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大西线调水工程

大西线调水工程

大西线调水工程

大西线调水工程,指南水北调西线方案中相对原水利局比较保守的只调通天河水入黄河的小规模方案(俗称小西线)而言,较为大胆的大规模跨流域引水方案,通常是指以水利专家郭开先生提出的朔天运河为主。

朔天运河计画以从雅鲁藏布江朔玛滩(海拔3588米)开始经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引六大江河流域丰水总计约每年2006亿方入黄河(入口支流贾曲海拔3435米,拉家峡水库水位提至3400米),再经青海湖、内蒙古高原、岱海最终入北京、天津的线路为主线,故此得名。

由于此方案虽然引水量大、水质极佳,但工程极浩大,许多工程技术与规模属人类未曾尝试过,吓坏了不少胆小者,也遭到许多极端环保主义者的反对,所以争议颇大。

当然这些反对的理论其实都是站不住脚的,很多网友都针锋相对有多篇专文对此进行了全面驳斥。但从最新的卫星数据实勘中,的确发现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局部问题。当然这些问题通过相应调整也完全可以解决,不影响可行性。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大西线调水工程
  • 落差:188米
  • 可取水量:3800亿立方米
  • 每年出境量:6366至8109亿立方米

基本介绍

“大西线调水工程”是一个从西藏雅鲁藏布江引水入黄河,缓解大西北用水危机的方案,其已经引起各方关注。具体内容是:串引西巴霞曲、雅鲁藏布江水、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七大江河之水,其中以引西巴霞曲、雅鲁藏布、怒江三水係为主,过阿坝分水岭入黄河。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等江河每年出境量6366至8109亿立方米,可取水量3800亿立方米,足可保证2006亿立方米的取水量,相当于4条黄河的总流量。但迟迟未予正式规划实施,全因支持和反对的声音都很强烈。

提出

大西线调水工程是郭开先生在“朔天运河方案”中提出的。据称:计画从雅鲁藏布江上的朔玛滩水库(水位海拔3588米)开始调水,千里跋涉流入黄河(水位3400米),落差188米。全程由高向低(由南向北)自流,经一系列的高坝水库、输水渠、隧洞,串联“五江一河”(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与黄河),每年拟将2006亿立方米的“藏水”引到黄河中。因为可以利用“西藏之水救中国”,所以“具有十分可观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引起了各界的广泛重视”。

耗资

按照郭开的预算,工程主干项目投资按1997年不变价为2250亿元,工期5年,年均450亿元。

观点

郭开的方案提出以来,引发了巨大争议,赞同者众多,但反对者则认为其缺乏科学性,可能会破坏生态环境。“大西线调水工程”的方案至今停留在案头阶段。据《西藏之水救中国》一书作者李伶介绍,“大西线调水工程”之所以搁置至今,原因就在于“不同的声音”太多。
支持方
支持方认为,方案若得以实现,不仅可以从根本上缓解我国北方的缺水问题,还会在改造沙漠、扩大耕地、增加电力、创造就业岗位等诸多方面带来好处,大半箇中国将不再困于水旱灾害。其中一本《水资源调控:大西线调水解析》的书也对大西线进行了全方位研究解读,认为它一旦实施完成,将对中国产生空前巨大的全方位效益,其作者为左玉辉(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观点一、郭开认为“大西线调水工程”方案更为合理。
原因在于,郭开分析
1、南水北调的东线方案是利用京杭大运河河道,逐级提调长江下游的水,解决京津地区用水,但可调水148亿立方米,需投资1300亿元,工期10年。京杭运河污染严重,所调之水必须经过严格处理。加之它是全线提水,耗电量大,这样势必增加投资和水的运营管理成本。
2、中线方案是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调汉江水130亿立方米,挖一条1276公里的疏水乾渠到北京,经过365条大小河流,总投资约1700亿元,工期15年。可是汉江的水正在减少,几乎无水可调。要保证输水量必须从三峡水库调水。由于输水乾渠须经湖北、河南、河北人口稠密的地区,无论是移民工作,还是水的管理和运营成本都很大;水到京津地区实际只剩8亿立方米。而且,乾渠沿太行山东麓修筑,这一区域是暴雨区,山洪频繁,极不安全。
3、西线方案是在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筑高坝,调水入黄河,能调水170亿立方米;开凿隧洞175公里。主体工程即需3900亿元,工期40年。花钱多,调水少。
这三个方案都是在长江上做文章,而到2020年长江也可能是缺水户。大西线调水工程总计引水量可达2006亿立方米,总计花费在2250亿元,工期5~10年。而南水北调三线工程对应的数据分别为448亿立方米,6900亿元,10~40年。
观点二、原国家第一工业机械部部长周子健认为“大西线调水工程”,从雅鲁藏布江到黄河,实际流程1239公里,其中隧洞工程8处,最长的隧洞60公里,短的6公里,隧洞总长240公里。这段线路两岸皆是人烟稀少的山区,河水全部自流,可实行定向爆破,施工容易,不怕地震。且淹没极少,移民仅25000人。
观点三、1999年5月15日,一支由水利部、国家计委、中科院、国土部、铁道部、林业部及西藏、四川、云南的一批水资源、气候、环境、地理、地质、土木工程方面的专家组成的“大西线南水北调考察队”成立,何广沂任队长。考察队沿着郭开设计的线路从雅鲁藏布江一直考察到黄河边。何广沂在随后写出的考察报告《“南水北调”构想有望变成现实》一文中称,郭开的“大西线引水计画”不仅水量充足、水质有保障,同时施工难度、周期及资金消耗在现有项目中都是比较理想的选择方案。
赞同派:院士力挺
赞同派以着名物理学家,科学院院士,也是全国政协委员的何祚庥教授为首。其依据为目前我国水资源形势不容乐观。旱情越来越严重,黄河多年断流,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沙漠已经逼近北京。另外由于我国西北华北地区严重缺水,经济发展受限,导致各种资源或短缺或失衡。
赞同派支持者列举多种论据,支持何教授的观点: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8%,近4亿人口受到沙漠化影响;大西线的水流速度可以沖刷河床,降低地上悬河高度等等。
反对者
反对者认为,方案是一个企图征服自然的假想,缺乏科学常识,不仅可操作性差,还有可能引起国际纠纷。反对意见主要是:“西藏没那幺多水可引”,“自流入黄河不可能”,“施工难度大”等。国家水利部方面即认为“‘大西线’其中错误的概念太多”,“缺乏科学常识”。
北京师範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博士郭乔羽也对“大西线调水工程”方案持质疑态度。“大西线工程方案所描绘的美景的确十分诱人,但是这个工程方案还仅仅是人类力图征服自然的一个假想。不仅工程方案本身不具有可操作性,工程更可能造成複杂而深远的生态环境影响。”郭乔羽说,如果调2006亿立方米水入黄河,黄河河道形态、水文情势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可能会给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带来灭顶之灾,还可能导致黄河上现有电站和堤坝报废。方案所提出的输水线路将穿越多个流域,如此之宽的输水渠道,会直接切割所穿越的陆地生态系统,可能阻隔重要的生态廊道,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生态环境的破碎化和岛屿化。
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高级工程师卜漱和也认为,1997年第51届联合国大会表决通过了“国际水道非航行使用法公约”,规定上游的任何开发利用不能对下游国家造成重大损害。这对处于上游而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很低的我国十分不利。
中国重点企业投资基金调研组副研究员段向群认为,由于中国和印度、孟加拉、缅甸、寮国、泰国、高棉、越南之间没有签订任何国际协定来共同管理国际河流水资源,如果“大西线”工程变成事实,每年出境水量将减少65%。
反对派:网友踊跃
反对派也针尖对麦芒,以一篇名为《大西线调水工程——已经疯了》的匿名文章为总纲,将矛头直指大西线工程。文章在网上流传甚广,质疑《西藏之水救中国》一书中提及的各种观点。文章认为目前雅鲁藏布江也无水可调,并且从雅鲁藏布江的径流总量和运河设计宽度两方面驳斥了“大西线工程”,认为“大西线”工程仅仅是纸上作业。文章还认为,中国治河多年不但成功的案例很少,反而越治理洪涝越多。
有人还根据《西藏之水救中国》当中提到的每年引水量,计算出“大西线”运河的理论宽度为636米到1205米。反对派诘问:要在青藏高原上和横断山脉间开凿如此宽度的运河谈何容易?当然这个宽度也夸大其辞了。

重提

2011年6月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光谦透露,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开始考虑西线调水思路。 在当日下午科学媒介中心举办的“科学看待气候与水电发展媒体座谈会”上,王光谦说:“原来以为这是50年之后的事,现在却有必要着手考虑了。”
为何要西线调水?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长江、黄河中下游流域的用水量大增。由于受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地表荒漠化严重,长江、黄河上游来水也日益减少。另外,多地大量开採地下水,如今,北至哈尔滨,西到乌鲁木齐,东达上海,南到海口,几乎所有大中城市都因超采地下水而出现地下漏斗。这种生产生活方式肯定是不可持续的,而西南等地区的丰富水资源还有一定的开发潜力。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上的雅鲁藏布江、怒江和澜沧江等江水在我国境内开发利用很少,大部分都流到境外东南亚和印度等国家。专家预计,西线调水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西北的沙漠,减少沙尘和沙尘暴的发生,使西北土壤乾旱变湿润,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将发生显着变化。
王光谦透露,他们提出了一套西线调水方案,计画从西藏的雅鲁藏布江调水,顺着青藏铁路到青海省格尔木,再到河西走廊,最终到达新疆。
王光谦所说的西线调水方案与2002年12月国务院批准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内容有所不同。国务院批准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中的西线工程是“从长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引水入黄河上游”,以解决黄河上、中游的青海、甘肃、宁夏等省份的用水问题。到目前为止,南水北调的西线工程具体方案仍未定稿。

评价

潘家铮院士评大西线调水
我不怀疑提示这种构想的人多数是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但先生之志大矣,先生之行则不可,对这样的事得研究一下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光凭热情,好心与幻想,于事无补,甚至要坏事。不仅这种工程的艰巨性过大,投入达天文数字、许多困难问题难以想像,而且有无这种必要性就会有人怀疑。我们以往总是强调“人定胜天”,强调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为我所用,适应我的要求。这种提法不够全面,使我们吃了不少亏,欠下不少债。现在应该认识到对自然的索取和改造不是无限制的,我们要学会适应自然,与自然协调共处,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和建设。我认为,对西部、西北部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环境、开发规划这些研究当然是必要的,但不能凭一些空想就认真地搞“可行性研究”,甚至成立筹备处,那是不行的。要防止一些好大喜功的领导人头脑发热,醉心于这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把该办该做的事情耽搁了,把原来很合理可行的方案都丢弃了……还要防止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乘机行骗。现在社会上的骗子太多了。而且骗术愈来愈高明、科技化行骗了…… 在这里,媒体的正确引导和误导性关係极大,我也要利用这个机会向大家呼吁,社会主义的传媒,应该有它的纯洁性、原则性,不能追求轰动效应,不能光追求经济效益,而要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多做些调查研究学习,若干年后,回头看自己写的报导,宣传,不会感到面红。总之,从雅鲁藏布江调水到新疆之类的事,还是和在喜马拉雅山上开个缺口、把印度洋暖流引进西北一样,先作为科幻小说为好,别把它当作一本正经的事去搞。我对它的评价是一副对联:“画饼充饥”、“信口开河”;横批是“痴人说梦”。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大西线调水工程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