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冰点·特稿

冰点·特稿

冰点·特稿

《冰点·特稿(2012-2013)》内容简介:发现被遮蔽的真实生活和生活中坚实的希望,给沉默的大多数以温暖、勇气和力量。《冰点·特稿(2012-2013)》精选了中青报《冰点周刊》2012~2013年最具影响力的冰点特稿。在喧嚣嘈杂、光影浮动的时代中,冰点记者以少有的悲悯、诚恳、勇气与专业操守,将焦点对準现实生活中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努力发现被遮蔽的生活与被覆盖的希望:从罹患绝症的北漂到四平米里蜗居的农民工,从以为村野立传为己任的中国老汉到打捞种族屠杀受害者生平的德国艺术家,从中国“宪政民主践行者”蔡定剑到哈佛大学“公正课”教授桑德尔,从不为人知的爱滋病感染者到默默无闻的盲人足球队员……从小人物的生存、情感与心灵出发,呈现大时代的浮沉与变迁,并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信仰与价值,愿冰点能给予每个普通人一份前行的温暖与力量!

基本介绍

  • 书名:冰点·特稿
  • 类型:文学
  • 出版日期:2014年7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11722027
  • 作者:徐百柯
  •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 页数:365页
  • 开本:16
  • 品牌:青豆书坊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冰点·特稿(2012-2013)》编辑推荐:有品质、带良心、见操守的新闻书写,诉说普通人的命运与尊严,最具影响力冰点特稿全新集结。《永不抵达的的列车》(冰点特稿2010~2011)一书出版后,获得了读者、媒体的一致讚誉,引发了强烈持久的反响。2012~2013年,冰点特稿同样诞生了许多温暖动人的力作,如《为心道歉》《拐点》《机关里的年轻人》《宪法课》等,它们一经刊发,就领风气之先,万千读者口耳相传,知名网站竞相转载。《冰点·特稿(2012-2013)》精选了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批,按照“城与人”“乡土中国”“面朝历史”等主题结为六辑。相信它们集结在一起所传递的信息,将带给读者思想的激荡与心灵的感动!
书写普通人的命运与尊严。“再广大的悲伤也比不上一个具体而微的悲伤。”冰点从诞生之日起,便怀揣真挚的新闻理想,以平民化的视角、细节化的描写展现普通人“不普通”的生活与命运,诉说他们的愿望、欢欣、苦痛与挣扎,挖掘其背后所隐藏的人性、信仰与价值,比如善良、坚韧、悲悯、正义、自由等,并以点带面地勾勒时代与社会的面貌、反映时代与社会的变迁。这些充满命运质感和生活细节的、基于人性温度的报导,正是冰点安身立命、为人称道之所在,也是《冰点·特稿(2012-2013)》最吸引人之处。
人文与艺术的交织,故事与思想的融合。冰点在追求新闻的认识价值的同时,亦注重文本自身的美感与精緻;在追求新闻思想性的同时,亦在寻找时代的经典意象,对其进行形象的解读。《冰点·特稿(2012-2013)》中的每一篇特稿都讲述了一个好看的故事,以丰富传神的细节、朴素真挚的语言、娓娓道来的口吻,带给读者一种平淡含蓄却又意味深长的审美体验,引人入胜且发人深省。

作者简介

徐百柯,中国青年报社编委,《冰点周刊》主编,着有《民国风度》,主编《永不抵达的列车》等。

专业推荐

媒体推荐

在不放弃社会“热点”与“焦点”的同时,更多地去关注尚不那幺显着的人群和事物,更多地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与想法,更多地发表一些人所未言的真知灼见。
——冰点发刊词

名人推荐

喜欢冰点的读者,并非想从这里寻找简单的信息。对他们来说,冰点也许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不太一样的视角,也许触动了社会神经的某种痛觉,也许拨动了大众内心深处的某根琴弦,也许点燃了寒冷小屋中一盏人性的灯。
——中青报副总编 杜涌涛
如果冰点的新闻能让人看到社会上还有一些没有被压倒、不可能被吞噬的价值,那幺作为媒体人,我们很欣慰。
——冰点主编 徐百柯
通过冰点特稿,我得以见到并记录多种多样的世界,特别是那些人性中最难向外人表达的善、美、智慧、宽容、丑陋、痛苦,以及爱。
——冰点记者

图书目录

序言冰点:有温度的故事
第一辑城与人
北京爱与病
四平米的家
拐点
2013好好混
寓言镇上的神话中学
第二辑 乡土中国
这片土地上的陌生人
寻找高密
村野史记
出西海固
第三辑面朝历史
为心道歉
迟到的忏悔
历史的绊脚石
往事并不如歌
女勇士
大玩学家于光远走了
被遗忘的先锋
第四辑活着与死去
余震
荒芜老人院
彬县少年杀人事件
高考落榜生之死
第五辑生命奏鸣
生命最后的尊严
爱滋病病人的秘密花园
驱散黑暗的足球
童书有道
第六辑有所思
钱不该买什幺
宪法课
个体户忧思
机关里的年轻人

序言

冰点:有温度的故事
徐百柯/文
你相信吗,在这个国家,城市和乡村每扇紧闭的门后,都有动人的故事?
我们相信。并且,这就是《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存在的理由。
一个从业3年的年轻记者在总结里写道:“冰点之于我的意义,就在这一篇篇特稿中透露出来。我得以见到并记录多种多样的世界,特别是那些人性中最难向外人表达的善、美、智慧、宽容、丑陋、痛苦,以及爱。”
而一个社龄近30年的老记者这样说:“纸媒完蛋了吗?原来去敦煌採访,一个在那儿工作了48年的老艺人领我逐个洞子地参观壁画。从他的解说中,我悟出,无论社会怎样变幻、岁月如何更替,有一种东西是不变的、千百年来一直存活着,那就是我们从先人身上遗传下来的人性和人情。现时代,生活方式、传播方式总在变,但人性和人情还是没被改变的吧?我又想起冰点在创办之初受到读者喜爱的理由,那就是打动人。在普通人不普通的命运中,展示出一种价值——善良、勇敢、坚韧、抗争、同情心、爱、创新等人类共同尊崇的优良品质。它们仍在默默地、顽强地存在和生长着,正是它们打动着读者。”
因为某些机缘,我们得以敲开一扇又一扇的门,取得信任,让里面的人开口讲述他们的故事。
透过这些故事,你能看到自己的同胞——那些老人、那些孩子、那些青年、那些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沉默的大多数——在经历怎样的命运。从关注人的命运出发,冰点一直着力维护许多最基本的价值,比如悲悯、比如同情、比如宽恕、比如正义、比如自由。不是说我们的每篇报导都会触及这些东西。不过,十多年以来,冰点的人员儘管有变动,但这套相对恆定的价值观一直都在,涉及这些价值的新闻线索对我们会特别有吸引力。
写特稿是技术活,但新闻样态里包涵着上达于道的东西,所谓“明道”。道是什幺?即新闻的价值观、报导的价值取向、记者的价值追求。具体到冰点,从大家耳熟能详的开山之作《北京最后的粪桶》起,我们就亮明了视角:关注那些被忽视、被遗忘,甚至被禁止的人与事。冰点,不是焦点或热点。然而,我们又是以最深的情怀去关注这些故事、以不“冰”的方式把它们传递给读者,让阅读感受不“冰”、让引发的思考不“冰”。
所以,冰点,讲的其实是有温度的故事。
曾有一位给冰点写过稿的学者对我讲:“你们要坚持下去,要知道,这种坚持是有意义的。我平时接触过一些冰点的读者,尤其是基层的朋友,他们很看重冰点带给他们的温暖。冰点让他们相信,这个社会上不是光有丛林法则。”
丛林法则是什幺?就是弱肉强食、就是不择手段、就是“拼爹”、就是工具理性完全地压倒和吞噬价值理性。如果冰点提供的新闻,能让人看到在这个世界上、在我们的社会中,还有另一些没被压倒的、也不可能被吞噬的价值,那幺冰点同人是可以欣慰的。
常听到一些朋友——媒体同行也好,关注我们的读者也好——提起冰点的定位时爱说:“这是办得挺好的一个栏目,经常发一些揭露社会阴暗面的东西。”实际上,这里面稍微有些误解。如果你翻看从1995年开始的冰点特稿,便会发现这个栏目的主体并不是扒粪式、揭黑式的报导,而是一种基于深切的情感关怀、命运关怀的报导。这恰恰才是冰点最大的特色。冰点当然出产过影响颇大的调查性报导,但整体的基调还是落脚在这个“冰”字上面。
话说回来,大家是为了讚扬冰点,觉得它做得不错,才以揭露性报导来为冰点定位的。在我看来,这一方面反映了在当下的传媒领域里,此类报导稀缺,而此类问题在社会上又特别严重;但从另一方面看,这是不是也正好说明了,那种充满命运质感和生活细节的、基于人性温度的报导更稀缺呢?这种报导,甚至稀缺到了大家都没有专门把它作为一种类型来加以“讚扬”的程度。
而这恰恰是冰点安身立命的、也是冰点最乐于奉献给读者的一类报导。
平面媒体最重要的优势之一在于深度。报纸能提供什幺?已经越来越不是简单地告知信息,而是告知深层的真相和逻辑。这便是所谓的“深度报导”。揭露真相毫无疑问是深度报导的职责。而同时,从城市和乡村的那些门后面寻找动人的故事,并从中萃取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意象、阐释这个时代的演进逻辑,则展示了深度报导迷人的另一面。冰点周刊不排斥前者,但更专注于后者。
写这篇序言时是2012年6月,如今已是2014年夏天。
或许该感谢出版社催促我为2012~2013年冰点特稿结集作序的电话——这让我从周复一周的编辑工作中短暂抽开身来,端详一下我和我的同事们苦乐在焉、酸甜在焉、累与爱在焉的这份周刊。
2014年对冰点而言,略有一些特殊。从1995年创立算起,这是第二十个年头了。若按2004年成立周刊,则已整十年。写下这几行文字时,我们刚刚出完最新一期——报面上不知疲倦的“计数器”显示,这是冰点特稿第920期。
无论二十年,还是十年,冰点一直追求一种有品质、带良心、见操守的新闻书写。这奠定一个新闻栏目持续恆定的价值观,也构成一个新闻团队内部传承的专业标準。也就是说,一茬一茬的冰点人,不同题材、样貌、风格的冰点稿,“吾道一以贯之”。
既然这样,将两年前特稿结集的旧序照录于此,似乎也就不算太过偷懒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冰点·特稿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