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自洪湖脱险抵上海

自洪湖脱险抵上海

《自洪湖脱险抵上海》是近代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记述了诗人从洪湖脱险到上海时的心境,表达了诗人为革命奋斗终生的忠贞意志。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自洪湖脱险抵上海
  • 创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处:《中共五老诗词鉴赏》
  • 文学体裁:五言律诗
  • 作者:谢觉哉

作品原文

自洪湖脱险抵上海
百日难已过,百日后如何?
黄浦翻寒浪②,洪湖惜逝波③。
热血漫天洒,愁云匝地峨④。
此心犹耿耿⑤,未惜鬓毛皤。

注释译文

①洪湖脱险:1931年秋,谢老受中央派遣从上海到湖北洪湖湘鄂西苏区根据地,先是在湘鄂西省委任政治秘书长,后任省苏维埃政府文化部副部长兼政府机关报《工农日报》主编,最后任省委党校教务长。1932年9月,蒋介石调集15万军队对湘鄂西根据地进行第四次反革命“围剿”。洪湖根据地党和红军的主要领导人夏曦坚持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方针、政策,同数倍于已的敌人打阵地战,红军分兵把守,穷于应付;同时继续实行大规模的错误的“肃反”。使许多同志遭到杀害,弄得人人自危,更难积极应战,最后导致洪湖根据地失陷。谢老因来不及转移,潜藏在茭草湖里,敌人严密搜湖时被发现,不幸于9月21日被俘。谢老已作了牺牲的準备,但经过机智斗争,于12月31日脱险回到上海,谢老把这个过程写成《洪湖蒙难点滴》一文,载《谢觉哉日记》(上)第412—419页。抵上海作:1932年12月31日,作者由洪湖苏区脱险到上海。计从被俘到脱险恰一百日。终日危坐,作诗自遣,默记于心。到上海录出来,名曰《百日草》,放在一位朋友家里,后找不到了。只记得最后一首,即到黄浦江上岸时作的。”即这首诗。
②黄浦:指上海市境内的黄浦江。这里以江名指代上海。
③惜:痛惜。逝波:指流水,比喻过去的时光或事物。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捨昼夜。”’这里指洪湖湘鄂西根据地被敌人占领之事。
④匝地:绕地、遍地。峨:高耸貌。
⑤耿耿:忠诚,指革命的坚定性。

作品鉴赏

这首五言律诗,记述了作者从洪湖脱险到上海时的心境,面对国家内忧外患和党内複杂斗争的严峻形势,抒发了对革命先烈洒血献身的崇敬、对艰辛开创的洪湖根据地失陷的痛惜,儘管当时国内外反动势力嚣张一时,白色恐怖极端严重,但自己为革命奋斗终生的意志却忠贞不变、矢志不移。
首联明白如话,言简意赅,包蕴了丰富的思想和感受:上句追述洪湖百日蒙难,有许多话可说,作者后来写成了长达5000字的《洪湖蒙难点滴》记述了详情。但在诗里却没有渲染被俘的险厄,也没有描述机智脱险的过程,更没有抒写脱险后的喜悦心情,仅用一个“过”字带住,充分表现作者置生死于度外的豪迈气概和崇高的思想境界。其中更重要的原因是,作者深知洪湖被俘脱险的历史已经过去,如何面对当今的现实则对他更是严峻的考验,所以写出了“百日后如何?”这一囊括複杂感受的问句,其中有强烈要求继续战斗的急切渴望,也有对当时历史风云变幻革命暂时处于低潮而流露出的几分迷惘和淡淡忧虑。只要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就可以看出作者的这种心境是历史使然。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了东北三省;同年一·二八事变日本又进攻上海,民族危机十分严重。但当时的蒋介石却对日本妥协投降,实行“安内攘外”的反动政策,对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各个苏区根据地发动多次反革命“围剿”,洪湖革命根据地就是在他发动的第四次反革命“围剿”中失陷的。在上海进行反革命的逮捕、屠杀,许多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血染黄浦江。在共产党内部,王明第三次“左”倾错误路线统治全党,他们不顾广大党员的坚决反对,一意孤行,实行冒险主义的各种政策,给苏区和白区工作造成严重危害。在这种情况下,革命事业的前途确实令人忧虑,产生几分迷惘也是不难理解的,说明作者对形势的观察是清醒的,这比一味盲目乐观要深刻得多,也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複杂的思绪和心境。
颔联对偶严整,紧承上联,丝丝入扣。先写上海白色恐怖严重,日军铁蹄践踏,国民党血腥屠杀,内外沆瀣一气,冷酷无情,犹如寒浪浊涛翻腾作恶,令人髮指。后写周逸群、贺龙开创的洪湖革命根据地,恰似往日的流水,眼巴巴地沦落敌手,让人痛惜。运用两个比喻,将作者愤怒和痛惜的心情十分形象地表现出来,字字传情,情景相生。如果说前四句主要写的是作者对革命现状的深思和忧虑,那幺后四句主要是写作者对革命前途的抱负和展望。颈联巧妙对偶,字字生情,转的飞动灵活,使全诗再起波澜。两句写出面对日本的侵略和国民党的血腥屠杀,无数共产党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奏出了一曲爱国主义的战斗凯歌。“漫天洒”、“匝地峨”极言地域之广阔和气势之宏大,涵着了天地上下,以至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国土、四万万五千万国民,无所不在,无所不包。这两句诗渗透了作者对苦难的人民、危亡的国家的深切隐忧,对无数爱国献身的革命志士的无限崇敬,爱憎互长,愁恨相生,传达了特定环境的特殊感受,感人至极。
结尾两句画龙点睛,与首联互相照应,写尽面对国忧外患、热血愁云,儘管年届50,头髮斑白,征途艰险,但对革命忠心耿耿,不变初衷,显示出作者老当益壮和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博大胸怀。这首诗语言极为平易朴拙,既没有浓词丽句,也没有成语典故,感情真挚深切,沉重而不悲哀,昂扬而不虚泛。热烈内含在悲愤之中,爱憎体现于字里行问。加之全诗结构严谨、题旨醒豁,是谢诗中少有的精品佳作。人生和艺术的实践再一次证明:逆境出佳作,愤怒育诗人;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

作者简介

谢觉哉(1884一1971),字焕南。湖南宁乡人。清末秀才。1921年加入新民学会。任《湖南通俗报》总编辑、《湖南民报》主编。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任国民党湖南省党部常委。1933年到中央苏区。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长等。1946年任法律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1949年后,任内务部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1971年病逝。谢觉哉存诗《自洪湖脱险抵上海作》、《无题》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自洪湖脱险抵上海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