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尿常规pH值
尿液酸硷度一般指本词条
尿常规pH值是做尿常规检查时尿液的酸硷度的值。因为pH在化学上是溶液酸硷度的代号。正常尿为弱酸性,也可为中性或弱硷性,尿的酸硷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饮食种类、服用的药物及疾病类型。
平常饮食条件下,尿pH值为4.6~8.0,平均为6.0,即正常尿液呈现弱酸性。肾炎、肾结核常见酸性尿,I型肾小管硷中毒可见硷性尿。
新生儿生后头几天因尿内含尿酸盐较多而呈现强酸性,以后接近中性或者弱酸性,PH多为5-7。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尿常规pH值
- 外文名:Urine pH value
- 释义:尿液的酸硷度的值
- 正常值:弱酸性,中性或弱硷性
- 取决因素:饮食种类、服用的药物及疾病类型
- 反应对象:体内酸硷平衡和肾脏的调节功能
临床意义
尿常规pH可反映体内酸硷平衡情况和肾脏的调节功能。

尿常规pH值减低:见于糖尿病、痛风、酸中毒、慢性肾小球肾炎等。
尿常规pH值增高:见于频繁呕吐、泌尿系统感染、服用重碳酸盐药、硷中毒。
尿液的酸硷度变化主要来源于人的饮食习惯和食物的成分。
如果常食用荤素杂食,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后可产生硫酸盐或磷酸盐等酸性物质,经由肾脏排出后可使得尿液呈酸性;尿路结石时,以尿酸盐和胱氨酸所形成结石多见于酸性尿中,酸中毒及服用氯化氨等酸性药物时,尿液多呈酸性。
如果以素食为主者,植物中的有机酸在体内氧化后产生的酸性物质就较少,所以尿中排出的酸性物质就少,硷基增加而使尿液呈硷性。而以 草酸盐、磷酸盐、碳酸盐所形成的结石多出现于硷性尿中;膀胱炎、硷中毒、肾小管性酸中毒、泌尿道感染时尿液也多呈硷性;而放置时间过久的尿、浓血尿等均可使尿液呈硷性。
尿液酸硷度测定独立套用时往往无明显临床意义,一般常用来与其他项目结合综合判断病人病情变化和用于监测。
广泛使用的尿分析仪测得的pH结果只有5、5.5、6、6.5、7、7.5、8、9共八个梯级,而使用其他方法测定的尿pH值可能有更加细緻的划分。
形成原因
1、食物因素——进食肉类食物后尿液常呈酸性。
2、药物因素——服用氯化胺、维生素C等酸性药物,可使尿液酸化。
3、病理因素——发热、酸中毒、痛风、慢性肾病、白血病、糖尿病等,可使尿液变为酸性。
检查说明
尿常规检查一共包括10项内容:PRO(蛋白),RLD或ERY(红细胞),LEU(白细胞)经常用于诊断肾炎,肾结石天尿路薰染等疾病,SG(比重),PH(酸硷度)用于评估肾小管成果(浓缩成果和酸化成果),GLU(葡萄糖)用于查抄肾小管成果和糖尿病,NIT(亚硝酸盐)阳性表现尿路有细菌薰染,KET(酮体)用来发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饥饿状态,BIL(尿胆红素),UBG(尿胆素质)为黄疸的资助查抄,用于辨别溶血性,肝细胞性和壅闭性黄疸。需特别过细的是,自动尿检仪所测的RLD和LEU存在误差,一般平常市级大医院均以人工镜检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