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雨夜雪意

雨夜雪意

《雨夜雪意》是宋代文学家方回的诗作。此诗结构特点是奇两句写“雨夜”,偶两句写“雪意”。雨夜是实景,意境凄凉冷寂,但诗人执着于“吾道”的精神不减。雪意是虚景,遥峰之“雪”乃清晓眩目之雪,为诗人的联想、想像。相比而言,夜景色调晦暗,雪意色调明朗;“雨夜”是现实,“雪意”则具有某种理想意味。首联以“汹涌”、“战”形容风,又显示出江西诗派用词求新的特点。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雨夜雪意
  • 创作年代:宋代
  • 作品出处:《桐江集》
  • 文学体裁:五古
  • 作者:方回
  • 题材:即景感怀诗

作品原文

雨夜雪意
汹涌风如战1,萧骚2雨欲残3
遥峰应有雪,半夜不胜4寒。
吾道4孤灯在,人寰6几枕安7
何当眩银海8,清晓9倚楼看。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战:通“颤”,此处形容风声。
2、萧骚:象声词,可形容雨声、风声和水声等,此处形容雨声。
3、欲残:将尽。
4、胜:承受得住。
5、吾道:《后汉书·郑玄传》记郑玄从马融学,辞归时,马融说:“郑生此去,吾道东矣。”后以“吾道”喻学问和学术事业。此句意谓在灯下读书、做学问。
6、人寰(huán):人世间。
7、枕安:犹安枕。
8、银海:银色的海。此语双关,既指雪景,亦指眼睛。道家语眼睛为“银海”。宋·苏轼《雪后书北台壁》:“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
9、清晓:清早。

白话译文

风到得很猛烈,好像在激战一样。雨萧条凄凉,眼看就要停止。
遥远的山峰上该是下了大雪吧。半夜里寒冷得令人无法忍受。
我所奉行的至道,如同眼前的孤灯一样独自明亮。世界上有几个人能高枕无忧呢。
什幺时候能有耀人眼目的雪景呢,大概明天一早就可以倚楼观赏了。

创作背景

此诗为作者于元至元十四年(丁丑,1277年)一个冬天的风雨之夜,是宋室投降后的第二年冬令。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此诗着意刻画诗人在风雨交加的寒夜里的感情活动。这首诗的题目为《雨夜雪意》,“雨夜”是实写。“雪意”是虚写,写“雨夜”的目的,还是为了写“雪意”。
一、二句“汹涌风如战,萧骚雨欲残”,描写雨歇风啸的夜景。“雨欲残”而“风如战”,说明即是雨马上停了而猛烈的寒潮也不会消减,预示着将有一场大雪来临。“遥峰应有雪,半夜不胜寒”,通过自己的感觉和推想来写“雪意”。这两句虽以写景为主,但“如”“欲”这两个带有主观色彩的虚词又包含了诗人的心理活动。寒夜里,大雨虽然已经停息了,但狂风呼呼,却依然会给人带来几分烦躁和不安,冬夜的寒气使诗人想起了大雪。
“遥峰应有雪,半夜不胜寒。”诗人猜想,那远处的山峰上也许有雪吧,不然这风雨之夜怎幺如此寒冷难熬。这两句似从唐人祖咏“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化出,但是一个倒装结构,诗人有意将“有雪”前置,强调自己的心理感受,照应标题的“雪意”。“半夜不胜寒”则由景写到人,开启次二句:“吾道孤灯在,人寰几枕安?”诗人在寒冷的冬夜里煎熬着,无人相伴,只有一盏“孤灯”在寒风中摇曳。在昏暗的灯光中,诗人翻来覆去,辗转难眠。“何当眩银海,清晓倚楼看。”诗人希望自己清晓起来,看到不再是凄风苦雨,而是一派风停雨歇,银装素裹的壮丽美景:到处是如银的房子,如银的树木,还有那银山般的“遥峰”,诗人在幻想中构造了这样一个清旷而素洁的意境。“雪意”洗净了诗人心中的烦躁和不安,而且还淡化了他在寒夜中的痛苦。
全诗由诗人的心理活动带动景物描写,首先从雨夜的狂风细雨起笔,然后转写自己内心的苦闷,最后抒发自己对纯净的雪景的嚮往,情景交融,含蓄深厚。

名家评论

《江西派诗选注》:“遥峰”两句是方回提倡的“变体”。“遥峰”对“半夜”,“雪”对“寒”,字面不甚工切,而语势却很自然。

作者简介

方回(1227—13077)字万里,号虚谷。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景定进士,初媚奸相贾似道,后似道势败,又先劾之。知严州时,元兵至即举城迎降。授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此后往来杭、歙间,致力于诗,标榜江西诗派,并倡“一祖三宗”之说;又评选唐宋以来律诗,编为《瀛奎律髓》。有《桐江集》、《文选颜鲍谢诗评》、《续古今考》等着作。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雨夜雪意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