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开发手册
本书介绍了绿色建筑相关标準、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理念、绿色建筑技术、绿色建材的採购与使用、绿色建筑运行管理、绿色建筑设计软体、国家及部分地方有关绿色建筑政策和国外绿色建筑政策与实践。本书可供从事环境管理、绿色建筑研究与设计的科技人员以及政府机构管理人员阅读,还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基本介绍
- 书名:绿色建筑开发手册
- 作者:张明顺 吴川
- 出版日期:2014年3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7122192547
- 外文名:Handbook Green Building Development
-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 页数:198页
- 开本:16
- 品牌:化学工业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从环境科学的角度介绍有关绿色建筑的知识,主要内容有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绿色建筑主要技术要点、绿色建筑材料的採购与使用、绿色建筑的运行管理以及绿色建筑设计时的相关软体。本书可供从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城市管理等专业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参考阅读,也可供城市管理人员参考。
图书目录
第1章 绿色建筑相关标準
1.1 国外绿色建筑相关标準 / 1
1.1.1 美国LEED评估体系 / 1
1.1.2 英国BREEAM评估体系 / 2
1.1.3 日本CASBEE评估体系 / 3
1.1.4 荷兰GreenCalc+评估体系(模型) / 4
1.2 中国绿色建筑相关标準 / 5
1.2.1 《绿色建筑评价标準》(GB/T50378―2006) / 5
1.2.2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 / 6
1.2.3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 / 7
1.2.4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细则(试行)》 / 7
1.2.5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规划设计部分)》 / 8
1.2.6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 / 8
1.2.7 《绿色施工导则》 / 8
1.3 地方绿色建筑相关标準 / 9
1.3.1 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準 / 9
1.3.2 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 / 10
1.3.3 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细则 / 10
1.4 其他相关标準 / 10
1.4.1 中国香港HK—BEAM评估体系 / 10
1.4.2 与绿色建筑节能减排相关的标準及规範 / 11
第2章 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理念
2.1 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相关概念 / 12
2.1.1 绿色建筑概念 / 12
2.1.2 绿色建筑的本质及其内涵 / 13
2.1.3 绿色建筑应走出的三大误区 / 14
2.1.4 绿色建筑设计的特徵 / 16
2.2 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内容和原则 / 16
2.2.1 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内容 / 16
2.2.2 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 / 16
2.3 我国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目标 / 17
2.3.1 《“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 / 17
2.3.2 《“十二五”绿色建筑科技发展专项规划》提出的目标 / 18
2.3.3 《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提出的目标 / 18
2.4 我国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重点任务 / 18
2.4.1 切实抓好新建建筑节能工作 / 18
2.4.2 大力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 19
2.4.3 开展城镇供热系统改造 / 20
2.4.4 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套用 / 20
2.4.5 加强公共建筑节能管理 / 20
2.4.6 加快绿色建筑相关技术研发推广 / 21
2.4.7 大力发展绿色建材 / 21
2.4.8 推动建筑工业化 / 21
2.4.9 助推绿色建筑产业 / 21
2.4.10 严格建筑拆除管理程式,推进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 22
2.5 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思想理念 / 22
2.5.1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产生的历史背景 / 22
2.5.2 国外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发展及其现状 / 23
2.5.3 彰显绿色设计理念的世界十大绿色建筑 / 24
2.5.4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的绿色理念 / 29
2.5.5 现代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要素 / 32
2.5.6 不同气候区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 / 36
第3章 绿色建筑技术
3.1 节地及室内外环境技术 / 40
3.1.1 场地规划模拟技术 / 40
3.1.2 室外热环境的控制营造技术 / 42
3.1.3 建筑室内隔声技术 / 45
3.1.4 室内通风技术 / 46
3.1.5 室内空气品质 / 48
3.2 节能与能源利用技术 / 49
3.2.1 建筑规划设计 / 49
3.2.2 建筑热工设计 / 50
3.2.3 建筑遮阳技术 / 53
3.2.4 节能照明技术 / 55
3.2.5 其他建筑节能技术 / 59
3.2.6 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 62
3.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技术 / 66
3.3.1 水系统规划技术 / 66
3.3.2 节水技术 / 66
3.3.3 雨水利用技术 / 67
3.3.4 中水利用技术 / 69
3.3.5 景观用水技术 / 70
3.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技术 / 72
3.4.1 节材 / 72
3.4.2 材料的资源化利用 / 74
3.4.3 建材的资源化利用技术 / 74
3.5 绿色建筑维护技术体系 / 76
3.5.1 建筑管理技术的构建 / 76
3.5.2 资源及绿化管理技术 / 77
3.5.3 智慧型化系统管理技术 / 78
3.5.4 绿色建筑契约能源管理技术 / 78
3.5.5 其他管理技术 / 79
第4章 绿色建材的採购与使用
4.1 绿色建筑材料的分类及特点 / 80
4.1.1 我国建材行业现状 / 80
4.1.2 绿色建材的概念及基本特点 / 81
4.2 绿色建材的发展及评估 / 83
4.2.1 国内外绿色建材的发展概况 / 83
4.2.2 绿色建材认证及产品标準 / 86
4.3 绿色建材的选用 / 92
4.3.1 绿色建材的选用原则 / 92
4.3.2 绿色建材选用 / 93
4.4 绿色产品清单 / 100
第5章 绿色建筑运行管理
5.1 概述 / 111
5.2 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管理 / 112
5.2.1 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管体系 / 112
5.2.2 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 / 114
5.3 建筑设备运行管理 / 114
5.3.1 空调系统的运行管理 / 115
5.3.2 照明系统的运行管理 / 116
5.4 绿色物业管理 / 118
5.5 绿色建筑契约能源管理 / 120
5.5.1 建筑契约能源管理分类 / 121
5.5.2 节能服务公司的类型 / 122
5.5.3 节能服务的运行模式 / 122
5.5.4 发展建筑契约能源管理所面临的困难及其解决对策 / 123
第6章 绿色建筑设计软体介绍
6.1 绿色建筑与建筑信息模型 / 126
6.2 绿色设计策略引出的绿色设计软体 / 127
6.3 BIM核心软体简介 / 127
6.3.1 AutodeskRevit系列软体 / 129
6.3.2 绿色建筑分析系列软体 / 130
6.3.3 GreenBuildingStudio / 131
6.3.4 EnergyPlus / 131
6.3.5 DeST / 133
6.3.6 Cadna/A / 134
6.3.7 TRNSYS / 135
6.3.8 Designbuilder / 135
6.3.9 Phoenics / 136
6.3.10 RAYNOISE / 136
6.3.11 Fluent / 137
6.3.12 IES分析软体 / 140
6.4 PKPM软体 / 141
6.4.1 简介 / 141
6.4.2 主要功能 / 141
6.4.3 软体特点 / 142
6.5 本章小结 / 142
第7章 国家及部分地方有关绿色建筑政策
7.1 绿色建筑业政策支持的重要性 / 143
7.1.1 现建筑业高效节能为什幺需要政策支持? / 143
7.1.2 值得追求――建筑节能的巨大潜力 / 143
7.1.3 建筑高效节能的协同效益 / 144
7.1.4 建筑行业的複杂价值链与作用群体 / 146
7.1.5 建筑业相关的参与群体 / 146
7.1.6 建筑业面临的障碍与激励机制以及应对策略 / 147
7.1.7 政策如何作用于节能市场中的阻碍和驱动因素 / 149
7.2 中国绿色建筑发展历程 / 150
7.3 中国绿色建筑相关政策 / 151
7.3.1 《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 / 152
7.3.2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 / 153
7.3.3 《关于推进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的通知》(建科[2009]109号) / 153
7.3.4 《“十二五”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国科发计[2012]700号) / 153
7.3.5 《“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建科[2012]72号) / 154
7.3.6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国发[2012]19号) / 154
7.3.7 《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国发[2012]40号) / 155
7.4 地方绿色建筑相关政策 / 156
7.4.1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民用建筑节能规划》(2011年9月) / 156
7.4.2 天津市推广落实《绿色建筑建设管理办法》 / 156
7.4.3 《上海市建筑节能项目专项扶持办法》 / 156
7.4.4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绿色建筑的通告》 / 157
7.4.5 内蒙古自治区《关于积极发展绿色建筑的意见》 / 157
7.4.6 青岛市《关于组织申报2011年度青岛市绿色建筑奖励资金的通知》 / 157
7.4.7 浙江省《关于积极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若干意见》 / 157
7.4.8 深圳发展绿色建筑的主要政策措施 / 158
7.4.9 《江苏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 / 159
7.5 国家及地方有关建筑节能政策 / 159
7.6 我国绿色建筑相关政策法规的实施效果 / 160
7.6.1 缺乏针对绿色建筑的专门立法 / 160
7.6.2 缺乏明确的法律责任与处罚措施 / 160
7.6.3 操作性的法规层次较低,法律效力不大 / 160
7.6.4 部分法律法规内容陈旧,法规体系不完善 / 161
7.6.5 绿色建筑政策落实较差 / 161
7.6.6 绿色建筑涉及部门多,协调机制有待完善 / 161
7.7 我国绿色建筑政策法规建设的建议 / 161
7.7.1 不断完善我国绿色建筑法律法规体系 / 161
7.7.2 制定切实可行的绿色建筑标準 / 162
7.7.3 儘快形成绿色建筑经济激励的长效机制 / 162
7.7.4 加大技术开发,增强技术对绿色建筑的支持 / 162
7.7.5 绿色建筑实施应当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 162
7.7.6 加大绿色建筑宣传的力度 / 162
第8章 国外绿色建筑政策与实践
8.1 国外绿色建筑政策概况 / 165
8.1.1 英国绿色建筑政策 / 165
8.1.2 美国绿色建筑政策 / 166
8.1.3 澳大利亚绿色建筑政策 / 167
8.2 建筑能效政策的制定及实施 / 170
8.2.1 政策规划制定 / 170
8.2.2 政策制定一般性指导原则 / 172
8.2.3 政策的监测、评估及依从性 / 173
8.2.4 建筑能效之路 / 176
8.3 欧盟建筑能效政策实践 / 178
8.3.1 节能推广政策 / 178
8.3.2 政策管理与政策互动 / 179
8.3.3 德国建筑领域政策包 / 188
8.3.4 家用电器能源效率方面实现政策和措施的互动 / 191
8.4 国外绿色建筑政策对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启示 / 193
8.4.1 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法规体系 / 193
8.4.2 完善信息交流平台 / 193
8.4.3 激励制度及加强建筑业自身能力建设 / 194
8.4.4 鼓励第三方组织进入绿色建筑行业 / 194
参考文献
1.1 国外绿色建筑相关标準 / 1
1.1.1 美国LEED评估体系 / 1
1.1.2 英国BREEAM评估体系 / 2
1.1.3 日本CASBEE评估体系 / 3
1.1.4 荷兰GreenCalc+评估体系(模型) / 4
1.2 中国绿色建筑相关标準 / 5
1.2.1 《绿色建筑评价标準》(GB/T50378―2006) / 5
1.2.2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 / 6
1.2.3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 / 7
1.2.4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细则(试行)》 / 7
1.2.5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规划设计部分)》 / 8
1.2.6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 / 8
1.2.7 《绿色施工导则》 / 8
1.3 地方绿色建筑相关标準 / 9
1.3.1 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準 / 9
1.3.2 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 / 10
1.3.3 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细则 / 10
1.4 其他相关标準 / 10
1.4.1 中国香港HK—BEAM评估体系 / 10
1.4.2 与绿色建筑节能减排相关的标準及规範 / 11
第2章 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理念
2.1 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相关概念 / 12
2.1.1 绿色建筑概念 / 12
2.1.2 绿色建筑的本质及其内涵 / 13
2.1.3 绿色建筑应走出的三大误区 / 14
2.1.4 绿色建筑设计的特徵 / 16
2.2 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内容和原则 / 16
2.2.1 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内容 / 16
2.2.2 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 / 16
2.3 我国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目标 / 17
2.3.1 《“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 / 17
2.3.2 《“十二五”绿色建筑科技发展专项规划》提出的目标 / 18
2.3.3 《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提出的目标 / 18
2.4 我国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重点任务 / 18
2.4.1 切实抓好新建建筑节能工作 / 18
2.4.2 大力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 19
2.4.3 开展城镇供热系统改造 / 20
2.4.4 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套用 / 20
2.4.5 加强公共建筑节能管理 / 20
2.4.6 加快绿色建筑相关技术研发推广 / 21
2.4.7 大力发展绿色建材 / 21
2.4.8 推动建筑工业化 / 21
2.4.9 助推绿色建筑产业 / 21
2.4.10 严格建筑拆除管理程式,推进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 22
2.5 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思想理念 / 22
2.5.1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产生的历史背景 / 22
2.5.2 国外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发展及其现状 / 23
2.5.3 彰显绿色设计理念的世界十大绿色建筑 / 24
2.5.4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的绿色理念 / 29
2.5.5 现代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要素 / 32
2.5.6 不同气候区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 / 36
第3章 绿色建筑技术
3.1 节地及室内外环境技术 / 40
3.1.1 场地规划模拟技术 / 40
3.1.2 室外热环境的控制营造技术 / 42
3.1.3 建筑室内隔声技术 / 45
3.1.4 室内通风技术 / 46
3.1.5 室内空气品质 / 48
3.2 节能与能源利用技术 / 49
3.2.1 建筑规划设计 / 49
3.2.2 建筑热工设计 / 50
3.2.3 建筑遮阳技术 / 53
3.2.4 节能照明技术 / 55
3.2.5 其他建筑节能技术 / 59
3.2.6 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 62
3.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技术 / 66
3.3.1 水系统规划技术 / 66
3.3.2 节水技术 / 66
3.3.3 雨水利用技术 / 67
3.3.4 中水利用技术 / 69
3.3.5 景观用水技术 / 70
3.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技术 / 72
3.4.1 节材 / 72
3.4.2 材料的资源化利用 / 74
3.4.3 建材的资源化利用技术 / 74
3.5 绿色建筑维护技术体系 / 76
3.5.1 建筑管理技术的构建 / 76
3.5.2 资源及绿化管理技术 / 77
3.5.3 智慧型化系统管理技术 / 78
3.5.4 绿色建筑契约能源管理技术 / 78
3.5.5 其他管理技术 / 79
第4章 绿色建材的採购与使用
4.1 绿色建筑材料的分类及特点 / 80
4.1.1 我国建材行业现状 / 80
4.1.2 绿色建材的概念及基本特点 / 81
4.2 绿色建材的发展及评估 / 83
4.2.1 国内外绿色建材的发展概况 / 83
4.2.2 绿色建材认证及产品标準 / 86
4.3 绿色建材的选用 / 92
4.3.1 绿色建材的选用原则 / 92
4.3.2 绿色建材选用 / 93
4.4 绿色产品清单 / 100
第5章 绿色建筑运行管理
5.1 概述 / 111
5.2 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管理 / 112
5.2.1 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管体系 / 112
5.2.2 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 / 114
5.3 建筑设备运行管理 / 114
5.3.1 空调系统的运行管理 / 115
5.3.2 照明系统的运行管理 / 116
5.4 绿色物业管理 / 118
5.5 绿色建筑契约能源管理 / 120
5.5.1 建筑契约能源管理分类 / 121
5.5.2 节能服务公司的类型 / 122
5.5.3 节能服务的运行模式 / 122
5.5.4 发展建筑契约能源管理所面临的困难及其解决对策 / 123
第6章 绿色建筑设计软体介绍
6.1 绿色建筑与建筑信息模型 / 126
6.2 绿色设计策略引出的绿色设计软体 / 127
6.3 BIM核心软体简介 / 127
6.3.1 AutodeskRevit系列软体 / 129
6.3.2 绿色建筑分析系列软体 / 130
6.3.3 GreenBuildingStudio / 131
6.3.4 EnergyPlus / 131
6.3.5 DeST / 133
6.3.6 Cadna/A / 134
6.3.7 TRNSYS / 135
6.3.8 Designbuilder / 135
6.3.9 Phoenics / 136
6.3.10 RAYNOISE / 136
6.3.11 Fluent / 137
6.3.12 IES分析软体 / 140
6.4 PKPM软体 / 141
6.4.1 简介 / 141
6.4.2 主要功能 / 141
6.4.3 软体特点 / 142
6.5 本章小结 / 142
第7章 国家及部分地方有关绿色建筑政策
7.1 绿色建筑业政策支持的重要性 / 143
7.1.1 现建筑业高效节能为什幺需要政策支持? / 143
7.1.2 值得追求――建筑节能的巨大潜力 / 143
7.1.3 建筑高效节能的协同效益 / 144
7.1.4 建筑行业的複杂价值链与作用群体 / 146
7.1.5 建筑业相关的参与群体 / 146
7.1.6 建筑业面临的障碍与激励机制以及应对策略 / 147
7.1.7 政策如何作用于节能市场中的阻碍和驱动因素 / 149
7.2 中国绿色建筑发展历程 / 150
7.3 中国绿色建筑相关政策 / 151
7.3.1 《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 / 152
7.3.2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 / 153
7.3.3 《关于推进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的通知》(建科[2009]109号) / 153
7.3.4 《“十二五”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国科发计[2012]700号) / 153
7.3.5 《“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建科[2012]72号) / 154
7.3.6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国发[2012]19号) / 154
7.3.7 《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国发[2012]40号) / 155
7.4 地方绿色建筑相关政策 / 156
7.4.1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民用建筑节能规划》(2011年9月) / 156
7.4.2 天津市推广落实《绿色建筑建设管理办法》 / 156
7.4.3 《上海市建筑节能项目专项扶持办法》 / 156
7.4.4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绿色建筑的通告》 / 157
7.4.5 内蒙古自治区《关于积极发展绿色建筑的意见》 / 157
7.4.6 青岛市《关于组织申报2011年度青岛市绿色建筑奖励资金的通知》 / 157
7.4.7 浙江省《关于积极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若干意见》 / 157
7.4.8 深圳发展绿色建筑的主要政策措施 / 158
7.4.9 《江苏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 / 159
7.5 国家及地方有关建筑节能政策 / 159
7.6 我国绿色建筑相关政策法规的实施效果 / 160
7.6.1 缺乏针对绿色建筑的专门立法 / 160
7.6.2 缺乏明确的法律责任与处罚措施 / 160
7.6.3 操作性的法规层次较低,法律效力不大 / 160
7.6.4 部分法律法规内容陈旧,法规体系不完善 / 161
7.6.5 绿色建筑政策落实较差 / 161
7.6.6 绿色建筑涉及部门多,协调机制有待完善 / 161
7.7 我国绿色建筑政策法规建设的建议 / 161
7.7.1 不断完善我国绿色建筑法律法规体系 / 161
7.7.2 制定切实可行的绿色建筑标準 / 162
7.7.3 儘快形成绿色建筑经济激励的长效机制 / 162
7.7.4 加大技术开发,增强技术对绿色建筑的支持 / 162
7.7.5 绿色建筑实施应当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 162
7.7.6 加大绿色建筑宣传的力度 / 162
第8章 国外绿色建筑政策与实践
8.1 国外绿色建筑政策概况 / 165
8.1.1 英国绿色建筑政策 / 165
8.1.2 美国绿色建筑政策 / 166
8.1.3 澳大利亚绿色建筑政策 / 167
8.2 建筑能效政策的制定及实施 / 170
8.2.1 政策规划制定 / 170
8.2.2 政策制定一般性指导原则 / 172
8.2.3 政策的监测、评估及依从性 / 173
8.2.4 建筑能效之路 / 176
8.3 欧盟建筑能效政策实践 / 178
8.3.1 节能推广政策 / 178
8.3.2 政策管理与政策互动 / 179
8.3.3 德国建筑领域政策包 / 188
8.3.4 家用电器能源效率方面实现政策和措施的互动 / 191
8.4 国外绿色建筑政策对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启示 / 193
8.4.1 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法规体系 / 193
8.4.2 完善信息交流平台 / 193
8.4.3 激励制度及加强建筑业自身能力建设 / 194
8.4.4 鼓励第三方组织进入绿色建筑行业 / 194
参考文献
序言
20世纪以来,在世界範围内人口剧增、土地沙化、气候变化、淡水资源日渐枯竭等人类生存危机的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开始萌生并迅速发展起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绿色建筑的研究已成为了国际社会关注建筑发展的重要议题。欧美、日本等已开发国家和地区纷纷提出了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等概念及其相关标準,寻求可以降低环境负荷且有利于使用者健康的建筑。
在我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面积近20亿平方米,其中80%以上为高耗能建筑。既有建筑近400亿平方米,95%以上都属于高能耗建筑。我国建筑总能耗(包括建材生产和建筑能耗)约为全国能耗总量的30%。综合以上数据可知,我国与其他国家一样,亟待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以减少建筑行业总能耗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促进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较国外而言,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起步较晚,但近些年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自十八大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后,社会各界人士都对绿色建筑的发展投入了更多的关注。现阶段,我国大规模推行绿色建筑的时机已经成熟。
在第八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住建部的仇保兴副部长在讲话中就指出,我国的绿色建筑正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截至2012年3月,全国已评出379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总建筑面积达到3800多万平方米。发展绿色建筑的社会共识已经形成。绿色建筑可以节能、节地、节水、节材,而节地、节水、节材也间接实现了节能,全社会都已普遍了解绿色建筑的重要作用。绿色建筑的相关管理制度以及绿色建筑评估标準体系也都已经初步奠定。与此同时,太阳能光伏、LED照明、地源热泵等相关产业的节能新技术有力助推了绿色建筑发展。
在此发展背景下,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北京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多年来密切关注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前沿信息,蒐集研究了大量的绿色建筑相关资料,从绿色建筑标準、理念、技术、管理等各个方面入手,全面介绍剖析绿色建筑在我国的现状与发展,对绿色建筑相关的关键问题进行系统的梳理,并撰写成本开发手册,旨在向政府部门提供绿色建筑发展的科学决策依据,同时向公众普及绿色建筑相关知识。
本手册的编写依託欧盟亚洲可持续生产和消费项目——促进中国城市可持续建筑发展,其中由五位研究人员组成的写作团队直接参与了本手册的写作,本书的出版也是该项目的重要成果之一。
北京建筑大学的张明顺教授负责本书的整体设计和部分内容的编写工作。其他四位作者具体负责各章节的编写工作。吴川负责第3章绿色建筑技术、第4章绿色建材的採购与使用以及第8章国外绿色建筑政策与实践共三章内容的编写;张晓转负责第五章绿色建筑运行管理以及第6章绿色建筑设计软体介绍的编写;侯琴负责第1章绿色建筑相关标準以及第7章国家及部分地方有关绿色建筑政策的编写;赵思琪负责第2章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理念的编写以及全书的统稿、校稿工作。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众多单位学者的支持。作者要特别感谢项目合作单位深圳建筑科学研究院、重庆大学、四川省建设厅建筑科技发展中心,这些单位与北京建筑大学合作编写的《中国绿色建筑技术及建材清单》和《中国可持续建筑案例分析报告》等项目报告为本书提供了大量资料。在此,作者对给予本书支持和帮助的所有专家学者及研究工作人员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时间和水平所限,书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14年1月
在我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面积近20亿平方米,其中80%以上为高耗能建筑。既有建筑近400亿平方米,95%以上都属于高能耗建筑。我国建筑总能耗(包括建材生产和建筑能耗)约为全国能耗总量的30%。综合以上数据可知,我国与其他国家一样,亟待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以减少建筑行业总能耗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促进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较国外而言,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起步较晚,但近些年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自十八大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后,社会各界人士都对绿色建筑的发展投入了更多的关注。现阶段,我国大规模推行绿色建筑的时机已经成熟。
在第八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住建部的仇保兴副部长在讲话中就指出,我国的绿色建筑正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截至2012年3月,全国已评出379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总建筑面积达到3800多万平方米。发展绿色建筑的社会共识已经形成。绿色建筑可以节能、节地、节水、节材,而节地、节水、节材也间接实现了节能,全社会都已普遍了解绿色建筑的重要作用。绿色建筑的相关管理制度以及绿色建筑评估标準体系也都已经初步奠定。与此同时,太阳能光伏、LED照明、地源热泵等相关产业的节能新技术有力助推了绿色建筑发展。
在此发展背景下,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北京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多年来密切关注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前沿信息,蒐集研究了大量的绿色建筑相关资料,从绿色建筑标準、理念、技术、管理等各个方面入手,全面介绍剖析绿色建筑在我国的现状与发展,对绿色建筑相关的关键问题进行系统的梳理,并撰写成本开发手册,旨在向政府部门提供绿色建筑发展的科学决策依据,同时向公众普及绿色建筑相关知识。
本手册的编写依託欧盟亚洲可持续生产和消费项目——促进中国城市可持续建筑发展,其中由五位研究人员组成的写作团队直接参与了本手册的写作,本书的出版也是该项目的重要成果之一。
北京建筑大学的张明顺教授负责本书的整体设计和部分内容的编写工作。其他四位作者具体负责各章节的编写工作。吴川负责第3章绿色建筑技术、第4章绿色建材的採购与使用以及第8章国外绿色建筑政策与实践共三章内容的编写;张晓转负责第五章绿色建筑运行管理以及第6章绿色建筑设计软体介绍的编写;侯琴负责第1章绿色建筑相关标準以及第7章国家及部分地方有关绿色建筑政策的编写;赵思琪负责第2章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理念的编写以及全书的统稿、校稿工作。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众多单位学者的支持。作者要特别感谢项目合作单位深圳建筑科学研究院、重庆大学、四川省建设厅建筑科技发展中心,这些单位与北京建筑大学合作编写的《中国绿色建筑技术及建材清单》和《中国可持续建筑案例分析报告》等项目报告为本书提供了大量资料。在此,作者对给予本书支持和帮助的所有专家学者及研究工作人员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时间和水平所限,书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1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