再从曾祖父 | 族祖父 | 族父 | 亲同姓 | ||||
高祖父 | 从曾祖父 | 再从祖父 | 再从父 | 族兄弟 | 族子 | |||
曾祖父 | 从祖父 | 从父 | 再从兄弟 | 再从子 | 族孙 | 族曾孙 | 族玄孙 | |
祖父 | 伯父/叔父 | 从兄弟 | 从子 | 再从孙 | 再从曾孙 | 再从玄孙 | ||
父 | 兄弟 | 兄子/弟子 | 从孙 | 从曾孙 | 从玄孙 | |||
己 | 子 | 孙 | 曾孙 | 玄孙 | ||||
亲属称谓表3-1:唐代以后亲属称谓表 | ||||||||
从高祖父 | 再从曽祖父 | 三从祖父 | 三从父 | 四从兄弟 | 四从子 | |||
高祖父 | 从曽祖父 | 再从祖父 | 再从父 | 三从兄弟 | 三从子 | 四从孙 | 四从曾孙 | 四从玄孙 |
曾祖父 | 从祖父 | 从父 | 再从兄弟 | 再从子 | 三从孙 | 三从曾孙 | 三从玄孙 | |
祖父 | 伯父/叔父 | 从兄弟 | 从子 | 再从孙 | 再从曾孙 | 再从玄孙 | ||
父 | 兄弟 | 兄子/弟子 | 从孙 | 从曾孙 | 从玄孙 | |||
己 | 子 | 孙 | 曾孙 | 玄孙 | ||||
亲属称谓表4-1:五代以后亲属称谓表 | ||||||||
从高祖父 | 再从曽祖父 | 族祖父 | 族父 | 亲同姓 | ||||
高祖父 | 从曽祖父 | 再从祖父 | 再从父 | 族兄弟 | ||||
曾祖父 | 从祖父 | 从父 | 再从兄弟 | 族子 | 族孙 | 族曾孙 | 族玄孙 | |
祖父 | 伯父/叔父 | 从兄弟 | 再从子 | 再从孙 | 再从曾孙 | 再从玄孙 | ||
父 | 兄弟 | 从子 | 从孙 | 从曾孙 | 从玄孙 | |||
己 | 子 | 孙 | 曾孙 | 玄孙 | ||||
亲属称谓表4-2:五代以后亲属称谓表 | ||||||||
从高祖父 | 再从曽祖父 | 三从祖父 | 三从父 | 四从兄弟 | ||||
高祖父 | 从曽祖父 | 再从祖父 | 再从父 | 三从兄弟 | 四从子 | 四从孙 | 四从曾孙 | 四从玄孙 |
曾祖父 | 从祖父 | 从父 | 再从兄弟 | 三从子 | 三从孙 | 三从曾孙 | 三从玄孙 | |
祖父 | 伯父/叔父 | 从兄弟 | 再从子 | 再从孙 | 再从曾孙 | 再从玄孙 | ||
父 | 兄弟 | 从子 | 从孙 | 从曾孙 | 从玄孙 | |||
己 | 子 | 孙 | 曾孙 | 玄孙 |
侄曾孙含义演变过程2
表1-4:上古汉语亲属称谓表 | ||||||||
族高祖父 | 亲同姓 | |||||||
高祖父 | 族曾祖父 | 族伯叔祖父 | 族伯叔父 | 族兄弟 | ||||
曾祖父 | 从祖祖父 | 从祖伯叔父 | 从祖兄弟 | 族子 | ||||
祖父 | 伯叔父 | 从父兄弟 | 从子 | 族孙 | ||||
父 | 兄弟 | 兄子/ 弟子 | 从孙 | 族曾孙 | ||||
己 | 子 | 孙 | 曾孙 | 玄孙 | ||||
注: 1.上表是上古汉语较为原始的亲属称谓,中古汉语对亲属的称谓变得多元化、複杂化了,因此,表中的族曾祖父、族祖父、从祖父、族父、族兄弟、从子、从孙、族子、族孙、族曾孙,都是本义而不是裹义或新义。 2.据表可知,在上古汉语亲属称谓中,自己的从孙的父亲是自己的兄子/弟子,自己的族孙的父亲是自己的从子,不要想当然地认为是自己的族孙的父亲是自己的族子。 | ||||||||
亲属称谓表2-3:晋代以后亲属称谓表 | ||||||||
伯叔高祖父 | 从伯叔 曽祖父 | 再从伯 叔祖父 | 族伯叔父 | 亲同姓 | ||||
高祖父 | 伯叔曽祖父 | 从伯叔祖父 | 再从伯叔父 | 族兄弟 | 族侄 | 族侄孙 | 族侄曾孙 | 族侄玄孙 |
曾祖父 | 伯叔祖父 | 从伯叔父 | 再从兄弟 | 再从侄 | 再从侄孙 | 再从侄曾孙 | 再从侄玄孙 | |
祖父 | 伯叔父 | 从兄弟 | 从侄 | 从侄孙 | 从侄曾孙 | 从侄玄孙 | ||
父 | 兄弟 | 侄 | 侄孙 | 侄曾孙 | 侄玄孙 | |||
己 | 子 | 孙 | 曾孙 | 玄孙 | ||||
亲属称谓表2-4:晋代以后亲属称谓表 | ||||||||
伯叔高祖父 | 同堂伯 叔曽祖父 | 再从伯 叔祖父 | 族伯叔父 | 亲同姓 | ||||
高祖父 | 伯叔曽祖父 | 同堂伯 叔祖父 | 再从伯叔父 | 族兄弟 | 族侄 | 族侄孙 | 族侄曾孙 | 族侄玄孙 |
曾祖父 | 伯叔祖父 | 同堂伯叔父 | 再从兄弟 | 再从侄 | 再从侄孙 | 再从侄曾孙 | 再从侄玄孙 | |
祖父 | 伯叔父 | 同堂兄弟 | 同堂侄 | 同堂侄孙 | 同堂侄曾孙 | 同堂侄玄孙 | ||
父 | 兄弟 | 侄 | 侄孙 | 侄曾孙 | 侄玄孙 | |||
己 | 子 | 孙 | 曾孙 | 玄孙 | ||||
亲属称谓表3-2:唐代以后亲属称谓表 | ||||||||
伯叔高祖父 | 从伯叔 曽祖父 | 再从伯 叔祖父 | 三从伯叔父 | 四从兄弟 | 四从侄 | 四从侄孙 | 四从侄曾孙 | 四从侄玄孙 |
高祖父 | 伯叔曽祖父 | 从伯叔祖父 | 再从伯叔父 | 三从兄弟 | 三从侄 | 三从侄孙 | 三从侄曾孙 | 三从侄玄孙 |
曾祖父 | 伯叔祖父 | 从伯叔父 | 再从兄弟 | 再从侄 | 再从侄孙 | 再从侄曾孙 | 再从侄玄孙 | |
祖父 | 伯叔父 | 从兄弟 | 从侄 | 从侄孙 | 从侄曾孙 | 从侄玄孙 | ||
父 | 兄弟 | 侄 | 侄孙 | 侄曾孙 | 侄玄孙 | |||
己 | 子 | 孙 | 曾孙 | 玄孙 | ||||
亲属称谓表3-3:唐代以后亲属称谓表 | ||||||||
伯叔高祖父 | 堂伯叔 曽祖父 | 从堂伯 叔祖父 | 族伯叔父 | 亲同姓 | ||||
高祖父 | 伯叔曽祖父 | 堂伯叔祖父 | 从堂伯叔父 | 族兄弟 | 族侄 | 族侄孙 | 族侄曾孙 | 族侄玄孙 |
曾祖父 | 伯叔祖父 | 堂伯叔父 | 从堂兄弟 | 从堂侄 | 从堂侄孙 | 从堂侄曾孙 | 从堂侄玄孙 | |
祖父 | 伯叔父 | 堂兄弟 | 堂侄 | 堂侄孙 | 堂侄曾孙 | 堂侄玄孙 | ||
父 | 兄弟 | 侄 | 侄孙 | 侄曾孙 | 侄玄孙 | |||
己 | 子 | 孙 | 曾孙 | 玄孙 | ||||
亲属称谓表5-1:近代、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表 | ||||||||
伯叔高祖父 | 堂伯叔 曽祖父 | 从伯叔祖父 | 族伯叔父 | |||||
高祖父 | 伯叔曽祖父 | 堂伯叔祖父 | 从伯叔父 | 族兄弟 | 族侄 | 族侄孙 | 族侄曾孙 | 族侄玄孙 |
曾祖父 | 伯叔祖父 | 堂伯叔父 | 从兄弟 | 从侄 | 从侄孙 | 从侄曾孙 | 从侄玄孙 | |
祖父 | 伯叔父 | 堂兄弟 | 堂侄 | 堂侄孙 | 堂侄曾孙 | 堂侄玄孙 | ||
父 | 兄弟 | 侄 | 侄孙 | 侄曾孙 | 侄玄孙 | |||
己 | 子 | 孙 | 曾孙 | 玄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