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
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我国黄河干流上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在河南省西部三门峡市境内。1957年4月开工,1960年9月建成。因泥沙淤积严重,1965年开始改建,1973年12月完成。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治黄工程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担负着黄河下游防洪、防凌的重任,保护着冀、豫、鲁、皖、苏5省25万平方公里範围内1.7亿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该枢纽运营45年来,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
- 外文名:managementof Sanmenxia Hydro Project
管理机构和任务
1960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成立黄河三门峡水库管理局,1962年撤销。枢纽工程的管理改由三门峡工程局(施工单位)负责。1983年7月正式成立黄河水利委员会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下设工程管理分局、水电厂、电机检修公司等8个二级机构,其主要任务是统一管理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及水库水事。
黄河调水调沙
黄河难治,根在泥沙。由于近几年,由于黄河连续枯水枯沙、上游水库汛期蓄水、上、中游工农业用水日益增长,黄河下游汛期水少沙多的矛盾更趋严重,黄河下游河床将继续淤积抬高,防洪形势更加严峻。 调水调沙是实现治黄手段转折的标誌性工程,其目的是在水库实时调度中形成合理的水沙过程,有利于小浪底库尾泥沙淤积形态得到合理调整,有利于下游河道减淤甚至全线沖刷,实现河床不抬高的目标。 自2001年小浪底水库投运以来,黄河防总先后于2001年8月、2002年7月、2003年8月进行了三次调水调沙试验。在这三次试验当中,三门峡枢纽局根据黄河防总的统一部署,创新思维,大胆探索,精心调度,使三门峡水库发挥了关键作用,在调水调沙中,充分发挥三门峡水库"承上启下"的中心作用,取得了丰硕成果。 增加小浪底坝前泥沙铺盖、减少大坝渗水。汛期,三门峡水利枢纽根据小浪底水库初期投运的情况,结合上游来水、来沙,通过最佳化水沙调度,产生异重流,为小浪底坝体防渗形成泥沙铺盖。 通过成功塑造人工异重流,有效地调整了小浪底水库库尾淤积形态。汛期,三门峡水库有效利用上游来水、来沙,调节水沙搭配,形成人造洪峰,对小浪底库尾淤沙进行强烈沖刷,促使小浪底库区形成异重流,并推至小浪底坝前,将细沙排出库外,实现淤粗排细的目标。 为多泥沙河流水库群的联合调度,保持长期有效库容、缓解下游河道淤积抬升探索出了新的方法。根据小浪底水库投运后,三门峡水库运用边界条件改变的情况下,三门峡枢纽局探索出基于水库群联合调度进行防洪减淤的 "洪水排粗,平水排细"的运用手段,适时开展调水调沙,调整了小浪底库区泥沙淤积形态,并减轻下游河道淤积。 三门峡水库的管理者根据黄河防总的要求,科学组织,精心调度,通过调水调沙,再一次向世界证明了三门峡水库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水库经验
三门峡水库为在多泥沙河流上修建的水库提供了以下经验:①必须把妥善排放泥沙放在重要地位。②必须有足够泄流排沙能力的深孔、底孔。③“蓄清排浑”方式在一般水沙年份水库可达到泥沙沖淤平衡,保持有效库容。④试验出适合多泥沙河流水轮机抗磨材料。