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送张山人归彭城
《次韵送张山人归彭城》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七言律诗,选自《苏轼集·卷十八》。写的是张山人来秦淮游了十天以后,作者送张山人归彭城的事情,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隐逸生活的嚮往,对山水的喜爱之情。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次韵送张山人归彭城
- 创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处:《苏轼集·卷十八》
-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 作者:苏轼
作品原文
羡君飘蕩一虚舟,来作钱塘十日游。
水洗禅心都眼净,山供诗笔总眉愁。
雪中乘兴真聊尔,春尽思归却罢休。
何日五湖従范蠡,种鱼万尾橘千头。
注释
①张山人:即张天骥,北宋时彭城(现徐州)云龙山的一位隐士,苏轼的好友。
②雪中乘兴:指王子猷雪夜访戴逵兴尽而返的故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王徽之)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戴逵)。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③聊尔:姑且如此。
鉴赏
颔联之妙:
(1)用词巧妙。“洗”“供”分别写出了水的澄澈和山的隽美,“禅心”乃水洗出,“诗笔”因山供给,新奇而有韵味。
(2)构思巧妙。上句说水洗出禅心,连眼睛都变得纯净了,有层进意味;下句说山给自己赋诗讚美的冲动,却又为自己不能像朋友一样尽情游历山水而发愁,有转折意味。
(3)手法巧妙。上句以实写虚,借水的澄澈写出内心的纯净通明;下句运用拟人手法,山色秀美,为诗人提供写诗的欲望和冲动。
主旨思想:
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隐逸生活的嚮往,对山水的喜爱之情。以范蠡泛舟五湖的典故,表达了对泛舟江湖、养鱼种橘的惬意生活的嚮往。以“水洗禅心”“山供诗笔”,表达了山水的喜爱之情。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颖州等。元丰三年(1080年)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追谥文忠。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有《东坡七集》《东坡词》《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