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齿状线

齿状线

齿状线

机体内齿状线有两处,直肠与肛管的分界线;将连线各肛柱下端与各肛瓣边缘的锯齿状环形线称为齿状线。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齿状线
  • 外文名:dentate line
  • 部位:肛管皮肤与直肠黏膜相连合处
  • 组成:肛瓣的边缘和肛柱下端连线所围成
  • 形状:锯齿形环形线
  • 齿状线:排便反射的诱发区

解剖结构

齿状线以上肛管由内胚层的泄殖腔演化而来,其内表面为黏膜,黏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癌变时为腺癌;齿状线以下肛管由外胚层的原肛演化而来,其内表面为皮肤,被覆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癌变时为鳞状细胞癌。此外,齿状线上、下部分的肠管在动脉来源、静脉回流、淋巴引流以及神经分布等方面都不相同。

内镜下齿状线观察评价胃食管反流病的价值

服钡后,正常食道黏膜皱襞呈3~4条纤细的条纹阴影,通过膈裂孔时互相聚拢,过裂孔后又比较分离与胃贲门和胃小弯的纵行皱襞相连,呈放射状,气钡双对比造影时,食道与胃黏膜交界处呈锯齿状影,即形成齿状线。
评价胃食管反流病(GERD):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已逐渐成为内镜检查的重要手段,通过NBI染色及数倍放大,能更清晰地观察到齿状线形状、食管微血管形态,以更好地评价胃食管反流病。
齿状线观察评价胃食管反流病齿状线观察评价胃食管反流病

实验原理:

窄带成像技术(NBI)属于电子染色内镜技术,利用窄带光波的成像技术,能够强调血管和黏膜表面的细微结构,有助于确定病变範围及血管分布,以415nm和540nm两个滤光片代替了传统内镜的宽频滤光器,光在黏膜的穿透深度取决于波长的长短,波长越短,穿透深度越浅。NBI观察可清晰地显示组织血管形态,结合放大内镜(ME)功能的原理类似于显微镜,通过放大倍数,重点观察隐窝、腺管开口或黏膜下血管形态,NBI+ME对于黏膜细微病变显示明显优于普通内镜。

诊断标準:

GERD诊断标準符合《2014年胃食管反流病中国专家共识意见》,GRED-Q评分≥8分。排除标準:食管恶性病变或Barrett食管;年龄大于70岁或小于18岁;严重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肺部疾病者;孕妇、精神病者;依从性差者。

观察指标:

NBI微血管表现:按Miwako标準将NBI下食管微血管IPCL分为4型:Ⅰ型毛细血管排列呈规则圆形;Ⅱ型毛细血管排列尚规则,但管径较Ⅰ型扩大或延长;Ⅲ型毛细管排列不规则,管径大小不一、破坏,形如蛇状弯曲;Ⅳ型毛细血管全部破坏、碎片,无规律排列,血管交织分布或复层,可见有新生血管呈螺旋状、排列不规则。齿状线形态:A为锐利环状型;B为宽锯齿型;C为细锯齿型;D为破碎不整型;E为三角型;F为舌型。NBI微血管异常阳性率=(IPCLII+IPCLIII+IPCLIV)/例数×100%;齿状线异常阳性率=(C+D+E+F)/例数×100%。

临床意义:

窄带成像放大内镜结合齿状线形态的观察能準确诊断胃食管反流病,尤其对于普通内镜下阴性诊断的非糜烂性反流病患者更有指导意义,减少了因Gerd-Q评分的主观性误差,简单、实用,值得临床推广。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齿状线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