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京杭大运河聊城段

京杭大运河聊城段

京杭大运河聊城段

京杭大运河聊城段是古代会通河的一部分。位于聊城市下辖的阳穀县、东昌府区、临清市境内,全长97.5公里,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京杭大运河聊城段
  • 位置:阳穀县、东昌府区、临清市境内
  • 开凿时间: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
  • 全长:97.5公里
  • 文保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主要遗蹟:船闸,码头,桥樑

历史

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元政府开凿东平安山至临清的运河河道,上接济州河、下通卫河,并以“开魏博之渠,通江淮之运,古所未有,诏赐名会通河”(《元史·世祖纪》)。元明清时期,会通河一直是南粮北运以及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聊城也得益于京杭大运河漕运的兴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达400年之久,至今聊城运河沿岸还保留着大量十余处水利工程设施及其他重要文化遗存。
京杭运河山东段全长510.6公里,始于隋炀帝大业四年(608)永济渠的开通,使涿郡(今北京)可通过水路至山东西北德州、武城、临清等地。至元二十年到二十六年(1283-1288),元政府先后用大批人力开通了济州渠和会通河,与过去经过山东境内的永济渠相连线,形成了南起微山湖、北到德州的整个山东境内的水路交通线。元代后期由于中原地区战乱不休,运河一度处于停运状态。明朝永乐年间,又对运河山东段进行全面疏浚,兴建了一系列保持水势的设施,使运河全线畅通。这种状况持续了四百年之久。清鹹丰五年(1855),由于黄河改道,将山东境内运河沖为南北两段,从而无法保持全线的畅通,运河运输能力大为削弱。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下令废止了河运。

组成

船闸

由于京杭运河聊城段所经过的地区南北落差较大,且无水源补给,为了“以节蓄泻”,确保运河畅通,元明清时相继在这一段河道上兴建了三十余处船闸,因此也被称为“闸河”。周店闸位于东昌府区凤凰办事处周店村,原名周家店闸,始建于元大德四年(1300),包括南闸、北闸和月河涵洞三部分,是运河上保存最为完整的複式船闸。南闸长31.37米,宽38.46米 ;北闸长22米 ,宽31.13米 ;月河涵洞长26.65米 ,宽11.2米 ,高5.3米 。南北闸间距66.20米 ,均为条石砌筑,结构形式大体相同。闸上有民国张鸿烈题额,附近有记事碑三通。其他闸多数建于明代,建筑结构合理,施工精细,是研究运河水利发展历史和漕运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京杭大运河聊城段

码头

明清聊城一带的张秋、东昌府(今聊城)、临清等地商贾云集,经济繁荣,是运河沿岸的重要都会,因此在河道上建有许多码头,以供装卸货物,至今保存完整的主要是位于聊城市区的崇武驿大码头和小码头。崇武驿大码头位于聊城市区运河西岸,码头长17.5米,宽5.8米 ,呈“巨”字形,大码头为官用码头,明清时期这里帆樯林立,有“崇武连樯”之称,系聊城八景之一。小码头位于大码头东约300米 运河北岸,宽8米 ,平面呈“凹”字形,原为富商私用码头,台阶最上层青石上仍有繫船缆绳用的圆形穿孔。

桥樑

当年在京杭运河山东段——聊城段上建有许多桥樑,以供行人和车辆通行,惜年代久远,多已湮没,保存较为完整的主要有七级北大桥、会通桥、月径桥、问津桥等四座桥樑。会通桥位于临清市会通河穿城而过的北支河上,原为会通闸,又称中闸,与临清闸、宏济桥减水闸并称三闸,是元代会通河调节卫运两河落差以节水势的闸具,始建于元元贞二年(1296)。明永乐十五年会通河南支开通,闸废改为桥,桥长8.2米,跨径3.2米 。问津桥是原“临清闸”旧址,万曆年间改闸为桥,桥呈西南、东北向,由临清城砖砌筑而成,高7.5米 ,宽3.3米 ,跨径5.6米 ,单孔直径2.6米,孔高1.3米。月径桥俗称鸽子桥,清顺治九年(1642)商人邵以枢捐建,长5.8米 ,跨径3.1米 ,位于临清繁华区,是商贸官接之要冲。七级北大桥位于阳穀县七级镇,桥面跨度11.3米,宽5.2米 ,桥面、雁翅、桥墩均用古石刻构筑而成。

文化意义

聊城古船闸、码头、古桥等是运河上的重要水利和交通设施,是研究运河开凿、营建、调度、营运的重要遗存,也是运河漕运发达的重要实物见证,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而河隈张庄所保存下的众多的砖窑遗址则表现出了当时高度发达手工业发展水平,而且通过运河为京城提供大量贡砖。此外,运河沿岸还散落着众多古建筑、古民居、古城镇、古街巷等,它们都是研究各时代建筑艺术、漕运历史、运河沿岸城市的形成发展、明清城市的经济文化尤其是市井文化、封建社会经济关係、社会形态等的重要实物资料。
从元代至清中期五百多年间,运河是沟通中国北方政治中心和南方经济中心的交通动脉。对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运河的畅通,“船舶往来,商旅辐辏”,使运河沿线的德州、临清、东昌、张秋、济宁、台儿庄成为交通转输和贸易的重镇。德州因建造漕仓而选址运河东岸兴建的卫城,清代已成为商贾往来,帆樯云集,百货荟萃,是重要的商品交换集散地。临清“东控齐青,北临燕赵”,是举足轻重的战略要地,也是繁盛的商业中心。东昌府因运而兴,成为“漕輓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是运河九大商埠之一;济宁南达徐沛,北接汶泗,直通京畿,为南北运输要地,是大运河中段的交通枢纽、水旱码头,有“江北小苏州”之称,清代济宁已是“丰物聚处,客商往来,南北通衢,不分昼夜”的全国着名的商业城市。因河兴商,因河兴市,运河的畅通使德州、聊城、泰安、济宁、枣庄等地达到了文化空前发达、市场繁荣的鼎盛时期,从而留给后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文物保护

2016年6月29日,国家文物局批覆山东省文物局《关于呈报〈大运河遗产聊城段本体保护工程永通闸(辛闸)变更设计方案〉的请示》(鲁文发〔2016〕74号),批覆如下:
一、应补充对目前已实施的文物本体修缮工作的简要介绍,说明永通闸修缮工程和闸顶混凝土板式桥整治工程的进展情况。
二、建议进一步研提比选方案,论证将原混凝土板式桥改为木桥的设计变更为小型钢桥的必要性。如可考虑维持原混凝土桥面不变以避免对闸体的过多干扰,同时保证村民交通出行;或保持原木桥设计不变,另选线路建桥解决村民交通问题。
三、如变更设计为小型钢桥,其基础应儘可能远离闸体及其内侧夯土,地基处理不宜採用静压桩等方式,避免顶胀闸体。
四、补充细化拆除混凝土桥体、新建钢结构桥体对文物本体及景观环境的影响评估和保护措施。补充引桥的具体做法,细化小型钢桥的细部设计,尤其是基础部分及跨越闸体石材处,补充与文物本体接触部位的做法大样图,进一步深化桥体外观设计,以简洁朴素的色彩和形式为宜,提高其细部设计水平。
五、应督促当地政府对永通闸附近大运河河道堆积垃圾进行清理整治,加强对大运河遗产的日常管理。清理过程中应注意周边散落旧构件的收集与保管,并在维修过程中儘量加以利用。
六、施工完成后,应在周边设立保护标誌、保护界桩和警示标识,并对大运河聊城段及永通闸的价值、特徵等进行必要的展示说明。
七、根据《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方案变更设计应由工程业主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共同现场洽商。所报变更方案设计单位不明,应按要求由原设计单位进行方案变更设计。
请你局组织相关单位,根据以上意见对方案进行修改、完善,由你局核准后另行报批。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京杭大运河聊城段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